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嫻 楊士龍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礦產資源安全視角下的永城市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趙 嫻 楊士龍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以河南省永城市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礦產資源安全視角下的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規律,揭示資源安全與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分析煤炭城市目前發展現狀對于資源安全及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在保障資源安全的情況下,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礦產資源安全 區域經濟 煤炭產業 永城市
煤炭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一直是我國資源一次消費的主要對象,也占有了我國能源結構的最大份額,對我們國民經濟與居民生產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煤炭產業也因此成為了社會經濟體系中關涉經濟發展和穩定的重要一環,煤炭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我們目前煤炭產業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資源浪費嚴重,礦業開采秩序混亂,生態破壞嚴重等,均嚴重影響了煤炭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河南省永城市為例,從礦產資源安全視角出發,分析我國區域經濟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永城市是河南省東部重鎮,地處蘇、魯、豫、皖的結合部,也是歐亞大陸橋、大京九經濟發展帶與黃淮海經濟開發區的交匯點。永城東鄰華東經濟開發區,屬國內煤炭貿易重要市場區,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域優勢。
永城市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礦及伴生鈷礦、水泥用灰巖、花崗巖、大理石、陶瓷土等17種。永城市煤礦區面積859.9 km2,占全市土地總面積1994.6 km2的42.45%。耕地中72.25%是中低產田,水位高,易鹽堿化,農業生態較脆弱。
本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礦區土壤大多為潮土,土壤質量現狀基本良好,礦區地面水系發育,共有26條溝河,區域水量比較充沛,土壤較好,氣溫適宜,植物種類較多,生長良好,是豫東平原植被種類最多的地區。地處暖溫帶落葉林南緣,存在各種植物區系交匯入侵的條件,除栽培適生性鄉土植物外,還可栽培和引種豐富多彩的南方植物和外來植物。
截至2011年底,永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45.7億元,增長11.5%。境內財政總收入71.3億元,增長32.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0.01億元,增長53.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7.8億元,增長15.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8億元,增長24.8%。
礦區農作物屬旱作,水產養殖業較少,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豆、玉米等,工業以煤炭及其相關行業發展為主。永城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名勝古跡較多。區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梁孝王墓、陳勝墓、漢高祖斬蛇碑等景區開發已經有一定規模。
永城市煤礦區是我國較大的新興煤礦區之一,礦區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建井的內外條件較好,礦區生產能力960萬t/a,分由兩家公司開采,其中永城煤電 (集團)公司660萬t/a,神火集團公司300萬t/a。永城礦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對華東工業區和豫東地區的經濟繁榮及永城市工業化、城鎮化和服務業等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會對永城市社會環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新興礦業區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2.1.1 永城煤炭產業現狀
(1)煤炭產業是永城市主要產業。永城市工業經濟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達到60%以上,結構不斷優化,由2005年的26.5∶3.8∶19.7調整到2010年的14∶63∶23,已過渡為工業型城市。全市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工業化率達到58.5%,高出全省1.5個百分點。其中,煤炭產業完成總產值97.48億元,同比增長45.9%,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7.2%。煤炭開采、洗選業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已是永城市的主要工業部門,并已形成了神火集團和永城煤電兩大企業集團。
(2)煤炭產業是勞動就業的主要行業。永城市直接從事煤炭開采和多元化產業的職工約2萬余人,占全市在崗職工中的比例極為突出。煤炭產業系統職工的收入也拉動了地方的消費,推動了永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繁榮,煤炭系統職工的專業技能、崗位培訓等也處于全市較高水平,成為現代化發展的骨干力量。
(3)煤炭產業推動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趨勢,城市化是解決工業化聚集規模效益、節約土地、提高集約程度、降低成本,轉移農業產業富余勞動力的途徑。永城煤炭開發促進了以煤為中心的工業產業的形成,改善了搬遷農戶的居住條件,極大推動了永城市城市布局、規劃及新城區的建設,加快了城鄉一體化、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2.1.2 永城煤炭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單一。永城市煤炭資源儲量高達31.6億t,絕大部分品種為優質無煙煤,僅有較少的貧煤,這樣的品種非常適于做能源燃料,但卻不具備如肥煤、焦煤能夠煉焦和液化的特點,從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煤化工的發展。其次,煤炭產業在永城市工業中占絕對優勢,重工業在三產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過分依賴礦產資源,從而不利于整個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永城有一定數量的共、伴生礦,如與煤共生的煤系高嶺土資源,與磁鐵礦伴生的硫和金屬鈷等,還有選礦后產生的煤矸石等廢石、尾礦以及粉煤灰等,都可以進行綜合利用。目前,永城礦產品綜合利用程度非常低,尤其是數量豐富的高嶺土,大都沒有進行綜合開采,影響了礦產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
