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添娣,李佰靈
(韶關學院醫學院,廣東 韶關 512026)
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血細胞分析儀具備了快速、重復性好、工作效率高的優點,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成為血小板計數的主要儀器,能及時給臨床提供有診斷價值的參考資料。但現階段大部分儀器采用電阻抗法進行血小板計數,受限于其計數原理的局限性、干擾因素和血小板本身具有易黏附、聚集的特性,導致結果可能出現異常,需結合顯微鏡計數才能得到更準確的結果。本文通過KX-21電阻抗型血細胞分析儀與顯微鏡兩種方法對不同水平血小板結果進行對比分析,討論各自的優劣,以提高血小板計數的準確性。
隨機選取我院附屬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靜脈血標本300例,其中男175例,女125例,年齡8~58歲,平均33歲。
KX-21血細胞分析儀和原廠配套試劑、質控物、乙二胺四乙酸二鉀(EDTA—K2)真空抗凝管、尼康顯微鏡、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配制的草酸銨稀釋液。
1.3.1 血細胞分析儀法 在血細胞分析儀使用前,用原廠提供的質控品做好室內質控(高、中、低值),嚴格按照儀器操作規程規范操作,于1小時內對患者的靜脈血標本進行血小板計數。
1.3.2 顯微鏡法 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進行操作,計數兩次取其平均值。
應用SPSS 14.5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對兩組間差異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當血小板介于 (50~100)×109/L、(100~300)×109/L、(300~350)×109/L時,兩種方法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當血小板<50×109/L和>350×109/L時,兩種方法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血小板計數結果的比較(±s,×109/L)

表1 兩種檢測方法血小板計數結果的比較(±s,×109/L)
注:與同組KX-21計數的結果比較,*P<0.05
檢測方法 <50(n=60) 50~100(n=60) 100~300(n=60) 300~350(n=60) >350(n=60)40.60±9.3543.38±9.48*KX-21顯微鏡法78.25±14.2277.43±14.10174.38±36.72328.48±41.32413.52±63.25172.19±37.10326.76±42.20408.34±65.32*
血小板計數在臨床應用上意義重大,特別是對于血栓性疾病、血小板減少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尤其重要。但由于血小板體積相對較小,而且容易發生黏附、聚集和變性破壞,且血小板計數時的干擾因素較多,常常影響到血小板檢測的準確性[1]。
血小板來源于骨髓中巨核細胞,平均容積為7.2fl,從表1數據中可以看出,對于血小板計數在正常參考范圍或接近參考范圍的標本,電阻抗法和顯微鏡法測定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面對臨床日益增多的標本,血細胞分析儀快速、重復性好、工作效率高的特點明顯優于顯微鏡計數法,而且還避免了不同操作者之間的系統誤差和主觀因素,因此,日常工作中,優先選擇血細胞分析儀進行血小板計數,測定結果在正常參考范圍或接近正常參考范圍,且血小板直方圖無異常的情況下不再進行顯微鏡復核。
電阻抗型血細胞分析儀是利用血小板非導電的性質,在通過儀器內小孔時會引起瞬間電阻變化產生相應脈沖信號進行計數,一般將體積在2~30f l范圍內的血細胞顆粒計數為血小板。但對于血小板明顯減少和形態異常者,所得結果誤差甚大,有時難以計數[2]。當血小板<50×109/L時,電阻抗法結果低于顯微鏡法測定結果,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有些血液系統疾病常伴隨血小板形態的改變,體積大的血小板增多或增加血小板的凝集速度,使得這些體積偏大的血小板被誤認為體積小的紅細胞而不是血小板,使血小板計數結果降低[3]。個別患者的EDTA抗凝血在室溫條件下可發生血小板EDTA依賴性凝集;某些患者存在藥物性血小板抗體,造成血小板相互凝集或與其他細胞結合,導致血小板假性減少。當血小板>350×109/L時,電阻抗法結果高于顯微鏡法測定結果,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特別是血細胞分析儀測定MCV降低的標本,兩種方法測定的血小板結果差異更大。這可能是電阻抗法進行血小板計數時,將部分患者體積小的紅細胞歸入血小板引起結果假性增高,也可能是將疾病產生的類似于血小板的顆粒物質和細胞碎片歸為血小板引起結果假性增高。因此,在自動化分析儀飛速發展的今天,血細胞分析儀雖然具有快速簡便、精密度高、重復性好的優點,但它只是一種過篩手段,并不能完全取代手工法[4]。顯微鏡法在血小板計數結果異常的情況下是電阻抗法的有益補充。對血小板明顯減少、明顯增多和直方圖異常的標本,需用顯微鏡法進行復核,從而得出更準確的檢驗結果。
總而言之,電阻抗法和顯微鏡法都具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常規檢查中應優先選擇電阻抗法進行血小板計數,使其能快速、高效地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服務。在電阻抗法測定結果異常的情況下,應結合血小板直方圖和MCV等指標,結合顯微鏡法對血小板計數進行復核,做出綜合判斷,為臨床提供準確的檢驗結果。
[1]許麗霞,葉彩麗,劉集鴻.XE-2100血液分析儀與顯微鏡血小板計數的比較[J].廣州醫藥,2012,43(4):53-55.
[2]朱忠勇.準確計數血小板方法學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2,23(3):131-132.
[3]陳小劍,舒曠怡.光學法糾正血小板計數假性減少1例[J].檢驗醫學,2004,19(4):284-287.
[4]秦海秋,郭輝.分析儀法測定血小板的影響因素分析[J].檢驗醫學,2007,22(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