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玲 (海南省人民醫院,海南 海口 570203)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是扁桃體急性化膿性炎性反應。臨床起病急,明顯咽痛,伴有畏寒、發熱,體溫可達39℃以上。檢查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黃白色點狀或片狀滲出,個別患者可有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1]。本文以鹽酸克林霉素棕櫚酸酯片聯合地喹氯胺含片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療效滿意。
1.1 一般資料:自我院發熱門診2011年9月~2012年6月88例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并發熱患者中,隨機分成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4例。治療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介于16~45歲。體溫37.3~38℃的患者5例,占11.4%,體溫在38~39℃的患者 11例,占 25%,體溫 39℃以上 28個,占63.6%。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17~48歲。體溫37.3~38℃者4例,占9.1%,體溫在38~39℃者 14例,占31.8%,體溫在39℃以上26例,占59.1%。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鹽酸克林霉素棕櫚酸酯片口服,300 g/次,3次/d,聯合地喹氯胺含片含服,1片/3 h。對照組鹽酸克林霉素棕櫚酸酯片口服,300 g/次,3次/d。兩組療程均為3 d。體溫大于38.5℃時輔助對癥治療。
1.3 療效標準:顯效:無發熱,無咽痛,扁桃體腫大及膿點消失。有效:無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及膿點較前好轉。無效:仍發熱,咽痛無減輕,扁桃體腫大及膿點無好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2.1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8%,對照組為86.4%,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2.2 藥物不良反應: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主要為輕微惡心。治療組出現輕微惡心不良反應患者有2例,對照組中出現輕微惡心不良反應有1例。兩組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病原菌多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鹽酸克林霉素對鏈球菌屬(腸球菌屬除外)、葡萄球菌屬、厭氧菌等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主要作用機制為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鹽酸克林霉素棕櫚酸酯片系克林霉素衍生物,體外無抗菌活性,在體內經酯酶水解形成克林霉素而發揮抗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有較好的抗菌作用,流感嗜血桿菌對本藥中度敏感。地喹氯胺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口腔和咽部的常見致病菌和真菌有抗菌作用。克林霉素片口服吸收主要通過血液循環作用于扁桃體上的致病菌。地喹氯胺含片主要通過局部作用于扁桃體表面上的致病菌起抗菌作用。兩者聯合使用能更有效地達到抗菌效果。
綜上治療效果表明,治療組顯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過程中無因不良反應重而停藥的病例。可見,鹽酸克林霉素棕櫚酸酯片聯合地喹氯胺含片治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效果較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陸在英,鐘南山,謝 毅,等.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