(3)煤炭產業擴散效應作用不強。梯度發展理論是以工業生產循環階段理論為基礎,認為區域經濟也會經歷創新、發展、成熟、衰老4個階段。永城市煤炭產業作為一個以煤炭新興產業的高梯度區,應當成為周邊地區的 “增長極”,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均衡發展。但是,從目前永城市的發展現狀來看,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沒有礦區經濟發展的程度高,相應的第三產業還未能培育起來。
(4)產業發展后備資源不足。永城煤田勘探資源儲量占探明儲量的65.4%,煤炭資源基礎儲量占探明儲量的63.48%,均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但是永城煤礦企業生產礦井占用保有資源儲量的比例為65.58%,高于全省40.14%的比例,尚未利用資源儲量的比例為34%,礦產普查也遠低于全省水平。如果未來永城煤田后續勘探不能補充資源儲量的話,永城煤礦的平均利用年限僅為82年,以現有開發30年的時間計算,且還未能有替代和轉產產業,單一的煤炭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區域資源安全性需要進一步提高。煤炭資源地址勘察程度對比見表1,煤炭資源保有儲量對比見表2,煤炭資源儲量開發利用見表3。

表1 永城市與河南省煤炭資源地址勘察程度對比表

表2 永城市與河南省煤炭資源保有儲量對比表

表3 永城市與河南省煤炭資源儲量開發利用表
2.2.1 土地資源狀況
永城礦區地面沉陷主要為地面下沉或沉降,采空區地表塌陷已成為永城地區最經典、最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其對土地影響的主要形式為地表塌陷、地面積水、地上建筑物和構筑物破壞、塌陷區鹽堿化、地基穩定性降低等。
煤層開采1~2個月即波及地表,沉降速度快;沉降幅度大,且不均勻,沉降深度平均為3 m左右;萬噸塌陷率達6.85畝,土地的沉降范圍大;煤層的重復采動,使地表連續發生塌陷;礦區土地約70%屬耕地,由于地表沉降大,潛水位高,地表沉降后往往積水成湖泊,耕地破壞面積大;礦區內村莊密集,對地面建筑破壞大;塌陷區鹽浸化趨勢加重和土壤加速腐蝕使土壤退化。由于塌陷、地基下沉不穩定和地裂縫的影響,塌陷區內建筑設施無一例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地面建筑物、鐵路、道路毀壞。
已塌陷的土地面積4500畝,其中耕地面積3500畝,村莊面積1000畝;已復墾的土地面積300畝,耕地面積200畝,村莊面積90畝,水塘10畝。煤礦地面塌陷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一方面地表塌陷造成耕地破壞、房屋建筑設施毀壞;另一方面礦山支付的農作物賠償費、破壞建筑物的賠償費、房屋賠償費、村莊搬遷費、道路設施修建等費用,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復墾率和回復率較低也嚴重影響了礦產資源的安全與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永煤集團的土地復墾率尚不足7%,因此造成的環境損害也同樣巨大。
2.2.2 水資源狀況
永城礦區礦井排水和生活污水會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污染,礦坑排水中硫酸根含量均在1700 mg/l以上,地表水中硫酸根的含量均在1000 mg/l,地下水位升高和土壤鹽分增高的范圍多分布在礦井排水河溝的兩側,單側影響范圍一般為20~40 m。
煤炭產業對地表水體的影響巨大。污廢水總排水量4887萬m3/a,其中礦井排水3810萬 m3/a,占78%;生產廢水453萬m3/a,占9%;生活污水624萬m3/a,占13%。礦井排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S和總鹽,按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要求,不宜直接作為農田灌溉用水。礦井排水中硫酸根含量特別高,污水必須經過處理才能排放。
從流經煤礦區附近的地表水取樣分析,水質類型為Ⅳ、Ⅴ類水,主要污染物為鎘、氟化物、硫酸根和亞硝酸鹽等,其中硫酸根含量高與礦井排水、地表煤、矸石淋濾水有關,亞硝酸鹽污染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有關。
2.2.3 固體廢棄物狀況
永城礦區礦井全部投產后,建井排矸量約142.58萬m3(約計290萬t),在生產期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171.44萬t/a。其中,煤矸石年排放量161.94萬t(約80萬m3),占固體廢棄物總量的94.4%;鍋爐灰渣年排放量為7.975萬t,占固體廢棄物總量的4.66%;生活垃圾年排放量1.48萬t,占固體廢棄物總量的0.87%。煤矸石由掘進矸石、手選矸石和洗選矸石組成,分別占煤矸石總量的39.3%、2.7%、58%,礦區灰渣總排放量為7.89萬t/a,占礦區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的4.6%,灰渣主要來源于礦區的自備電廠。
永城礦區各礦井、電廠、輔助企業區等處的鍋爐全部燃用該區無煙煤。據對永城煤電集團熱電廠的粉煤灰成分測定分析,粉煤灰中鎘的含量超過了土壤本底值的最高標準。

表4 永城礦區固體廢棄物排放量
礦區經濟增長和發展模式往往是受自然和社會等多方綜合因素所決定,礦區的發展方向也取決于地理因素、資源因素、氣候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等,礦區及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戰略角度,綜合各方面的因素,最終在保障資源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高效地利用資源,延長礦區的使用時間,促進礦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3.1.1 從 “開放式循環”變更為 “封閉式循環”
以往礦山環境污染嚴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物質循環方式是開放型的,生產造成的固體廢棄物、廢水等等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即使是有一定的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設備與手段,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還是要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封閉式的物質循環模式就應運而生。加大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應以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理念來運行礦區。
3.1.2 提倡資源的綜合利用
資源綜合利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天然資源(包括礦物資源、植物資源和動物資源等)的綜合利用;另一方面是工藝生產的廢氣、廢液、廢渣。
