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汝環
(湛江中醫學校,廣東 湛江 524094)
健康評估是中職學校護理專業的一門重要橋梁課程,它是運用一定方法對個體的身體進行評估,判斷是否健康的科學。現在的中職學生多為90后出生[1],由于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對學生親情重要性的認識不夠,造成許多學生親情觀念匱乏[2],只懂得索取,不知回報,甚至毆打父母,將親情當成帶功利性索取財物的途徑。因此,我校近年在教學改革中,提出各學科在進行項目教學過程中,除了常規的知識項目和技能項目外,需加強親情項目的設計與實踐[3],配合全國各地進行的“慈孝文化”教育,為改善新一代學生的親情觀念作出努力,亦為中職醫學教育發展創新提供實踐經驗。為此,筆者從2010年開始,選取中職護理二年級部分學生,在健康評估教學中,設計了從醫學角度出發、學生容易操作、家長容易接受的親情項目進行實踐探索,實施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將我校中職護理專業12個班級的720名學生(2011級護理1~6班,2012級護理1~6班)作為實驗組,采用加強親情項目實踐的項目教學法。2011級、2012級其他各6個護理班的72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普通項目教學法。兩組學生全部接受過醫學基礎學科學習,平均年齡為(18.00±0.74)歲,平時成績、任課教師、身體素質、心理健康等均無顯著性差異。
實驗組按以下8個步驟逐步進行教學;對照組則只采用(2)(6)、(7)3個步驟。
(1)設計親情實踐項目。①生命體征測量: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測量。學生自行選擇其親屬進行測量,不拘人數,鼓勵測量所有直系親屬的生命體征,并找出年齡、性別與各生命體征的聯系進行分析。②體表淋巴結觸診:主要觸診頜下、頦下、鎖骨上、腋窩淋巴結。如觸診陽性,鼓勵學生先自己尋找原因,并就此問題與任課教師探討。③心臟檢查:為親人進行心臟視診(心前區是否隆起)、觸診(心尖搏動的位置)、叩診(心臟左右界的測量)、聽診(心臟是否有雜音)4個方面的檢查,將所測結果與教材上的標準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不同并尋找原因,可與任課教師進行討論。④腰痛的鑒別診斷:簡單將腰痛進行鑒別,可能為腰肌勞損(長期勞作、按摩理療會好轉)、腎臟損傷(腎區叩擊痛,排尿異常)、腰椎病變(椎體壓痛、叩擊痛,下肢牽拉痛),對鑒別不清的癥狀可在任課教師指導后進行進一步診斷。
(2)進行課堂項目教學,對需進行的實踐項目詳細講解,達成知識和技能目標。
(3)按授課進度,在學生節假日回家期間,將該階段親情項目實踐表格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在節假日完成,收假后上交。
(4)統計上交表格數量,在課堂上對認真完成項目的學生給予表揚,鼓勵未能完成項目的學生繼續完成。
(5)批改作業并分析統計所測結果,對學生在評估過程中存在的疑問給予詳細解答,指導結果異常者進行就診。
(6)項目實踐完成后,進行問卷調查,對本科目的親情教學進行總結。
(7)與班主任進行溝通,對該班學生家長的反饋信息進行記錄及分析。
(8)將實踐結果與對照班進行對比,分析目標達成情況。
運用WPS表格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1)實驗組學生上交親情項目實踐表格情況(見表1)。

表1 實驗組學生上交親情項目實踐表格情況
(2)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課后提出疑問并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的人數以及主動查閱相關資料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針對知識項目提出疑問并與教師交流、主動查閱相關資料情況比較[n(%)]
(3)健康評估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見表3)。

表3 課程結束后對兩組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比較[n(%)]
(4)健康評估課程結束后,兩組學生家長的反應情況(見表4)。

