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內在機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網絡政治輿論為分析視角

2013-09-27 07:40:34謝金林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3年4期
關鍵詞:主體

謝金林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400076)

生態學,自誕生以來,不僅在研究生物種群關系、物種演化以及生物與群體之間關系及其內在規律揭示方面取得巨大的發展,形成了完備的學科理論體系,而且作為一種方法論在社會問題研究中不斷運用,形成了信息生態學、經濟生態學、城市生態學、人類生態學、政治生態學等新興學科方向,為理解人類社會行動中行動者行為及其相互關系、人類行動與環境關系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有效的分析工具,創新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視界。互聯網出現以后,網絡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場域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網絡社會”成為了“公用的術語”,社會學、政治學、公共管理、新聞傳播等眾多學科研究者爭相問鼎,形成了網絡社會研究的井噴之勢。隨著網絡社會研究的科學化、規范化,生態分析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也嘗試性地得到應用。張真繼等人提出“網絡社會生態”概念,對網絡社會網絡主體與網絡環境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此后研究者就網絡信息生態、網絡生態平衡、網絡生態文明建設、網絡社會管理體制等問題運用生態學方法對網絡社會進行了一系列的討論。網絡輿論生態問題在這些討論中開始得到重視,史達提出了互聯網政治生態系統構成及其互動機制問題,初步對網絡政治生態進行了理論架構。史達從政治參與的角度來探討網絡政治生態系統結構,不過,他主要是從網絡政治輿論的角度討論網絡政治生態系統,因此,他所建構的互聯網政治生態系統其實是網絡輿論生態系統。2011年10月25日起,《人民日報》的《新興媒體》欄目連推四期“聚焦網絡輿論生態系列訪談”,邀約政府官員、專業學者、業界人員、網民就網絡輿論生態現狀、網絡輿論生態運動規律、網絡輿論生態治理之道進行開創性的探討。網絡輿論生態問題是當前政府輿論管理和社會管理的重大課題,如何理解網絡輿論的構成及其內在機理,建構網絡輿論生態的理論體系,改進網絡輿論生態研究方法,使之更為規范、科學、客觀,是當前必須探討的理論問題。

一、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構成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生態是生物在具體環境中圍繞著能量的獲取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自組織系統,因此,理解系統內部結構及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能量交換關系是理解生態系統的起點,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組織方式與運作機理也必須從此開始研究。在此,我們從分析網絡輿論生態構成開始,通過對其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的分析,對當前網絡輿論生態的運作內在機理進行解剖,期望發現當代網絡輿論生態失衡的根源,并由此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網絡輿論生態是在網絡技術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和網絡輿論傳播規則約束下,網絡輿論功能主體圍繞著網絡輿論的生產、傳播、消費、分解,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自組織系統。它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系統內部諸要素、系統與環境處于相互聯系、協同演化之中,而且系統內部以及系統與環境之間有著穩定的物質流與能量流。同時,它作為人造系統,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則秩序對其有著根本性的影響。因此,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構成由網絡輿論環境因子、主體因子和網絡輿論規則三大部分組成,其構成如圖1所示。①

圖1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組成及相互關系圖

網絡輿論環境是網絡輿論產生、傳播的環境因子總和,它包括網絡輿論的技術環境與社會環境。網絡輿論技術環境是指由計算機硬件、軟件以及網絡傳播設備、網絡運營商組成的網絡輿論賴以傳播的物質、技術設備總和,它為網絡輿論生成、傳播提供物質與技術支持。網絡輿論社會環境是指網絡輿論產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構成的社會環境。技術環境是網絡輿論的物理環境,它為網絡輿論在網絡空間傳播提供物質與技術的支持,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網絡輿論的社會環境決定著網絡輿論內容、網絡輿論主體傾向、網絡輿論主體互動關系,是網絡輿論形成、發展的文化動力之所在。網絡輿論主體包括網民、網絡輿論領袖、網絡輿論推手、網絡社群、網絡化媒體、政府網絡發言人、各網絡社區管理人員,他們擔負著網絡輿論生產、傳播、消費、分解(將網絡輿論信息清除)功能。由于網絡傳播技術的交互主體性及參與性,網絡輿論主體兼具網絡輿論生產者、消費者、傳播者三種身份功能,而且他們在網絡輿論的形成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博弈,決定網絡輿論發展的態勢。網絡輿論規則指由網絡傳播技術、網民行為自律以及政府強制性約束而產生的網絡輿論制度與規范總和。網絡輿論規則可以分為內生性規則與外生性規則,前者是基于網絡自律、網絡傳播技術發展而演化形成的網絡傳播秩序,后者是政府對網絡行為立法而從外部強加的約束網絡輿論主體及其傳播行為的法律規范。

