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標
“勞動仲裁結果還要等,雙方都不肯讓步,估計我們提出的兩倍補償要求很難如愿。”8月2日下午,甘肅人王龍清告訴記者。他原是中山某日資企業的一名車間主管。今年6月初,該企業曾因為資方大量轉移生產訂單到越南、泰國分廠,資方裁員而引起大規模勞資糾紛事件。
記者在珠三角地區調查發現,已經或者正在到東南亞國家開設分廠的在華外資制造企業越來越多,特別是以全球市場為銷售地的外資制造業。而這些企業近年來頻頻發生各種勞資糾紛事件。
金融危機前后,中國制造業中小企業曾經歷了一場倒閉潮。隨著歐美經濟危機波及程度愈演愈烈,世界制造業格局發生微妙變化,中國制造業開始出現“東南飛”現象。盡管不少知名外資制造業從中國大陸遷往東南亞,但同時,亦有一些企業只是把生產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分廠,并在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兩邊“搖擺”。這說明,外資對東南亞仍謹慎看待,對中國大陸依然抱有期待。
8月2日,卡西歐電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總務部長習海峰告訴記者,2012 年生產量同比2011年仍有10%左右增長。今年的生產訂單也有增長,但從目前的訂單情況看,2013年9月的訂單開始大幅下降,除了政治因素,另外的原因是部分訂單轉到東南亞分廠。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大批外資制造企業進入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投資設廠,數據顯示,目前在華日資企業共有兩萬多家,在廣東地區有2000多家,僅中山市就有100家,而且大多數是全球知名品牌的生產商、配件商。它們在投資中國的過程中收獲頗豐,同時也慢慢發現這個投資地本身發生了變化,促使它們主動地尋找變革。
中山市日本商工會會長、中山日資企業總顧問吉村文雄對記者坦言,目前在中國大陸的許多日資企業已經在東南亞開設分廠,比如在中山的卡西歐、佳能、三井化學、富拉司特等大部分知名企業在東南亞都開有分廠。
吉村文雄說,且不說日本企業家對中日兩國之間的政治矛盾感到很糾結,外資制造業還承受著三大高成本:大陸房地產泡沫導致工人工資水平在近幾年來增長過快;各種地方稅費負擔過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單邊上漲。這三大高成本使以全球市場為主的在華外資企業利潤受到很大損失。“2011年的泰國洪災以及日本地震發生后,許多日本企業開始吸取經驗教訓,要千方百計分散投資地的風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
中山市臺商投資協會秘書長葉律松告訴記者,外資企業轉移訂單的主要原因是大陸稅費負擔太重,本來外資企業已足額納稅,政府還要把各種費用攤派到企業身上。前不久,中山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曾對臺資企業算過一筆賬:除了全國統一的各種應繳稅目,還有許多廣東地區征收的費用,比如堤圍費、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各種費用累計起來,目前已經占到中山臺資企業總營業額的4%,“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企業年銷售1000萬元,僅上繳這些費用就要40萬元。”
另外,按照廣東全省統一征繳原則,從7月1日起開始由地稅代征收企業工會經費,企業要按每月全部職工工資總額2%繳納工會經費。“這可是一筆很沉重的負擔呀,中山隆成日用公司每月要交30萬元費用,中山偉力制衣公司每月要交40萬元費用,很多臺企每月至少要交20萬,一年下來就是240萬!”
還有企業增值稅、所得稅、城建稅等各種稅,再加上支付員工工資、養老、醫保、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費,每年還要完成政府攤派下來的各種活動捐款,不少臺資企業最終的凈利潤率達不到4%,而人民幣匯率升值又沖掉一大部分利潤。臺資企業在大陸已經陷入生存困境,迫使企業不斷把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國家。
央行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累計超過2%,自2005年實施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升值超過35%。這就意味著,出口型企業的35%利潤被匯率吞噬。“如今制造業要增加1個百分點的利潤都非常難。除非是做中國市場為主,否則,凡是做出口全球市場的制造業,只有遷出大陸才能避免這個匯率損失。” 中山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吳連助如是說。
2012年初,吳連助到湖北黃石附近投資一家機械廠,但至今效益也不好,人工成本已從2000元起跳。他感到很后悔,這才明白為什么寶元鞋業等多家大型臺資企業早幾年就把大部分生產線轉到東南亞,“制造業遷到大陸中西部地區只是徒勞,遷到東南亞才能獲得人工成本優勢。但我們這代臺商都老了跑不動了,都想留在這里,可是很難撐下去。”
據中山市工商局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0月31日,中山市實有外商投資企業3644 戶,2012年1至10月,全市注銷外商投資企業53戶;截至2013年5月31日,全市實有外商投資企業3562 戶,2013年1至5月全市注銷外商投資企業42戶。這兩組對比數據表明,中山市外商投資企業撤離的數量在不斷加大,撤出速度也在加快。

7月10日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9058.4億美元,占我國外貿總值45.3%,所占比重較去年同期下降4.1%。這也側面印證了外資制造業在撤離或者把生產訂單轉移出中國大陸。
2008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使中國大陸許多低端制造業受到重創,被迫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去。相比中國大陸,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更低廉,水電、原材料等成本也更便宜,促使了一場赴東南亞的投資熱潮,不少在華外資企業也選擇到那里投資開廠。但記者調查發現,許多外資制造業并沒有把企業徹底遷過去,而是把越來越多的生產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分廠。外資制造業這種策略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