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鄒相煜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企業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與社會出現了一些矛盾,比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消費者和員工權益保護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所以,企業應該承擔哪些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履行得如何,受到越來越多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關注。基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社會各界提倡設立一種監督制度,即社會責任審計制度,由此,展開對社會責任審計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社會責任審計在國外被簡稱為“社會審計”,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該理念經歷了產生、發展,并于80年代中后期引入國內。相對于傳統的注重經濟目標的財務報表審計、經濟效益審計而言,企業社會責任審計的審計目標具有社會屬性。具體來說,企業社會責任的審計目標有直接目標和間接目標,其中直接目標包括:一是驗證和評價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具有完整性、真實性、公允性和合法性;二是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整改情況。也就是說其審計目標除了傳統的合法性、公允性、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外,在后續評估方面,相關機構需要有跟進措施,檢查并監督企業對審計中發現的社會責任改進意見的落實情況和改進效果。而其間接目標是通過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審計完善其相關內部控制,有利于管理和實施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審計的內容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范圍密切相關,國內外學者已經從多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進行了探討,主要關注的焦點在生態環保、職工、消費者等方面,由此,本文將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細分為兩個方面:一般責任和特殊責任。一般責任是低層次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對股東的責任、對員工的責任、對消費者的責任、對政府的責任、對生態環境的責任等5個方面。這部分社會責任是企業必須做到、必須做好的并且是需要強制性披露和審計的。特殊責任是高層次的社會責任,也是道義上的責任,是企業根據實際情況所作的社會貢獻,但其實施對社會有著正面影響和正能量。
目前,財務報表及經濟效益審計主體有:政府、會計師事務所和內部審計機構。其中,內部審計機構是單位內部從事審計的機構,獨立性相對較弱。從獨立性角度以及本單位在整體上對外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看,社會責任審計主體可以由政府或者會計師事務所承擔。而且,本文認為,針對不同的社會責任審計目標和審計內容,可以由不同的審計主體實施,即將政府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結合起來,注冊會計師審計目標是在財務審計的基礎上,驗證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所披露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公允性;政府審計目標是評價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并跟進檢查監督企業后續社會責任改進意見的落實情況和改進效果。
注冊會計師作為社會責任審計主體,主要原因有:第一,獨立性,會計事務所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能夠按照委托人的要求,獨立客觀評價社會責任信息;第二,注冊會計師具備一定的專業勝任能力;第三,出于成本效益原則考慮。
具體的審計程序一般分為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和報告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第一階段,確定審計目標,展開風險評估程序。通過觀察、詢問、分析和評估等方法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了解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了解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并確認重要的審計領域,確定審計人員和審計范圍。
第二階段,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是否執行內控測試,如果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有效性高,值得信賴,則進行內控測試,反之,則直接進行實質性程序,這部分可以結合財務報表審計,查閱相關憑證,執行有效的審計方法獲取審計證據,結合審計內容具體可以細分為:(1)對股東、債權人承擔社會責任的審計。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審計實收資本、應付股利、長期借款等科目,了解有無損害股東利益,能否保障債權人利益。(2)對員工承擔社會責任的審計。首先,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的審計,判斷企業是否有拖欠員工工資和福利而侵犯員工利益的行為;另外,可以觀察詢問員工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是否安全、良好,考察企業給員工提供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夠不夠多,有沒有勞動保護措施及投入。(3)對消費者、供應商承擔社會責任的審計。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函證應收賬款、應付賬款、監盤存貨等,了解到產品質量與性能、售后服務情況。(4)對政府承擔社會責任的審計。注冊會計師可以結合應交稅費的審計了解到企業稅金繳納是否及時、足額。
第三階段,評價獲得的審計證據,形成審計報告。單獨出具社會責任審計報告,有利于后續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改進情況,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促進長遠發展。
我國社會責任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完善,并缺乏必要的監督、評價和處罰手段。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企業經營過程中也出現一些與社會健康發展相違背的問題,政府對這些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關注,同時,公眾也希望政府可以參與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政府的受托責任加強了,政府審計作為審計主體,獨立性最強,權威性高,可以根據審計結果作出審計決定,可以有效地評價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是否符合既定標準,做到獎懲分明,并起到一定的檢查監督作用。
政府審計的企業社會責任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企業環境保護責任的審計。近年來,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正成為眾多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的發展目標。這方面審計內容主要針對產品的健康安全性、生產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企業的排污投入情況、企業的環境污染治理情況等。(2)道義上履行的責任審計。主要體現在企業的社會公益意識,狹義上說,包括相關公益捐贈及贊助情況等內容。(3)監督和懲治。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政府審計時,政府可以建立起一個社會責任評價系統,對每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相關數據進行記錄和備份,并進行后續跟進,對未能承擔應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可以使企業承擔應有的懲治后果,這樣一方面形成一種威懾和教育作用,一方面,可以逐步構建和完善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審計制度。
目前,我國雖然有一部分企業履行了一些社會責任并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但是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到底是否存在欺騙性或廣告性的成分有待審核。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審計亟待完善。針對不同的審計目標和審計內容,采取注冊會計師審計與政府審計相結合的分項審計的模式,利用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專業深度,結合政府審計延伸的廣度,雙管齊下,既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又能有效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對整個市場的平穩運行是有利的。
[1]趙哲.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審計模式的設計[J].財會月刊,2012(5).
[2]周蘭,彭昕.社會責任審計研究現狀分析與啟示[J].財會月刊,2009(4).
[3]姜虹.國外企業社會責任審計研究述評與啟示[J].審計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