網絡輿論主體是網絡生態系統中最最活躍的因素,社會環境與網絡技術環境中的信息流、物質流、能量流通過網絡輿論主體,通過主體的能動性加工,形成網絡輿論的生產、傳播、消費與分解等行為,構成了網絡輿論生態系統運行的主要內容。作為生態系統的主體因子,網絡輿論主體對網絡技術的使用促進了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并通過網絡輿論改變權力為核心的社會秩序和以信息傳遞規則為核心的網絡輿論規則,為技術環境、社會環境以及網絡輿論規則提供了演化的動力,促進環境因子、主體因子、規則秩序的協同演化。從另一方面而言,主體的能動性又是在特定的環境與規則系統之中的行動主體,因而環境因子與規則系統又影響著網絡輿論主體行為及其人格特質,塑造了網絡時代輿論主體的行為特性。由此可見,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是由網絡輿論環境因子、主體因子與規則系統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自我演化、協同進化而形成的自組織系統。網絡輿論生態系統運行的內在機理由這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而決定。

上文簡單分析了網絡輿論構成及其運作的一般機理,為了更好地說明現實場景中的中國網絡輿論生態問題,還要對影響網絡輿論生態的因素做具體分析,以理解當代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的特殊性。里格斯認為,依據因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程度與研究內容,可以將其區分為敏感因素與無感因素。我們從環境敏感因素分析當代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特點。影響當代中國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的敏感性因素主要有社會心態的失衡、亞秩序化的網絡輿論秩序、網絡輿論主體話語能力的非均衡性。

輿論是公眾對事件的心理反應,但這種反應并不是線性的,而受社會心理及其生活環境所影響。社會心態有關事件的輿論有著極大的影響。失衡的社會心態與不斷提升的權利意識是影響當代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的主要因素之一。轉型時期是社會利益結構重大調整時期,在社會分配公平機制的扭曲下,高速的經濟增長與貧富差距拉大同時并存,社會分層斷裂化、固化趨勢不斷顯現出來,雖然絕大多數社會群體在改革進程中經濟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并沒有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反而因財富分配不均衡而在大多數社會群體中產生極大的相對被剝奪感,底層意識在社會中不斷郁積,導致社會心態嚴重失衡,“仇富”、“仇官”心理不斷蔓延。“仇富”、“仇官”心理又使得大多數社會成員將貧富差距歸因于權力腐敗,引發了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情緒與對立情緒。與此同時,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公眾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得到提升,表達意愿與表達能力都獲得空前的高漲,然而現實表達渠道的不暢通卻將大多數民意表達擠壓到網絡這個管道之中,為網絡政治輿論生態制造出巨大的信息流與能量流。就如同生態系統中由于富營養化導致某種生物瘋長一樣,巨大的信息流與能量流常使得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中輿論生產過度,最終導致網絡輿論生態系統失衡。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本質上是社會生態系統,網絡輿論傳播秩序對于網絡輿論主體行為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為“共有媒體”網絡,隨著WEB1.0向WEB2.0的轉變,BBS、博客、微博、SNS等傳播與交往方式的相繼問世,網絡傳播具有了參與自由性、歷時共享性、交互性、瞬時性等特點。網絡傳播顛覆了傳統的傳播主客體關系,在網絡世界里傳播主體與客體界線被消除了,傳統的“我說你聽”傳播模式被大家都是“言說者”的傳播模式所取代,權力主導的話語權力體系也被解構了,網絡輿論議程設置方式不再由精英或者權力所決定,而必須由參與者共同決定。網絡傳播規則的改變帶來了“媒介事件”制造過程的徹底變革。傳統媒介事件制度過程是由“機構”(電視、報紙等媒體機構)為主導,通過“機構精英”對事件進行詮釋,引起社會公眾關注,從而賦予事件以“重大歷史影響”。網絡時代則不同,“媒介事件”是由全體網民彼此共鳴、相互渲染,共同參與并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由某個傳播機構有意識主導的過程。因此,網絡傳播秩序表現出極強的參與性、草根性、自由性。然而,自由、自主、參與、非中心化并不意味著新的秩序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一方面,網絡傳播立法相對滯后,現行法律并不能為快速發展的網絡傳播技術提供有效的規范,滋生出巨大的權力真空地帶;另一方面,公共理性發育不足使得網民理性能力與網絡輿論自由表達不相適應,哈耶克所說的“自發擴展秩序”還不足以充盈法律制度的真空地帶。因此,網絡自由本身并不是一種秩序,網絡輿論推手利用自由傳播來操縱網絡輿論,或者網民以集體狂歡形式上演網絡鬧劇的事情頻頻發生,網絡秩序呈現出無秩序的混沌狀態。因此,網絡輿論秩序基本是一種亞秩序的秩序,自由而又無序,無序表象之下又有著某種難以捉摸的秩序,反權力而又被少數權力或無權力的權力操縱。這種亞秩序的網絡輿論秩序對網絡輿論主體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從而影響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運作。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種群之間的“采食”與競爭關系決定著生態系統的平衡性。網絡輿論主體話語競爭能力不同對網絡輿論生態系統同樣有著決定性的影響。②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包括普通網民、網絡輿論推手、網絡輿論新意見群體、網絡社群和網絡化媒體,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包括政府新聞發言人、政務微博。網絡政治輿論過程表現為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與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間的話語競爭。如果這樣理解網絡政治輿論,我們就會發現網絡政治輿論主體的非均衡的博弈關系。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1)網民群體不斷擴大,表達欲望不斷加強。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2年7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普及率達到39.9%,網民這個大群體主要集中在青壯年群體,構成網民大多數的是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無業/下崗/失業人員,大多數都是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③因此,這個群體普遍具有“仇富”、“仇官”心理,希望通過網絡表達不滿情緒。(2)網絡新意見群體影響力不斷提升。網絡新意見群體是隨著網絡公共領域興起而形成的體制外的以網絡媒介為基礎的,在重大網絡輿論事件中以公民立場或者以公共利益立場,為公民或社會代言,在網絡輿論議程設置上有極大影響能力,獲得網民極大認同的新興民間網絡輿論力量。“新意見群體”站在政府之外審視政府權力,以公民的立場或公共利益的立場對市場權力與行政權力進行批判與監督,因而從本質而言是“異見群體”;他們是現代化過程中市場經濟不斷擴張、某些地方政府與市場相互勾結而導致社會權利不斷擠壓的社會現實的反應,是權威公共領域機制擠壓的結果,往往扮演著體制之外的“社會喉舌”。因此,網絡新意見群體對于轉型時期的網民意見有極大的影響力,在重大網絡事件中發揮了網絡輿論領袖的功能。(3)網絡輿論推手操縱網絡輿論的能力不斷提高。網絡推手都是“骨灰級網蟲”,混跡網絡時間長,通曉網絡傳播規律,深諳網民心理,極具煽情能力,又擁有眾多的網絡資源,因此,他們能夠制造有爭議的、另類的、吸引網民眼球的網絡議題,能夠在網絡世界呼風喚雨,組織大批網民制造輿論熱點事件。

