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艾艾 林鎮群 彭燕麗 王燕玲
霧化吸入療法是現代治療呼吸道疾病重要方法之一,隨著呼吸機的廣泛臨床應用,霧化吸入也常用于撤離呼吸機的患者,不僅對有效及順利撤離呼吸機、改善氣道環境起到關鍵作用,還可以通過加強氣道的濕化、霧化,促進氣管、支氣管分泌物排出,防止氣道阻塞及肺不張,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及后遺癥的發生,提高新生兒成活率。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NICU應用呼吸機的患兒11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56例,男39例,女17例,胎齡(37±2.6)周,出生體重(2500±146)g。實驗組58例,男30例,女28例,胎齡(37±2.5)周,出生體重(2500±158)g。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再分為2組,A組28例,B組30例。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性別、體重、及胎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時均有呼吸困難、吸氣性呻吟、吸氣三凹征及發紺等。入組標準:胎齡≥37周,體重2.5~4.0 kg,沒有宮內感染,診斷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1.2 方法 對照組:撤離呼吸機常規應用生理鹽水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實驗組: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為撤離呼吸機后常規予α-糜蛋白酶+生理鹽水進行霧化吸入治療;B組:撤離呼吸機前24 h開始予鹽酸氨溴索(沐舒坦)+生理鹽水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霧化吸入后的氣道效果差異,并對治療前后的動脈血氣進行分析,PaO2、PaCO2及SaO2的變化。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軟件SPSS 10.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數據描述使用均數和標準差表示,應用方差分析與t檢驗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頻數資料描述采用百分比(%)表示,使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和實驗組霧化吸入后氣道效果比較分析 表1結果表明:實驗組霧化吸入后氣道效果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對照組和實驗組霧化吸入后氣道效果比較分析[n(%)]
2.2 對照組和實驗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比較分析 表2結果表明:實驗組治療后的動脈血氣指標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對照組和實驗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比較分析
正常情況下肺泡內的水氣分壓是相對恒定的,下呼吸道炎癥時滲出增多,甚至出現肺泡水腫,使肺泡內的水氣分壓增加,氧氣分壓相應減少,可進一步加重呼吸困難[1]。霧化吸入給藥是一種理想的給藥途徑,該方法既有效避免注射給藥或口服給藥所具有的全身副作用,又能夠達到有效的治療效果。氧氣霧化吸入是利用高速氧氣氣流使藥液變成細微的氣霧顆粒,隨著患者的呼吸運動進入肺深部,起到消除炎癥和水腫、解痙、稀釋痰液、幫助祛痰,并且能使支氣管平滑肌舒張,改善肺通道狀況。使用氧氣霧化吸入,減少了抗生素的使用,有利地避免了肺部感染的發生,縮短了病情,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治療手段[2]。隨著氣管插管呼吸機的應用,破壞了呼吸道黏膜的防御保護機制,造成非定居菌定植,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免疫力功能低下,在機械通氣時下呼吸道黏膜受損,分泌物不易排出,極易發生VAP[3]。因此,做好呼吸道管理尤為重要。氧氣霧化吸入有氧氣作為動力,將霧化液吹入氣道,可以使霧化液進入較小氣道,在霧化的同時可以進行吸氧,缺氧者可以同時改善缺氧狀況[4],可有效地防止低氧血癥的發生。本研究運用霧化吸入達到濕化氣道、減輕喉頭水腫,稀釋痰液,降低呼吸道反應性,減輕炎癥,改善呼吸道環境,保持呼吸道通暢,在霧化吸入治療的過程中,嚴密監護、觀察及同時詳細記錄血氣分析結果、血氧飽和度變化等。主要風險有護士對霧化吸入的適時、適度掌握不足,患兒痰液粘稠或者患兒呼吸肌疲勞,可能造成嚴重的呼吸困難、喘憋,甚至窒息等。
近年來肺內給藥系統發展很快,由于肺泡表面積大,肺泡上皮細胞通透性高、生物代謝酶活性比肝臟低、經肺吸收的藥物無首過效應,肺可能成為全身性給藥的理想場所,特別適合于活性高、在胃腸道和肝臟中容易破壞的藥物,如蛋白質、多肽類藥物[5]。本研究霧化吸入的目的是使藥物作用于呼吸道,改善氣道環境,進而改善肺的通氣及換氣功能,減輕呼吸困難,保持呼吸道通暢,平穩過渡到安全脫離呼吸機。通過新生兒呼吸機撤離早期進行霧化吸入氣道效果的臨床應用,患兒救治成功率不斷提高,使更多的危重新生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及精心護理,提高了患兒的生存率。由此可見,霧化吸入可以明顯改善氣道環境、保持呼吸道通暢,對撤離呼吸機患兒的安全、平穩過渡到舒適脫離機械通氣,具有關鍵的作用。
[1] 燕敬菊,暢國玉.超聲霧化吸人療法在下呼吸道炎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山東醫藥,2002,42(28):35-36.
[2] 曲紅,張曉紅.氧氣霧化吸入在支氣管哮喘中的應用及護理.吉林醫學,2000,27(2):217.
[3] 劉凌,同少峰.兒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病原菌檢測及藥敏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21(16):1087.
[4] 劉素彥,閻秀華.霧化吸入的護理進展.實用護理雜志,2002,28(5):58-59.
[5] 徐鑫,汪小海.402A超聲霧化吸人器連接呼吸機后霧化效果影響因素的模擬分析.醫療設備信息,2007,22(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