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美,王玉玲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新區醫院,山東 東營 257000)
腸梗阻是外科急腹癥中較常見的一種,在治療腸梗阻時手術時機的選擇非常重要,粘連性腸梗阻的處理仍然是臨床上棘手的難題之一。筆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口服或胃管內注入泛影葡胺,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腸梗阻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齡18~78歲,平均48歲。所有患者均有腹部外科手術史,其中胃手術后、肝膽手術后、腸手術后、闌尾手術后、婦科手術后例數分別為12例、13例、11例、21例、3例。腸梗阻通常發生在術后3個月~23年,平均12年。第一次發病、第二次發病、三次或三次以上發病例數分別為46例、11例、3例。按住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例,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常規給予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灌腸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口服或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80~100 ml,在這之后夾閉胃管2 h,對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和腹部X線的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并準確記錄。經鼻胃管注入泛影葡胺后,分別于6 h、12 h、24 h攝腹部平片或腹部透視,觀察造影劑是否到達右半結腸。由負責隨訪的放射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共同閱片。在此期間除觀察腹部X線表現外,還需嚴密觀察腹部體征和全身情況,謹防發生絞窄性腸梗阻。
1.3 療效觀察的指標:治愈:肛門有自主排便排氣,癥狀及體征消失,腹部X線檢查正常;有效:肛門有自主排便排氣,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腹部X線僅見腸管輕度擴張;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病情加重或出現腹膜炎等需手術治療者。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0%患者應用泛影葡胺24 h內到達右半結腸,1例患者48 h未達右半結腸,中轉手術行腸粘連松解并腸部分切除術。治療組泛影葡胺口服或胃管注入,肛門第1次自主排便排氣時間6~24 h,平均12 h,住院時間3~7 d,平均4 d。對照組肛門第一次自主排便排氣時間14~72 h,平均36 h,住院時間4~10 d,平均7 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率也有所下降。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目前認為粘連形成是因機體創傷缺血、感染異物而引發纖維增生性炎性反應。粘連性腸梗阻現階段多主張先行保守治療,62%~70%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經非手術治療后可緩減而無需手術[1]。但過于強調保守治療而導致部分病例出現腸管壞死,增加了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腸梗阻的保守治愈率,使患者腸功能盡快恢復,縮短治療時間,同時能及早診治不能緩解的完全性腸梗阻病例,在腸梗阻發后絞窄之前進行手術,改變臨床上觀望、等待的被動狀況,是臨床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方法。筆者對照觀察了76%泛影葡胺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發現其有以下的優點:①加速粘連性不全梗阻的緩解,降低了患者的手術率;②可以明確提供早期手術的線索;③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治療費用;④顯像清晰、定位準確、便于反復觀察;⑤未發現造影劑相關并發癥[2]。在使用泛影葡胺過程中的護理體會有:①使用前應常規行碘過敏試驗;②按醫囑靜脈輸液,準確記錄液體出入量,糾正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③禁食、胃腸減壓,注意觀察和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若發現有血性液體,應考慮有絞窄性腸梗阻的可能;④治療過程中若出現腹痛或嘔吐加劇,生命體征不穩定等,及時通知醫師進一步檢查,應在短時間內做好術前準備。⑤腸梗阻患者緩解常伴隨腹瀉,注意脫水的預防。在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中使用76%泛影葡胺,既有診斷作用,又兼具治療作用,操作方便,安全實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 黃志強.現代腹部外科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5-146.
[2] Choi HK,Ch KW,Law WL.Therapeutic value of gastrografin in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after unsuccessful conservative tratment: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Ann Surg,2002,23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