相比較體制外活躍的網絡主體而言,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則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1)從種群數量相比,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遠遠少于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從微博用戶數比較就很容易明白這一點,我國微博總用戶數達2.74億,而經過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卻只有50561個,兩者數量相差極其懸殊。④(2)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對網絡事件回應緩慢。政府上網工程與電子政務建設實施后,政府門戶網站、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政務微博等都有較快的發展,但是,受體制力量的束縛,政府網絡輿論主體及時回應網絡輿論的能力還是相對不足。陜西“華南虎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乃至2012年發生的陜西“表叔”事件中,政府回應能力與網絡輿論雪崩式發展的網絡傳播現實還是遠不相適應。(3)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與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話語競爭能力相差懸殊。失衡的社會心態與對立化的不信任情緒,政府官僚主義話語空洞、蒼白無力,使得代表政府的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話語缺少競爭能力。于建嶸微博粉絲多達21萬多人,草根微博中鞍鋼郭明義粉絲多達53萬多人,作業本粉絲多達181萬多人,⑤相比較而言,政務微博的粉絲卻少得多。

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與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的話語競爭能力差異,使得網絡輿論場成為了社會發表“異見”的場域,網絡輿論新意見群體和網絡輿論推手對網絡輿論議程設置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網絡輿論并非是非中心化,而是輿論操縱之下的“再中心化”。特別是傳統媒體網絡化之后,網絡輿論新意見群體、網絡輿論推手、傳統媒體聯合,網民集體推動,使得網絡輿論與政府輿論之間的對立不斷擴大。