礦區資源應按照市場需要實現綜合性的開發,優化產品結構,進行規模經營,通過綜合開發煤炭產業的下游產品、相關產業等,形成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多元化和多極化,使礦區 “三廢”減量化、資源化和經濟化,實現礦區生產高效率、多層次、多循環、低排放、無污染。依托生態礦區建設,促進資源高效利用,保障資源安全與礦業可持續發展。
3.2.1 以區域經濟增長帶動周邊地區和相關產業的綜合發展
以資源開發、加工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難以逃脫資源枯竭后的經濟衰退,由于經濟結構落后,資源型產業與其他產業有明顯矛盾沖突,單一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區域性結構矛盾和困難勢必要求礦產資源開發時必須充分考慮閉礦后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礦區居民的生活保障。
在礦業開發時要充分利用礦企的資源與資金優勢,把礦業城市作為中心城市,利用增長極的帶動效應,使產業經濟由單一礦業經濟向多元化轉變,由簡單的礦業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轉換。加強區域經濟聯系、企業改革和環境保護,實現礦業城市持續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避免中心城市單級增長的情形。礦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勢必需要周邊地區和礦產相關產業的協調整體發展,以及城市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3.2.2 以區域經濟增長提供社區居民和礦區職工的經濟保障
以開發礦產資源為主業的礦區,在研究礦業發展的特殊規律以及礦區社會的演化規律時,要關注周邊社區經濟、社會和礦區的同步發展,防止出現礦群沖突。關注礦區職工的社會、經濟保障,尤其是閉坑時,要順利轉產,保證在崗職工轉崗有序,退休職工生活有保障,維持當地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實現資源安全與礦業可持續。
要充分發揮礦區的資源、資金和技術優勢,緊緊抓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機遇,以煤為本,煤電運綜合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逐步形成以煤炭生產及選洗加工為主體,以電力、建材、冶煉為支柱,以機械加工、運輸、商貿、建筑、輕工、木業加工、信息通訊、農副業等為支撐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多元產業鏈。把區域經濟的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張,以區域經濟的整體增長影響和輻射周邊社區,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的就業和經濟發展機會,保證轉產的成功以合理安置礦區職工。
3.3.1 建立民間礦產資源儲備體系
我國可以由政府提供資金與政策的支持,依托大型的礦產企業和行業協會的力量,結合國際資源的價格和走勢,建立民間礦業資源儲備體系,對重要的資源在企業內部進行儲備,并對礦產供求狀況進行分析。
3.3.2 引導商業性勘查規劃
根據 “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及礦山后續建設、礦業持續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需要,只有加強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為礦產開發、農業、交通、水利、電力和城鎮化建設等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
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商業性勘查來補充公益性勘查的不足,依法保護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改善礦業投資環境,理順各礦業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鼓勵礦山企業建立資源耗竭補貼機制,用以進行礦產勘查工作;建立礦業權交易中心,促進礦產資源勘查的市場化進程。建立礦業權信息網絡系統,促進礦權以招標、拍賣等競價方式進行流轉;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和支持社會投資開展商業性勘查工作。
The research of Yongcheng coal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ospective of mineral resources security
Zhao Xian,Yang Shilong
(Oxbridge College,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
At present,our country still consider the coal as the main resource,the strategic security of coal resource rela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classic coal cities are the study objects of the thesis,analy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 of perspective under the coal industry of mineral resources security deeply,proclaim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ources secur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writer tri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coal cities’influences towards the resources secur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in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security situation,exploring the coal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which suites for China.
mineral resources security,regional economics,coal industry,Yongcheng
TD-9
A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1C005)
趙嫻 (1984-),女,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法學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自然資源法。
(責任編輯 張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