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謀鋒/文
2013年9月7日,澳大利亞舉行第44屆聯邦議會選舉,反對黨聯盟黨(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贏得眾議院150個議席中的90席,時隔六年后再次執政。9月18日,自由黨領袖阿博特宣誓就任澳大利亞第28任總理,國家黨領袖特拉斯任副總理,自由黨副領袖畢曉普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首位女外長。原工黨領袖、政府總理陸克文于大選當晚承認敗選,辭去黨領袖職務。此次大選為澳大利亞近年來選情最激烈的一次。工黨緣何遭遇慘敗,阿博特政府將實行怎樣的內外政策,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一)工黨自己打敗自己。2007年工黨以風卷殘云之勢大勝霍華德,很難想象工黨僅執政兩屆后即遭如此慘敗。分析普遍認為,此次聯盟黨獲勝并不是其政策或阿博特有多受歡迎,而是工黨內耗嚴重,自己打敗自己;民眾不是不喜歡陸克文,而是已對工黨心生厭倦。原金融和減少管制部長黃英賢選后明確表示“工黨要為自己的不團結負責”。
2010年以來的工黨政府,貫穿著陸克文與吉拉德“領袖之爭”的殘酷內斗。2010年6月24日,由于工黨支持率不斷下滑,贏得大選無望,時任工黨副領袖、政府副總理吉拉德向陸克文“逼宮”并接任工黨領袖、政府總理。當年8月的澳大利亞大選產生了1940年以來首屆“無多數議會”,吉拉德在綠黨和獨立議員支持下組成少數政府。由于腹背受制,吉拉德主政三年始終不能大展拳腳,其本人和工黨支持率不斷下滑,黨內擁陸克文復出的傳聞不時見諸報端,對吉拉德施政造成干擾。2012年2月,正在美國訪問的時任外長陸克文宣布辭職并挑戰吉拉德領袖地位,但在工黨議會黨團票決中慘敗。2013年,吉拉德政府進入任期最后階段,其民調頹勢始終無法扭轉,引發黨內焦慮,甚至恐慌,吉拉德地位岌岌可危。6月26日,吉拉德被迫作最后一搏,主動要求議會黨團就領袖人選進行投票,結果卻是陸克文最終勝出,重新擔任了工黨領袖和政府總理。
陸克文和吉拉德的爭斗,迫使黨內派系不時選邊站隊,嚴重破壞了黨內團結,導致前工黨領袖克林、原貿易部長埃默森、原國防部長史密斯等一批資深政治家賭上自身“政治生命”,被迫退出政壇,嚴重削弱了工黨戰斗力;兩人輪番上臺,致使非法難民船、碳稅、礦產稅等政策出現反復,缺乏連續性,失信于民,損害了工黨形象,削弱了選民基礎;內斗大戲的負面效應沖淡了民眾對工黨帶領澳大利亞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成功避免衰退等執政成績和教育、醫療改革等惠民政策主張的關注。可以說,在這場持續多年的爭斗中沒有勝者,工黨傷痕累累,聯盟黨坐山觀虎斗,從中漁利,是最大受益者。
(二)陸克文復出雖有效提振選情,但難挽工黨敗局。陸克文復出后,立即改組政府,并著眼大選進行了一些政策改革與調整。一是在黨內,陸克文改變領導風格,重視內閣作用,加強溝通協調;展重任領袖之勢,推動議會黨團就工黨領袖產生辦法等作出歷史性改革,規定議會黨團和基層黨員各擁有50%投票權,顛覆由議會黨團單獨決定的傳統,削弱派系影響力,重塑工黨形象。二是在政策方面,對爭議較大的碳稅、非法難民船等政策作出重大調整,宣布將提前實施碳排放交易制度,用浮動碳稅代替現有固定碳稅;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合作,采取強硬“離岸甄別”立場,規定全部難民都將被送往第三國重新安置,不能在澳大利亞安家落戶。三是在對外關系方面,外交官出身的陸克文充分發揮特長,就任后分別同美、中兩國元首通電話,集體會見各國駐澳使節,突擊訪問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鞏固同近鄰關系,簽署有關難民安置協議,在繁忙的競選之余就愈演愈烈的敘利亞化學武器問題同美英等國協調立場,抨擊阿博特缺乏處理棘手外交問題的經驗。
陸克文復出后的“自救”行為,曾一度幫助工黨擺脫民調頹勢,在兩黨支持率上同聯盟黨平起平坐,但此次大選與陸克文2007年領導工黨贏得議會多數時已不可同日而語,工黨政策的失誤和內部混亂“包袱”沉重,陸克文已無法憑一己之力幫助工黨逆轉形勢。經歷短暫“蜜月期”后,工黨和陸克文個人支持率不敵聯盟黨,最終在大選投票中被選民用選票懲罰,得票率為一百多年來最低,獲得55個議席,比2010年大選減少了17個議席。陸克文在大選當晚的敗選演說中坦承,“我(為此次大選)付出了全部,但仍不足以贏得大選”。
