圖賓根木匠
在北美票房市場輸了個精光的《環太平洋》,在中國卻一路摧城拔寨。美國觀眾不接受《環太平洋》也不難理解,從慣常的好萊塢科幻災難(怪獸)片的套路來看,《環太平洋》的很多設定太過無厘頭,基本劇情結構尚可接受,但整體故事推進簡單粗暴,人物的情感建立也令人難以認同,有評論說這是一部“看的時候很爽,看完就忘”的電影,算是中肯之言。
《環太平洋》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因于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對于怪獸和機器人(機甲戰士)的熱愛——整部《環太平洋》,完全就是一部日本“特攝片”的豪華好萊塢版。所謂“特攝片”,主要指日本所拍攝的一系列機器人、機甲戰士打怪獸題材的電影,是一種特殊的電影亞類型,代表作諸如《恐龍特級克賽號》和《奧特曼》。一般來說,“特攝片”的概念中總有些粗糙、簡陋的意思。
德爾·托羅對日本特攝片文化的熱愛早已在世界影壇聲名遠播,從某種意義上說,《環太平洋》完全可以看作這位超級粉絲寫給“特攝片”的一封情書。故事講的是在未來世界里,外星人通過時空裂縫把巨大的怪獸傳送到太平洋海底,然后怪獸就開始登陸搞破壞,為此,太平洋沿岸各國聯合起來,制造了巨大的機器人與怪獸對打,并且需要操縱員內置在機器人體內,通過腦電波聯合來操縱……
顯然,德爾·托羅在劇情模式上基本囿于“特攝片”的模式,沒有大刀闊斧地做類型片改編——相較而言,同樣受到日本“特攝片”文化影響的好萊塢大片《哥斯拉》則被改頭換面成了比較標準的類型片,怪獸的來歷是人類的核武試驗,對抗怪物的手段也沒有莫名其妙的機器人。如果不是從特攝片的角度來理解,《環太平洋》里的基本科幻邏輯根本無法成立:真造出了那么高大威猛的機器人,怎么面對起怪獸來又成了肉搏?再者,那種機器人根本不符合工程學原理,完全是為了滿足機甲迷們的意淫而生造出來的。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源自日本文化,但在好萊塢的打造下,《環太平洋》仍然浸淫著美國中心主義的意識:當人類遭遇外星怪獸入侵時,照例是美國人挺身而出,指揮地球聯軍奮起反擊;影片后半段把反擊基地設在香港,但看看街上那些半通不通的中文招牌,難免有點令人哭笑不得,就像是一個傲慢的西方人對于“古老、落后”的東方的想象。更有趣的是,影片中展現了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俄羅斯等國制造的機器人,但中、俄的機器人出場就被打爆,純粹只為了襯托美、澳機器人的高大威猛,而且中國的機器人是個“三只手”,俄羅斯機器人則簡陋、粗笨,美、澳的機器人才是前凸后翹、玉樹臨風,最后也是他們犧牲自己拯救了全人類。操縱美國機器人的,是美國帥哥和日本靚妹,這難免讓人想起《超級戰艦》,看來,一旦涉及到“太平洋戰場”上的星際戰爭,美國人通常不會忘記日本這個重要盟友。
總之,在整部《環太平洋》里,中、俄這兩個大國雖然成為了重要的地球聯軍成員,但終究不如美、日、澳這個“鐵三角”——這幾乎與現實的國際政治形成了鏡像對照,在“重返亞太”的大戰略下,日本和澳大利亞是美軍最重要的兩個盟友,即使在抗擊外星怪獸時,顯然也依然如此。
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代表作
《魔鬼銀爪》
16世紀,一個無名的煉金師為求得永生,制造了名為魔鬼銀爪裝置。幾經輾轉,它落入古董商人格里斯手中。同時,商人安吉拉·迪拉·加迪亞得知魔鬼銀爪的下落后,不惜大開殺戒要將它占為己有。
《刀鋒戰士2》
自從阿伯拉罕被吸血鬼帶走,刀鋒就沒有停止尋找這位父親一樣的老搭檔,并終于在東歐將其救出。不久吸血鬼長老派人傳遞停戰協議,只因吸血鬼中出現了新的變種——收割者,收割者同時以人類和吸血鬼為食。刀鋒為保全人類同意組成吸血鬼血幫部隊消滅收割者,但這只是一個陰謀。
《地域男爵》
二戰末期,潰敗的德軍為了扭轉局勢,找來了一個巫師,企圖召喚出地獄男爵,打敗盟軍。而盟軍挫敗了這個陰謀。但地獄男爵——1個嬰兒已經被召喚出來了,盟軍只好收養了他。教授布魯姆成了他的養父,他用自己的善良教導著男爵。
《潘神的迷宮》
12歲女孩子奧菲麗婭有個兇暴的法西斯軍官繼父維達,母親又身懷六甲且患病在床,被孤獨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困擾的奧菲麗婭開始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一天,奧菲麗婭遇到了迷宮的守護者潘神。潘神告訴她,她其實是奇幻王國失蹤的公主,要想恢復身份,必須通過三個危險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