表4 第四次實踐后,兩組學生家長的反應情況比較[n(%)]
(1)表1表明,實驗組學生在課堂教育、語言鼓勵、同學間的輿論或者家長之間的交流等因素作用下,主動或被動地對親人身體健康狀況提高了關注度。
(2)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第一次提出疑問并與教師交流的人數極少,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但第二次的人數有了大幅增漲,第三、第四次少量增長。這說明學生在進行第一次實踐時,對實踐目的不明確,未能對親情項目進行深入思考,重視不夠,因而沒有提出疑問;而在第一次實踐后,因少數學生提出了疑問,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對其進行表揚,并給予了詳細講解,指導提出疑問的學生查閱資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實踐積極性,故在第二次項目實踐中,提出疑問的學生人數大大增加,并在第三、第四次實踐后保持了積極性。這表明,通過引導可促使學生對親人健康關注度的增強。教師在學生渴望減輕親人疾患痛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各種異常癥狀體征進行資料查閱,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其提高了學習興趣,也促進了項目教學法的順利開展。而對照組學生在課堂項目學習后,針對親人的健康與教師交流的不到10%,愿意自行查找資料以解決問題的不到6%,教師若不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他們只會機械地記憶,不求甚解,自學能力的提高與實驗班有顯著性差異。
(3)學生對健康評估實踐教學表現出極大的肯定。如表3所示,實驗組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此類實踐有助于理論學習,提高了個人的自學能力,對學習起到了促進作用;超過90%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學校真正學到了本領;而83.75%的學生認為所學知識對親人有幫助,與知道親人的生日、愛吃的食物、喜歡的物件等相比,為親人檢查身體,保證其身體健康更能體現對親人的孝心,為自己能在醫學學校學習感到欣慰[4],對自己能成為一名好的醫護人員更具信心。而對照班僅18.89%的學生認為本科目的學習對自己及家庭有明顯幫助。兩班存在顯著性差異。
(4)經過各實驗班教師及對照班班主任的配合,統計發現,實驗班學生的教師和家長對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思想等各方面的關注度提高了,表現為:①與學生電話、網絡聯系逐漸增多。兩組學生在本科目教學前,家長與學生的聯系次數無差別,平均約為1次/2周;經過本科目教學后,實驗班學生的教師和家長與學生聯系次數明顯增多,平均約為2~4次/周,而對照班無明顯變化。②學生家長與班主任電話聯系逐漸增多。實驗班家長在學生進行每一次項目實踐后與班主任聯系的人數均較前次增加一倍以上,第四次項目實踐后有88.06%的家長主動與班主任聯系,29.03%的家長詢問醫學教育的意義,66.11%的家長表達子女對自身關心的感慨,83.61%的家長表示對學校教育的認可,75.69%家長希望學校能加強學生親情項目的教育及實踐,認為可激發學生對自身、家庭、社會的責任感。而對照班的家長與班主任主動聯系詢問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等情況的不超過25%,對學校的教育態度不明確,甚至有一部分家長對學校表達了不滿,認為學校在關心學生方面做得不到位。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親情項目實踐教學在促進學生與親人之間的感情方面比單純課堂教育有著明顯的優勢。
(5)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本科目重點突出項目教學的實踐教學,結合近年在我國進行的“慈孝”活動,設計出具有醫學特色、容易執行、容易統計的親情項目,隨機選擇部分班級進行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親情項目的實踐,既體現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又促進了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互動,對改善由各種社會原因導致的親情淡漠現狀有一定的幫助,家長對學校的肯定及配合,進一步肯定了學校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成長。親情教育實踐后,學生與親人之間的感情更濃,懂得關心親人的健康并進一步尋求解決親人病痛的方法,更加努力自主地學習;學生對親情項目認可、配合程度增高,認為所學知識對個人、家庭、社會均有極大幫助;家長認可親情項目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的關心程度增加,肯定并愿意配合學校教育。本實踐達成了教學及培養的目的,值得進一步實踐與推廣。
(6)不足之處:本科目親情項目實踐時間較短,班級數較少,不能充分代表全校各年級的整體水平;對學生上交的作業的真實性不能肯定,未能進行有效監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未能對兩組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1]戴建華.當代青少年親情價值觀的心理學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2]李曉玲,李峻清.大學生親情觀念缺失的類型及原因剖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9(4):40-41.
[3]鄧凌.大學生孝道觀的調查研究[J].青年研究,2004(11):39-43.
[4]吳勵青.全程優質親情護理工作模式在療養院的實施[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