雖然沒能帶領工黨贏得大選,不可否認的是,陸克文復出還是替工黨挽回了部分議席,避免一敗涂地。選前澳大利亞媒體普遍預測工黨將在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等地丟失20余個議席,但選舉結果顯示,工黨在陸克文的家鄉昆州只丟掉1個議席,全部內閣部長均保住議席,陸克文在敗選演說中對此感到驕傲,表示“為工黨未來保存了戰斗力”。
(三)聯盟黨穩扎穩打,策略得當,重新執政。阿博特2009年底當選自由黨領袖,帶領聯盟黨在2010年大選中贏得73個議席,較前增加了8個議席,取得了1932年以來作為反對黨在首個任期取得的最好大選成績,走出了2007年敗選的低谷,振奮了士氣。之后,阿博特領導聯盟黨制定了“2011年表述價值觀念、2012年擬定政策承諾、2013年公布具體政策”的三年計劃,穩扎穩打備戰2013年大選,最終以領先工黨30多個議席的優勢組成強勢政府,圓了“總理夢”。

2013年9月7日,澳大利亞舉行第44屆聯邦議會選舉,反對黨聯盟黨贏得此次選舉。圖為托尼·阿博特(前左)向澳大利亞總督昆廷·布賴斯(前右)宣誓就任澳大利亞總理。
在競選策略上,阿博特緊緊抓住工黨的內部矛盾和領袖之爭,猛攻工黨政府財政預算、碳稅、礦產資源稅、非法難民船等政策軟肋,渲染工黨治下的六年是“混亂的六年”、“災難性的六年”,強調澳大利亞經濟強勁增長得益于歷屆政府改革打下的良好基礎和中國經濟發展,而非陸克文或吉拉德的功勞,澳大利亞不能再浪費寶貴的三年時間,這些舉措迎合了選民希望政府穩定的心理。另一方面,著力凸顯聯盟黨團隊的團結和豐富經驗,強調聯盟黨影子內閣團隊一直保持穩定,與工黨頻繁換帥形成強烈反差,其中16名影子內閣部長曾任霍華德政府部長,政績良好,經驗豐富,大選獲勝后將直接擔任政府相應部長,組成強大、穩定、負責任的政府。在政策方面,阿博特于2013年初公布了競選綱領《我們的計劃:全體澳大利亞人的真正解決方案》,系統闡述了聯盟黨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環境保護、邊境安全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領域的政策主張,提出了“希望、回報、機遇”的競選口號,突出聯盟黨善于經濟管理、創造財政盈余的能力和歷史,強調澳大利亞的發展改革必須通過更換政府才能實現,聯盟黨是澳大利亞民眾唯一選擇。
(四)澳大利亞媒體一邊倒,對工黨選情產生負面影響。此次大選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媒體對唱黑工黨的推波助瀾。據稱,工黨政府實施的國家寬帶網項目對默多克旗下的有線電視構成威脅。吉拉德政府曾提出旨在收緊輿論監管的媒體改革議案,遭澳大利亞大媒體抵制被迫撤回,從此結下梁子。在競選中,曾分別在2007和2010年中支持工黨的澳大利亞兩大媒體集團 “新聞集團”(《澳大利亞人報》等)和“費爾法克斯報業集團”(《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等)一邊倒支持反對黨聯盟黨,對工黨進行負面報道,呼吁選民將“惡棍”(陸克文)踢出去,對約14%的搖擺選民產生了一定的導向作用,對工黨選情造成較大負面影響。英國的《經濟學人》網站一改其支持聯盟黨的一貫立場,在選前發文力挺陸克文,但收效甚微。
阿博特已宣誓就職,對政府機構進行改革、重組,立即投入工作,從其在競選中及就任后的表態看,聯盟黨政府的內外政策將保持一定連續性,但經濟因素會更加突出。
其一,在內政方面,保持經濟增長,恢復預算盈余。阿博特在宣誓就職儀式上再次重申,“廢除碳稅、制止非法難民船入境、控制財政預算、建設21世紀的道路”是其重點工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取消碳稅和礦產資源租賃稅,削減公司稅,提振企業競爭力,刺激投資和創造就業,構建以制造業創新、農業出口、先進服務業、世界級教育科研、礦產資源業為主體的“五大支柱”經濟體系,釋放經濟潛力;通過裁撤公務員、簡化辦事流程,減少對外援助,降低國家寬帶網建設標準及阻止難民來澳等,削減財政赤字,逐步實現盈余;著力改善民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行六個月帶薪產假,加大對教育和醫療投入等,承諾10年增加200萬個就業崗位。阿博特表示要成為“基礎設施總理”,宣誓就職后第二天就在悉尼宣布兌現承諾,將耗資15億澳元修建33公里的悉尼西區連線(WestConnex),改善悉尼交通擁堵狀況,于2023年完成。
