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書海 ,王 軍 ,何 文
(1.河南省人民醫院藥學部,河南 鄭州 450003;2.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藥學部,湖北 武漢 430060)
口腔潰瘍發病率較高,病情易反復,而常用的溶液劑、膏劑、糊劑、散劑等均存在口腔黏膜滯留性不理想的缺點,影響治療效果。口腔黏附片利用生物黏附性高分子材料的特性,可較長時間地黏附于口腔黏膜,發揮長效、高效的作用[1]。乙酰螺旋霉素為臨床應用較多的十六碳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體內外抗菌效果均優于螺旋霉素,并對黏膜炎癥有較好的療效[2]。本試驗前期主要對乙酰螺旋霉素口腔黏附片的處方進行初步研究[3],現擬在進一步完善其處方的基礎上,對不同處方的乙酰螺旋霉素口腔黏附片的性質作全面考察,為臨床治療口腔潰瘍提供一種長效、高效的新制劑奠定基礎。
單沖壓片機(上海天翔健臺制藥機械有限公司);UV-2201型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BY-300A型片劑硬度計(上海黃海藥檢儀器有限公司);黏附力測定裝置(自制);ZRS-8型智能溶出儀(天津大學無線電廠)。乙酰螺旋霉素原料藥(廣州白云山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11212);乙酰螺旋霉素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所,批號110222);卡波姆934P(美國BFGoodrich公司,批號20050630);羥丙甲莖纖維素(HPMC,K4M,美國Colorco公司,批號20110611);硬脂酸鎂(亳州華元藥用輔料有限公司,批號20110414);阿斯巴甜(常州市牛塘化工廠有限公司,批號20110315);二氧化硅(鄭州瑞恒化工產品有限公司,批號20110129);甲醇為色譜純,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依據預試驗結果,固定潤滑劑及矯味劑的用量,重點考察黏附劑的比例,設計了5種處方,見表1。乙酰螺旋霉素口腔黏附片每片總重為25 mg,其中主藥含量5 mg,硬脂酸鎂、二氧化硅各0.25 mg,阿斯巴甜為 0.5mg。取主藥,研細過 80 目篩,其他輔料均過60目篩,混勻后,粉末直接用壓片法制備。所得片劑直徑4mm,厚度 1mm,硬度 4 kg。

表1 乙酰螺旋霉素口腔黏附片的黏附劑組成(mg/片)
采用一階導數法進行測定[4-5]。精密稱取干燥至恒重的乙酰螺旋霉素對照品25mg,置50mL容量瓶中,用人工唾液(2.38 g NaH2PO4,0.19 g KH2PO4,0.8 g NaCl溶于 1 000mL 水中)溶解,并定容,搖勻,即得乙酰螺旋霉素的對照品貯備液。精密吸取貯備液2mL,置100mL容量瓶中,用人工唾液定容,搖勻。用人工唾液作空白對照溶液,在200~400 nm波長范圍內做紫外掃描,結果表明,乙酰螺旋霉素在233 nm處有最大吸收。按處方量精密稱取各輔料,同上述方法操作并測定,結果表明,輔料對主藥的測定有干擾。采用一階導數處理后,乙酰螺旋霉素在220~250 nm波長間的峰谷具有最大振幅(D),而輔料無明顯振幅,不干擾主藥的測定,故確定測定振幅 D作為主藥含量的測定方法,見圖1。
精密吸取乙酰螺旋霉素對照品貯備液 0.1,0.5,1.0,2.0,4.0,6.0,8.0,10.0mL 置 100mL 容量瓶中,用人工唾液定容,搖勻。以人工唾液為空白對照,以振幅 D對質量濃度 C作標準曲線,得回歸方程 D=0.340C+0.057(r=0.999 7),說明對照品貯備液質量濃度在0.5~30μg/mL范圍內與振幅線性關系良好。精密吸取乙酰螺旋霉素對照品貯備液 1.0,3.0,5.0 mL,置100mL容量瓶中,按處方比例加入各輔料,用人工唾液充分溶解,搖勻。以人工唾液為空白,測定過濾液的 D,計算回收率。結果低、中、高 3種質量濃度的回收率分別為(99.39±0.20)%,(99.55±0.12)% ,(99.42±0.26)%;取 30 μg/mL 的樣品,1 d內重復測定5次,連續測定5 d,結果日內 RSD為0.24%,日間RSD 為 0.32%。