二、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的內在機理

前面我們對網絡輿論生態系統及影響當代中國網絡輿論生態系統運行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受社會心態失衡、亞秩序的網絡輿論傳播秩序和網絡輿論主體話語競爭能力的非均衡性等因素的影響,網絡政治輿論生態極易失衡,有關政府的負面輿論在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的集體推動下如“雪崩式”傳播,導致輿論危機事件發生。在此,我們選取浙江溫州“錢云會案”為個案,通過具體輿論事件中輿論主體間關系、網絡輿情載體、網絡主體與環境之間互動關系的呈現,揭示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運作的內在機理,解讀網絡“輿論旋風”的形成機制。

2010年12月25日上午,浙江溫州樂清市蒲岐鎮寨橋村原村委會主任錢云會被工程車碾壓致死,引發警民沖突。12時50分網民“ZF公然sha人”在“樂清上班族論壇”發出題為《〔浙江〕蒲岐一苦難的村長為民辦事的好村長今早被殺》的帖子。該帖稱:“死者是寨橋村的村長,當時有人打電話叫他出去,5個特警把他抓住按在地上,給車壓的,有照片后我將會發上來。明明是ZF官員在現場指揮殺人,到現在變成了交通事故了。”隨后該帖被轉至天涯論壇和溫州本地網站“703804”,引起網民關注。第二天上午8點40分左右,騰訊QQ彈出標題為《浙江樂清一村長遭撞死,傳被5人按住碾死》的新聞,當日20家媒體對此事進行報道,次日傳統媒體報道急增至175篇,有關此事的討論在網絡空間迅速升溫。錢云會之死成為網絡熱議話題。期間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申明錢云會是死于車禍,網民對政府的信息表示極度懷疑。12月29日,笑蜀、于建嶸、“屠夫”、何兵等輿論領袖、專家學者通過微博組織四支“公民調查團”要求對事件進行獨立調查,輿論急速升溫,次日達到高峰,當日發文數達到1600篇之多。2011年1月1日“公民調查團”公布初步相信車禍的結論,有關事件輿論逐漸進入消退階段(見圖2)。

自25日第一個網帖產生到30日形成網絡輿論高峰,有關事件如“病毒”高速傳播,形成一股強大的網絡輿論旋風。網絡傳播的這種“雪崩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通過對網絡輿論生態系統各輿論主體內部、網絡輿論環境與網絡主體之間的互動機理進行闡述(圖3)。從圖3我們可以看到,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內部互動關系、網絡輿情載體互動關系、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與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對輿論生態的運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三大互動機制決定了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發展的根本態勢。

我們首先分析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的互動關系,通過對他們的互動關系解析,揭示出網絡輿論主體如何集體制造出“網絡輿論事件”。網絡推手是網絡輿論事件中最活躍的主體,很多網絡輿論事件都是由網絡輿論推手有意策劃、積極組織的結果。網絡推手是如何炒作該事件,制造效應,從而操縱網絡輿論的?

事件發生后,網民“ZF公然sha人”發出首個網帖。該帖子之所以具有震撼效應,迅速引起網民關注,就在于帖子的“話語建構”。轉型時期貧富差距拉大與貪污腐敗現象并存的社會事實導致普遍的“仇官、仇富情結”和對立化的不信任情緒,底層意識和相對被剝奪感在社會大多數群體中廣泛蔓延,導致社會心態的失衡。該帖子以“現場目擊證人”的身份,將“圈地”、“官員”、“警察”、“殺人”、“不怕死的村長”等元素組合在一起,再配上凄慘的現場照片,用極富煽情的手法建構出一個悲慘的“弱者故事”。“弱者故事”不僅指出了個體的不幸的根源,而且具有隱喻的功能,將不幸的個體與作為“弱者”的“我們”聯系在一起,形成“弱者的鏡像”,從而撥動我們內心之弦。“只有從道德上給人震撼,才能從情感上讓人感動。越是觸及公民道德底線的事件,越具有震撼性,也就越能激發人們的情感,形成網絡事件的可能性越大。”在網帖里,錢云會的不畏強權與政府權力濫用形成強大的反差,引發出網民的憤慨之情,而車禍的殘忍現場圖片又激起網民對“弱者”的自然憐憫之情。憤慨之情與憐憫之情交織在一起,無疑使網民道德底線受到強烈的刺激,自然引發網民對此事的“圍觀”。