其二,在外交方面,鞏固澳美同盟,積極融入亞洲。澳美軍事同盟是澳大利亞國家安全和防務基石,阿博特視澳美“親如一家”,將繼續深化兩國同盟關系,逐步增加國防開支至占國內生產總值2%。阿博特視亞洲為澳大利亞的發展機遇,表示要成為“亞洲優先總理”,將首訪印尼、中國、日本、韓國,盡快達成同這些國家的自貿協定,通過開展經濟外交,維護和擴大澳大利亞經濟利益;通過“新科倫坡計劃”,鼓勵澳大利亞學生赴亞洲國家學習、生活,增進同亞洲人文交流和相互了解;加強同印尼等國合作,妥善處理非法難民船問題。畢曉普就任外長后強調,將著力推動澳大利亞同本地區的經濟、戰略和文化聯系。
總體來看,阿博特政府將是一個強勢政府,但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聯盟黨在眾議院占絕對多數,有利于施政,但由于在參議院受制于工黨和綠黨,其廢除碳稅和礦產資源租賃稅的計劃將面臨嚴峻考驗,阿博特已表明決心,稱將不惜重新舉行大選以廢除碳稅。其次,阿博特承諾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及慷慨的帶薪產假計劃等,與其削減債務與開支,恢復財政盈余存在矛盾,如何平衡與執行有待觀察。
近年來,中澳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各領域交流合作充滿活力,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最大貿易伙伴和留學生來源地。從選前畢曉普同時任外長卡爾的兩黨外交政策辯論看,澳大利亞朝野對發展對華關系有高度共識,阿博特、畢曉普等均視中國發展為機遇,希望深化同中國在各領域的合作。就中方而言,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一時間向阿博特致電祝賀并邀其訪華,顯示了中方對澳大利亞的重視及同阿博特政府合作,繼續推動中澳關系向前發展的愿望和信心。中澳雙方均希望進一步深化兩國關系,可以看出,阿博特政府就任后將保持對華政策延續性,兩國關系有望沿著中澳戰略伙伴關系的大方向發展。
從阿博特和畢曉普在競選期間的表態看,在繼續促進同中國的政治、防務、國際和地區事務合作及人文交流外,加強經貿等領域務實合作將是聯盟黨政府對華關系的主要著力點和重點。阿博特認為,中國是對澳大利亞經濟安全關系最大的國家,批評工黨政府同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近乎停滯,表示將在執政一年內完成談判,并任命安德魯·羅布為貿易和投資部長,專門推動同相關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畢曉普在選前表示,盡快達成中澳FTA是其首要工作。9月23日,畢曉普在紐約出席第68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見中國外長王毅時表示,澳新政府從戰略和長期的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系。澳方期望保持兩國高層交往勢頭,開展戰略對話和各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加快并盡快結束自貿協定談判,加強在多邊和國際事務上的協調與合作。可以預見,聯盟黨政府將重點推動中澳FTA談判,為兩國關系注入新的動力,加強同中方在經貿、服務業等各領域的合作。
在對中澳關系發展感到樂觀的同時,也不能簡單地認為阿博特政府就任后,中澳關系就會一帆風順,中國應對可能出現的波折和挑戰有心理預期。第一,執政初期,阿博特將專注于內政,廢除碳稅、處理非法難民船等問題將牽扯大量精力。第二,阿博特對外交事務相對陌生,經驗欠缺,在應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地區形勢和處理同中、美等國的關系上對其是一大考驗。第三,國家黨對外國在澳農業投資持保守態度,隨著其在阿博特政府內影響力上升,恐對近年來日益增加的中國對澳農業投資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