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沁水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原 健
加強基層紀檢組織建設是構建農村懲防體系、建設廉潔鄉村的一項基礎工程。近年來,我們在建強基層紀檢組織、推動建設廉潔鄉村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為促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建成“三晉十強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層紀檢組織是廉潔鄉村建設的生力軍,選優配強基層組織力量至關重要。我們一是高標準要求,明確責任,解決有人抓落實的問題。為此,縣委出臺了《關于加強全縣鄉鎮基層紀檢監察組織建設的意見》,縣紀委出臺了《關于規范農村監督組織建設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實施意見》等指導性文件,把基層紀檢組織建設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內容,形成了縣委書記統籌抓,紀委書記親自抓,鄉鎮黨委具體抓及組織、財政等相關部門協助抓的責任體系。二是高標準選人,配強隊伍,解決有人干事的問題。認真執行紀檢干部準入制度,嚴把政治合格、作風過硬、品德優良、業務精通四道關口,配全配強了鄉鎮紀委書記、副書記、委員,選舉產生了村務監督委員會。三是高標準保障,配足裝備,解決有條件干事的問題。以科技為支撐,投入1000余萬元,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陽光農廉網絡軟硬件“全覆蓋”、鄉鎮紀委辦公辦案裝備“十有”(有辦公室、辦公桌椅、電腦、打印機、傳真機、檔案柜、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和工作用車)、村級監督組織辦公裝備“六有”(有場地、有標牌、有公章、有經費、有制度、有記錄)。鄉鎮紀委辦公辦案經費實行實報實銷,鄉鎮紀委書記的辦案補貼列入財政預算,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待遇得到落實。四是高標準培訓,提升能力,解決會干事的問題。組織基層紀檢干部開展多渠道教育培訓,深入開展“六治六促”作風整頓、“學黨章、守紀律、轉作風”專題教育月等活動,增強職業道德操守;采取以會代訓、集中輪訓、專題培訓等方式,提升理論業務素質;通過開展“百日會戰”、“三訪活動”、上掛下派多崗位鍛煉,提高了履職實踐能力。
制度建設是打造廉潔鄉村的重要支撐。我們以完善基層紀檢組織工作制度為重點,明確職責、落實責任,著力創新、狠抓落實。一是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堅持鄉鎮紀委周例會、村級監督組織季度例會制度,定期掌握工作進展,解決存在問題,推動工作落實。堅持考核推動,采取百分制工作考評、滿意度群眾測評,激發了基層紀檢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創新風險防控機制。督促鄉鎮梳理職權236項,查找風險點560個,制定權力運行流程圖215幅,形成了權責清晰、風險明白、防范有效的廉政風險預警防控機制。三是創新涉紀信訪機制。本著“規范辦理,事要解決”的原則,探索建立了以“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兩個重點、堅持三級負責、遵循五個原則、創新六大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涉紀信訪“12356”工作機制。鄉鎮紀委依托這一機制,完善了信息報告、矛盾糾紛排查、首問責任等21項制度,受理涉紀信訪事項191件,辦結180件,辦結率94.2%,有效地提升了紀檢干部紀檢干部涉紀信訪工作水平。四是創新基層辦案機制。實行了基層案件聯查聯審制度,由縣紀委班子成員任組長,縣直派駐機構歸口、鄉鎮紀委分片組成7個工作組,實施鄉鎮案件聯查聯審,既堅持了查審分離原則,又增強了基層辦案力量。
強化監督是廉潔鄉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們充分發揮基層紀檢組織監督檢查職能,服務保障廉潔鄉村建設發展大局。一是圍繞中心工作抓監督。通過對黨委政府重大決策全程參與、重點工程臺賬式管理,強化了對鄉鎮重大事項、重要工作、重點工程的監督檢查。二是圍繞權力運行抓監督。落實黨政正職“五個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態”制度,推行分管領導審核、主要領導審批、紀委書記把關的財務支出模式,對42名重要崗位和關鍵環節干部進行了輪崗交流。推行黨務公開“53”機制,開展領導干部勤廉公示和黨務“開放日”活動,以黨務公開帶動政務村務公開。三是圍繞紀律作風抓監督。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縣委實施辦法,加強對改進作風、執行紀律和提升效能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開展“民主評議基層站所”和“下基層、變作風,入民心、惠民生”活動,重點監督整改個別村干部素質不高,態度不好,方法簡單,甚至出現“一言堂”、“一掌門”的問題,推動干部作風明顯好轉。四是圍繞規范履職抓監督。探索推行村級監督“353”工作法,嚴把事前參與、事中監督、事后把關“三環節”;實行“兩委”決策、工程招投標、“三資”管理、惠農政策落實、信訪辦理“五必參”;督促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去年以來,村級監督組織參與事項決策2600余件,監督重大事項160多項,向鄉鎮紀委報告監督中發現的問題36個。
廉潔教育是預防腐敗的有效手段。結合文化強縣戰略,將廉政文化觸角向農村基層延伸。一是陣地建設倡廉。打造土沃南陽廉政教育基地、中村至鄭村廉政文化長廊,使廉潔防線在受教育中筑牢。二是主題活動揚廉。舉辦廉政書畫展、消夏廉政晚會,使廉潔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三是培樹典型示廉。培樹中村、鄭村、尉遲、里必等一批不同類型的典型,使示范作用在引領帶動下發揮。四是文化“三進”講廉。組織蒲劇團、鼓書隊,進農村、進站所、進學校,送廉政文化下鄉,使廉政教育在寓教于樂中升華。“倡廉”、“揚廉”、“示廉”、“講廉”并舉,增強了廉政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營造了農村基層崇廉尚潔的濃厚氛圍。
解決好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是廉潔鄉村建設的重要落腳點,也是基層紀檢組織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一是“三務”公開抓延伸。“三務”公開從行政村向村組延伸,結果向過程延伸,靜態向動態延伸,“規定動作”向群眾點題延伸,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二是財務管理推“兩單”。在全縣推行了農村財務支出審批審核單和農副產品、零工零活結算單,杜絕了白條入賬,堵塞了監管漏洞。三是便民服務重實效。實行一類鄉鎮“一站”服務、二類鄉鎮“集中”服務、三類鄉鎮“上門”服務。推行村級事務代辦制,由村干部為群眾代辦服務事項。兩年來,辦理便民事項12000余件,方便了辦事群眾,提高了辦事效率。四是村級決策“5+2”。在“四議兩公開”的基礎上,增加鄉鎮黨委審核把關環節,從政策、法律層面和工作大局上進行審核把關,確保村級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重點工作的突破,帶動了廉潔鄉村建設的整體推進,沁縣農廉工作多次受到上級紀委表彰,該縣2012年被授予“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