圖1 乙酰螺旋霉素對照品及其他輔料的紫外掃描圖
將F1~F5黏附片黏附于塑料背襯上,垂直放入37℃人工唾液中,分別于 30,60,90,120,150min 時取出稱片重,膨脹率為溶脹后的片重與溶脹前的片重之比,以膨脹率對時間作圖,結果見圖2。可見,各處方在1 h時基本達到最大膨脹率,且隨著處方中卡波姆934P用量的增加,膨脹率逐漸增大。

圖2 F1~F5各黏附片的體外膨脹率-時間曲線
參考貼膏劑的初黏力測定法[7],采用斜坡滾球測定。將不同型號的不銹鋼球(球號及規格均符合藥典規定)從固定于傾斜板上的黏附片(片上滴加10μL水,涂抹均勻后15 s測定)的黏性面滾過,根據供試品黏性面能夠粘住的最大球號評價其初黏性的大小。取F1~F5各黏附片各3片,應有2片或2片以上能粘住鋼球;如有1片不能粘住,再取較小一號的鋼球進行試驗,應均能粘住;如果只有1片能粘住鋼球,而另2片只能粘住較小一號的鋼球,則應另取3片復試,3片均應能粘住較小一號的鋼球。測定結果顯示,F1及F5可黏附2號鋼球,F2及F4可黏附3號鋼球,而F3可黏附4號鋼球,表明F3處方制備的乙酰螺旋霉素口腔黏附片體外黏附性最佳。
將處方F1~F5黏附片按小杯槳法進行試驗。人工唾液100mL為釋放介質,溫度 37 ℃ ,轉速 100 r/min,分別于 0.5,1,2,4,6,8,10 h時定時取樣5mL,過濾,同時立即補加等量等溫的新鮮釋放介質。取出的樣品過濾后測定 D值,計算累積釋放率 Q(%),并將結果進行方程擬合,結果見圖3和表2。表明各處方的黏附片體外釋藥均有一定的緩釋作用,符合Higuchi方程;HPMC和卡波姆934P合用時,緩釋效果比單用卡波姆934P顯著,且隨著HPMC含量的增加,藥物的釋放逐漸減慢。

圖3 各處方樣品累積釋放率-時間曲線

表2 各處方樣品的Higuchi方程
對各處方黏附片在健康志愿者口腔頰部的滯留時間進行初步考察(所涉及的體內試驗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結果滯留時間分別為 F1 102min,F2 128min,F3 148min,F4 122min,F5 99min。可見,F3在口腔中的滯留時間最長,與體外黏附力考察結果一致。
試制樣品采用卡波姆與HPMC兩種黏合劑,體外黏附性及口腔滯留性均優于兩者單用,且以1∶1比例時最佳,此時黏附性及緩釋性均滿足要求;處方中硬脂酸鎂、二氧化硅為潤滑劑,阿斯巴甜為矯味劑。本品采用粉末直接壓片法制備,片劑質量理想,且避免了卡波姆吸濕性強而制粒困難的問題。試制樣品的體外釋藥速度與兩種黏附劑的用量有關,隨著HPMC用量的增加,釋藥速度減慢,說明HPMC與卡波姆相比,緩釋效果更好。而體外膨脹率測定結果表明,卡波姆的膨脹性比HPMC大,更有利于藥物的釋放,進一步證實了體外釋藥特點。口腔貼片的黏附力大小直接影響制劑在口腔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影響藥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處方F3即以卡波姆934P與HPMC配比為1∶1時為最優處方,藥效學研究有待進一步進行。
[1]葉冬梅,池泮才,林紅堅.粘膜給藥新劑型——生物粘附片的研究開發[J].中國藥房,2002,13(10):624 -626.
[2]方達任,高秀珍,陳學兵.乙酰螺旋霉素口腔糊劑的研制[J].中國藥師,2005,8(11):933 -934.
[3]王 軍.乙酰螺旋霉素口腔貼片的研制及體外釋藥的考察[J].中國藥師,2006,9(11):1 024-1 025.
[4]郝振芳,朱智甲,張志玲.乙酰螺旋霉素的一階導數光譜法測定[J].光譜實驗室,1999,16(1):105 - 107.
[5]羅功才.一階導數光譜法測定乙酞螺旋霉素膠囊中乙酞螺旋霉素含量[J].中國藥業,2006,15(9):35 -36.
[6]陳夏景,王 浩,賀 芬,等.芬太尼口腔粘附片的處方研究[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1997,28(3):129 -131.
[7]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附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