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宗合

據人民網報道,化妝品成十大最暴利行業之首,SK-II著名的神仙水在中國零售價格為560元,而其制造成本僅為人民幣 6.5元。驚訝么?就算研發成本都加進去,每單支成本也不超過人民幣10元。
資生堂 650元/50克的眼霜連包裝成本也只有10元不到。而歐伯萊那些150元左右的低端眼霜成本僅在3元左右。女士們,現在不再認為你們往臉上涂抹的是什么高科技產品了吧?在這里,女士是第一受害大頭!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按照行規,一款化妝品從工廠到零售終端,其價格至少被放大了10倍,遠遠高于服裝行業1∶3的水平線。
“其實產品都是一樣的。”“80后”張磊(化名)如今也算化妝品行業的半個“老人”了。最近,他們公司有些產品在線上做促銷。“同一款產品終端專賣店售價200多元;拉手、美團、高朋等團購網站上賣40多元;而淘寶秒殺價僅20多元。”張磊說。
化妝品分析師馮建軍透露:在化妝品行業里,成本和終端價格比基本上是1∶10的比例。“這也差不多是化妝品行業里的行規。”
據多位業內人士介紹,在化妝品行業,經銷商拿貨的折扣,根據品牌的檔次,各不相同。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從品牌知名度較高的高端產品,到走大流通批發渠道的低端雜牌產品,經銷商拿貨的折扣區間,大概分布在1.5折-3.6折不等。
總體而言,有形象代言人、品牌形象和服務團隊的化妝品品牌,其拿貨價基本分布在3.5折左右;一些品牌檔次稍微遜色些的產品,其拿貨價格分布在2.5折-3折之間;而一些毫無名氣,甚至都沒聽說過的雜牌,拿貨價格在1.5折-2折之間。
“我們這里所有單品的拿貨價格1.5折。”廣州市利星化妝品有限公司(下稱“利星”)OEM部黃經理介紹,由于公司以化妝品代工為主,雖然也有自有品牌茉莉雅,但公司并沒有花大力氣做推廣,只要有人來拿貨,全部以單品1.5折的價格出貨。“我們只管賣,其他的全部不管。”黃經理說。
黃經理的言下之意,1.5折的拿貨價只是單純的產品出貨價格,產品安全、市場推廣、退換貨等,工廠一概不管。
拿貨價3.5折左右的品牌,絕大部分都是比較正規的玩法,廠家與經銷商之間有比較良性的市場互動;而拿貨價在2.5折左右的一些品牌,相當于底價包銷,廠家基本不會做營銷推廣;拿貨價1.5折的雜牌,被稱為“一腳踢”,廠家甚至連后續的安全問題都不會管。
對主流品牌的經銷商而言,100元的產品,35元和廠家結算,按照行業的普遍水平,代理商有30個點毛利。
“如果算投資收益率的話,代理商拿35元,賺了15元。”馮建軍表示,從賬面上算,拿貨折扣越低,代理商的利潤越高。
基本上,代理商給終端化妝品零售店的出貨價為零售價的5折-7折。
馮建軍認為,考慮到終端零售店里的促銷、打折等因素,零售環節相對會有40個點左右的收益。
“終端零售店的毛利是化妝品產業鏈中最大的。”張磊透露,他們公司旗下的零售店毛利率在50%左右。
而拋開所有的營銷費用,化妝品的生產成本基本保持在1折以內。在經過從工廠到代理商,從代理商到終端零售店兩個環節后,一瓶化妝品就完成從1到10的價格轉變。
不過,也有些正規化妝品企業利用“打擦邊球”做文章。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利用噱頭提高產品零售價格,從而提高產品的利潤。
張磊的公司主要以玫瑰為原料做精油、化妝品等,產品定位中高端,以“進口”為營銷噱頭。他所在公司有長期合作的代工廠,所有產品并非全部來自進口。
比如保加利亞玫瑰,有可能是產品從保加利亞進口的,也有可能是該產品的原材料是一種叫保加利亞玫瑰的植物,產品從原料到生產,完全是國產貨。
在這種情況下,產品從工廠到終端的價格比例往往遠超1∶10。
既可憐腰包鈔票,又想擁有高檔真貨怎么辦?不少消費者會選擇網上代購。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8年~2012年,我國化妝品網購交易額占化妝品零售總額從4.6%增長到21.9%,預計到2015年,化妝品網購交易規模將超過1200億元。
網購攬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拼價格。而不良網店店主也會為低價找上無數的理由:批量代購、海外走私回來的水貨、產品很快過期等等看似合乎情理的理由。消費者在網上選擇化妝品是看到網店店主在網上貼出的化妝品圖片、包裝與專柜正品完全一樣,而且價格便宜,便完全相信了。等商品寄到手里后才發現是假的。
業內人士稱,網上產品圖案與實物不符的情況比較多,但還有手法更為隱蔽的賣家。據透露,化妝品業內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分裝,一種是原裝。“原裝”就是化妝品廠商直接生產,而“分裝”言下之意就是灌裝。化妝品業內專門有人從事 “分裝”,在四處收集到的高檔化妝品空瓶里,灌裝一些劣質、低價的化妝品,通過網絡再以稍低于原裝的價格出售。這些“分裝”者除了從網上收購化妝品空瓶外,還會通過其他更多的途徑尋找化妝品空瓶。
很多沒有購物經驗的網友往往會買到“分裝”的產品,其中一些劣質品用了無益反有害。因此,消費者不要輕信和貪圖便宜購買那些已開封過的品牌產品,即使賣家的信譽度較高也不要冒險嘗試。
消協有關人士表示,虛假宣傳是引誘消費者上當受騙的“罪魁禍首”,一些不良電商抓住消費者“愛撿便宜”的心理,在銷售過程中真假參半、以假亂真、舊瓶新裝,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惡化了網絡消費環境。消費者在遭遇“美麗陷阱”后又往往因“證據不足”陷入維權困境。
與國內化妝品相比,國際化妝品的“暴利”更為突出。一位經常托朋友去國外購買化妝品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國際知名品牌‘蘭蔻小黑瓶’普通裝國內專柜售價是780元,而國外官網售價僅60美元左右,同樣品牌的蘭蔻睫毛膏,國內售價340元,而國外官網售價僅25美元。國內外差價之大由此可見。更令人瞠目結舌的還有,這些化妝品的成本價同樣低至幾元而已。”
多家門戶網站曾披露50克裝的蘭蔻日霜進價僅2.5歐元(約19.3元)而國內售價高達700元即高達30倍的暴利內幕,這無疑對那些深信大牌的消費者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專家感嘆:即便曝光了這些內幕,恐怕也很難改變化妝品暴利穩居暴利排行榜榜首的現實,也難以改變國人對國際品牌的盲目崇拜。因為對于國人來說,所用化妝品的品牌似乎已經成為了身份的象征。
從鄭州海關了解到,我國對進口化妝品征收的稅收包括進口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而消費稅所占比重最大,約占價格的30%。所征收的對象也并不涵蓋所有的進口化妝品,我國只針對“彩妝類化妝品”和“護膚類化妝品”征稅,而大部分的護膚品是免稅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選擇化妝品不一定貴的才是最好的,要根據個人的膚質、習慣、年齡等,理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時網上選購化妝品更應該小心,不宜輕信網上廣告,應盡量選擇一些正規知名的大網站,如遭遇仿冒或劣質化妝品,應積極維權以保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