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玲,哈學軍,梁金香,李兆君,胡向蓮
(寧夏醫科大學高等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醫學院校必須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堅持面向農村基層的辦學方向。根據農村衛生工作需要,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衛生人才是醫學院校的重要任務,也是醫學教育的新課題。為此,我們在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人才培養中,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招生、就業模式,探索農村實用型衛生人才培養新模式。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占56.00%,人均衛生資源匱乏,地處我國西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很具有代表性,全區總人口618萬,其中農村人口389萬人,現有衛生技術人員25521人,其中綜合性醫院占66.31%,鄉衛生院僅占11.99%;鄉村醫生大專以上學歷者占6.66%,中專學歷者占58.43%。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層次低,醫療技術水平不高,農民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因此,為農村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衛生人才,提高農村衛生人員的醫療服務水平,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的是面向城市和農村的通用型臨床醫學人才。課程體系基本是本科的壓縮版,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學科的完整性,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的實用性、針對性不強,基礎與臨床割裂,理論與實際脫節;臨床綜合能力訓練較少,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所掌握的專業能力與農村衛生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較為突出。因此,根據農村衛生崗位需求,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從1991年開始,衛生部每年向農村和基層推廣10項具有先進性、適宜性、操作簡單、療效好而且費用低廉的醫學科技成果,被稱為農村衛生適宜技術。由于其操作簡單、費用低廉,適合在縣級以下的基層衛生機構實施。這些技術的推廣減輕了農民的醫療經濟負擔,使農民“花小錢、治大病”,深受農民的歡迎。但是,農村衛生適宜技術主要在在職鄉村醫生中推廣,還沒有被納入正規學歷教育中。將農村衛生適宜技術作為一門課程納入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生的基層服務能力。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寧夏被定為全國醫改的試點地區,目前新醫改實施方案已出臺。新的醫療改革方案的實施,需要大批學歷層次較高的農村衛生人員,所以,這項教學改革順應了國家醫改的形勢,而新醫改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機遇和政策上的支持。
2.1.1 改革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由原來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主的綜合模式,將“2+1”模式改革為“1+2”模式,即一年學校基礎教學,兩年臨床教學(含實習一年);臨床教學采用“雙循環強化式”教學模式,這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創新。“雙循環強化式”教學模式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將專業課和臨床見習課、畢業實習緊密結合,實施一體化教學,進行課程整合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雙循環強化式”教學模式的第一次循環為學生在縣級綜合醫院進行小組循環教學,小組成員跟著臨床帶教教師一邊實踐一邊學習,學習方法靈活多樣,以床邊教學為主,打破了過去“理論課+見習課”的臨床教學模式。第二次循環為畢業實習。內容有臨床醫療實踐、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實踐、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學實踐。實習地點由醫院拓展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
通過雙循環教學,使學生早期、長期融入臨床實踐,使其在臨床循環式教學中逐漸提高。學生用兩年時間在臨床“摸爬滾打”,邊當“醫生”邊學習,由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充分利用臨床教學資源,早期接受臨床工作環境的熏陶。通過兩次循環教學,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拓寬實踐教學層面;通過教、學、練結合,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1.2 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 改革傳統的灌輸式課堂講授法,采用病案教學、PBL教學、床邊教學、電子仿真模擬教學、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法。除理論考試外,加大實訓技能考核,增加社會實踐綜合能力考核。
2.1.3 改革招生和就業模式 積極與本自治區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溝通與協調,在爭取政策支持和相應保障機制的導向下,實行有計劃、有目標的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下得去、留得住”。
2.2.1 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設置按照專科層次農村實用型衛生人才培養規劃,根據新醫改方案對基層衛生人員的要求和農村鄉(鎮)衛生崗位的需求,以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為依據,以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為主線,刪繁就簡、突出重點,優化組合成5個模塊。課程設置見表1。

表1 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
素質模塊:包括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農村衛生管理與法規等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修養、法律法規意識和衛生管理能力。
基礎課程模塊:基礎理論知識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淡化學科界限,優化組合成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等課程體系。基礎醫學實驗通過重組實驗內容,以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應用知識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臨床診治課程模塊:強化專業課程設置的應用性,根據鄉村醫生崗位需求選擇教學內容,把農村常見病、多發病作為教學重點。適當加大中醫學的學時。
專業技能實訓模塊:該模塊由3部分組成:一是臨床技能綜合實訓,以常用診療技術、急救技術、護理操作技術為主,強調練就過硬的基本功,以提高動手能力。二是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實訓,我們篩選了30余項農村衛生適宜技術編成教材,作為教學內容。三是中醫臨床技能實訓,篩選常見的中醫臨床技能操作進行實訓,提升學生的中醫治療技能。
2.2.2 教材建設 為滿足新課程體系的教學需要,遴選、組織自治區內外醫療、教育專家、教師共同探討、制定新的教學大綱,精選教學內容,遴選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編寫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教材、實驗實訓課程大綱、教學講義及考核評價標準等。
2.2.3 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研討、短期培訓、外出進修、參加實踐等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領會新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的精神,熟悉新教材內容,掌握PBL等教學方法。同時加強對實訓、實習基地教師的培訓。
2.2.4 實驗、實訓基地建設 根據新的培養方案的要求,在學校實驗實訓中心現有規模和條件的基礎上,建立1個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實訓室,確立2所臨床教學醫院,3個疾病控制中心和8個鄉(鎮)衛生院為實習基地。
采用前瞻性研究、現場干預和對照的方法,選擇100名農村生源的學生,根據預先設計的新(實驗班)、舊(普通班)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跟蹤觀察學生的培養和管理,探討農村實用型人才的培養管理模式。
采用橫向對照,對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進行對照。重點比較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差異、適應工作的情況。通過畢業生本人、用人單位、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畢業生質量、能力調查。
為了對這項改革的成果進行科學評估,我們選定指標體系框架,采用條件—過程—結果的混合模式。
條件評價:主要包括項目實施的目的、目標、組織、可行性、必要性、現實性等。如農村衛生人力需求、政策保證與組織落實、管理與監督等方面。
過程評價:主要是對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進行監測,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項目順利進行。
結果評價:判斷該項目成功與否,評價標準的效果和效率等。采用Delphi專家咨詢法,確定定性和定量評價指標,建立評價體系,利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法發現影響因素,以Likert量表進行培訓滿意度分析,以主要成分分析法進行效果評價。
在全國高校中首次提出農村衛生適宜技術與農村醫學教育結合的新理念,將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引入教材,是我國農村醫學教育改革的一次嘗試,其成果對全國農村醫學教育具有借鑒和推廣的價值。
一是突出實踐教學,強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拓寬實踐教學層面,強化為農村衛生工作服務的意識。基礎理論模塊課程加大講習課比例。專業理論模塊課程采用雙循環強化式教學,以實踐教學為主,強化實踐能力。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數,減少理論授課學時數。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比例從過去的2.8∶1調整到1.4∶1。二是突出能力培養,通過課程建設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強化實訓,開展教學方法改革,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操作和解決問題能力。
3項改革即教學模式、招生就業模式、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這些改革加強了臨床見習這一教學薄弱環節,激勵教師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引導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推進我院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
通過改革加強了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構建農村實用型衛生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評價體系,為農村輸送一批實用型衛生人才,對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