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濤,程 嵐,呂 佳,袁子民,劉玉強,趙 琳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中藥藥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藥藥劑的配制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與合理應用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中藥藥劑學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模式的改革、課程體系的建設、教學水平的高低對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有著深遠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制藥技術、新的藥用輔料及先進的藥物劑型不斷涌現,中藥藥劑學的學科發展也是蒸蒸日上、日新月異。為適應藥物國際化的飛速發展趨勢,努力促進我國藥學事業及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就必須造就一大批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中藥專業人才。所以改革傳統的中藥藥劑學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成為藥學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為實現上述教學目標,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思路,注意本學科與相關邊緣學科的交叉滲透,在保證傳統理論體系不變的情況下,不斷推陳出新,提高中藥藥劑學的教學質量。
中藥藥劑學知識體系豐富,既包括中藥學專業基礎知識,又包括實踐應用及制劑新技術的發展。本學科的知識點具有分散性、記憶性、連續性強等特點,其教學內容涉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制藥工程原理與設備等學科內容。一方面,學生普遍反映該學科內容繁雜,難以充分掌握;另一方面,在教學中也存在學時數有限而教學內容較多的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對教學重點、難點內容力求講細、講深、講透,便于學生透徹理解、牢固掌握;熟悉內容采用啟發式教學,便于學生理解記憶;了解內容簡單介紹或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對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脈絡清晰、主次分明,例如在學習“散劑”這一章時,應該重點講解散劑的特點、特殊散劑的制備方法,在學習“藥劑衛生”時,應重點突出滅菌的方法及其適用范圍、影響濕熱滅菌的因素等;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被學生忽略的問題也需要重點講解,如影響混懸劑穩定的因素、栓劑中藥物的吸收途徑、表面活性劑的合理應用等;臨床中常用的劑型(顆粒劑、片劑、膠囊劑等),臨床中容易出現問題的劑型(注射劑、液體制劑等)及具有發展前途的劑型(緩釋制劑、靶向制劑)等內容也應該充分闡述[1]。為更好地解決中藥藥劑學知識體系繁雜、內容較易混淆這一問題,在給學生授課時應注重介紹知識的共性,如可用圖表的形式將每章的基本內容歸納總結,按照緒言→劑型的定義、特點、分類、質量要求→制備的工藝流程→質量控制→應用舉例的知識脈絡講解重點內容,給學生提供一個清晰的學習思路,增強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提高學習效率[2]。
中藥藥劑學是我校中藥學專業的必修課,該課程的學習與藥品生產密切相關。在傳統教學中,往往采用黑板加掛圖的方法,一些抽象的理論使教師感到較難講授,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硬膠囊殼的制備、單沖壓片機的拆卸與組裝、滴丸劑的制備等知識點時,如果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使教學內容影音模式化、圖像連動化,使死板的知識“動起來”,使學生更加感性地、深入地理解授課內容,進而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制藥衛生”中,對生產廠區的環境、廠區的合理布局、廠房設計和設施裝備要求等內容的講解過程中,結合圖片、視頻資源,可以使學生對實際制藥企業的周圍環境、不同制劑的車間等有較深刻的認識,從而加深學生對中藥藥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感性認識,進而提高教學質量[3]。
在傳統的中藥藥劑學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填鴨式”或“滿堂灌”的講授方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以課堂講授為主,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地位,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4]。所以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應該立足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在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章節內容,以創新性的劑型、技術和工藝為主線,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使整個教學活動寓教于樂。比如,在講授“注射劑”這一章內容時,以“欣弗事件”為案例啟發學生對該制劑安全性的重視,通過該案例的啟發使學生牢固樹立注射劑“安全第一”的觀念,充分認識到該制劑的重要臨床意義。又如,在“流浸膏與浸膏”這一節的學習中,可以通過分析歸納法講解,見表1。通過歸納可以對知識進行比較分析,啟發學生辨別異同,認識事物自身的規律。

表1 流浸膏與浸膏的異同點
中藥藥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是培養創新性應用人才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教學過程中,實驗課教學與理論課教學具有同等重要性。實驗課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度方面具有其他教學環節無法替代的作用。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堅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熟練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實驗課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學生畢業后從事藥學工作能力的高低有著密切關系。在中藥藥劑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制備各種臨床常用的制劑,可以較好地掌握藥物劑型的設計及藥物制劑制備技術,提高學生動手、動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縮短學生就業適應期,加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中藥藥劑學理論有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中藥藥劑學教材出版周期長,內容更新速度慢,無法跟上技術的發展。所以在理論教學中,每年需淘汰教材中約5%的陳舊內容,并及時補充中藥新劑型、新技術的有關內容,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開闊學生的視野[5]。藥物新劑型,如緩釋制劑、靶向制劑、透皮制劑等,這些均是中醫藥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是中藥現代化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制藥新技術,如高通量篩選技術、超臨界提取技術、超聲提取技術、酶提取技術等,這些新技術的發展推動著劑型的發展,推動著行業的變革;新的藥用輔料,如甲殼素、殼聚糖、卡波姆等,這些藥用輔料的應用可以改良藥物制劑性能,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加強藥物的緩、控釋性能,促進新劑型的產生。所以將這些內容貫穿于理論教學中,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日趨綜合化,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和造就創新性的復合型藥學人才是藥劑學教育者所面臨的艱巨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總結、多探討,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不斷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把握中藥藥劑學的教學方法精髓,提高教學水平。
[1]王英姿,倪健,任天池.中藥藥劑學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醫教育,2006,25(6):45-47.
[2]嚴國俊,沈愛琴.中藥藥劑學教學方法淺析[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9):2328.
[3]胡慧玲,傅超美.中藥藥劑學理論教學方法探討[J].中藥與臨床,2010(3):53-54.
[4]楊翠紅.啟發自學教學法在護理概論教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10):2612-2613.
[5]劉強,沈群,易延逵,等.中藥藥劑學教學改革探索[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5):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