圖3 :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互動機理圖解

網絡輿論推手炒作,網民踴躍跟帖、評論,二者的相互配合使得事件具有新聞意義。但是,從公共事件到“媒介事件”還必須經過議程設置并對事件進行解讀的過程。“媒介事件”并不是“媒介”+“事件”的簡單組合,而是媒介對事件加以解釋、闡發,從而使得事件的社會意義得以凸顯的過程。傳統媒介雖然有時并不是網絡事件的主導者,但傳統媒體對事件的助推與發酵卻是網絡事件生成的關鍵性環節。自從12月27日媒體對事件相繼進行報道之后,錢云會曾經上訪6年,期間因此被勞教的事實,被廣泛報道。這種報道方式將錢云會塑造成一個具有道德標簽的“反抗政府”的典型形象,起到了議程設置的功能。媒體對事件的議程設置與解讀使事件不斷升級與擴大,引發了網民對事件的更大的關注。事件的升級與擴大將網絡新意見群體吸引進來,他們站在社會的立場要求對事件進行獨立調查。12月29日,四支“公民調查團”通過微博組織起來,其成員都是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媒體從業人員、網絡輿論領袖,他們對已經設定的輿論議程起到了加壓的作用,事件轟動效應又一次被提升,由此引發了網絡輿論的高潮。

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的互動是網絡輿論發生的根本動力之所在,對網絡政治輿論生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所有主體的行為都必須依賴于傳播載體而發生作用,因此,我們還必須從網絡論壇、門戶網站、傳統媒體等輿情載體的互動關系進一步考察網絡輿論生態的互動機理。從事件的輿情發展過程看,發在“樂清上班族論壇”的第一個網帖并沒有引起網民關注,當帖子轉到天涯論壇與溫州本地網站“703804”后,事件才引發人們關注。門戶網站的加入,對輿情的擴散起了重要的作用。從圖2可以看,26日騰訊等門戶網站加入后,有關事件的討論開始增長,27日傳統媒體加入以后,事件討論迅速升溫,網絡論壇、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傳統媒體對事件進行廣泛的討論,使事件發展成為影響全國的重大“媒介事件”。雖然整個輿情發展呈現出網絡論壇爆料,門戶網站推動,傳統媒體跟進,最后傳統媒體、網絡論壇、博客、微博、門戶網站四面開花的線性進程,但是這個線性進程中有著復雜的互動關系。首先,網絡輿情不只發生在網絡空間,而是傳統媒介與網絡媒介相互作用的結果,傳統媒介對網絡事件發揮著“范式訂定”的功能。因為在我國現行傳播制度之下,網絡媒體沒有新聞采訪的權利,在事件的深度報到以及輿論議程設置方面傳統媒體具有更大的優勢,而且傳統媒體通過其門戶網站與網絡空間“一體化”,從而對網絡輿情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通過慧科新聞數據庫檢索,報刊對有關錢云會事件的報道篇數自2010年12月27日至2011年1月1日分別為:20、175、163、177、83、32篇,這個發展趨勢與圖2網絡媒體相關信息發展趨勢具有趨同性,網絡輿論發展高峰期始于傳統媒體對事件的報道。網絡輿情有不同的載體,不同載體介入時間不一樣,但是整體而言,彼此發展態勢又具有同步性,其根源就是網絡時代信息共享,而且相互影響。

通過對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與網絡輿情載體的互動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網絡 “輿論旋風”形成的一般機理(圖4)。網絡輿論推手的炒作,網民跟帖,門戶網站的介入使得事件廣泛傳播,傳統媒介介入并對議程設置使事件不斷發酵,而網絡新意見群體對媒介議程的加壓又使事件積聚了吸引網民的具大能量,事件從網絡論壇向門戶網站、傳統媒體、博客、微博不斷擴展,最后同體制外的網絡輿論主體相互合作,形成巨大的壓力中心,輿情如同旋風一樣在網絡輿論載體中迅速擴散,形成巨大的網絡“輿論旋風”。

公眾對錢云會死因的質疑隨著網絡輿論傳播形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政府必須從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對網民的質疑和社會對真相的追問進行積極地回應,否則將會因為輿論危機而使政府形象受到嚴重的損害。自25日事件在網絡中傳播至27日傳統媒體也介入到事件的報道,有關輿論不斷擴大,樂清地方政府召開了第一次事件通報會,向媒體通報了事件的基本情況。但這次通報并沒有提供有關事件的可信證據,通報內容更多的是表達市民對公安部門執法的阻撓,因此,政府的信息公開并沒有獲得公眾與網民的認可,28—29日,人民網、《南方都市報》、《燕趙都市報》、《新京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媒體發表評論文章近30篇,對錢云會死因質疑并對地方政府應對方式表達了不滿。12月29日晚,溫州市委與溫州市公安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事件的發生過程,并現場對記者的提問進行回答,通過公安微博誠懇回應網絡新意見群體要求組成公民調查團對事件進行獨立調查。溫州市政府對網民的積極回應為事件的解決創造了有利的解決條件,至2011年1月1日,公民調查團表示相信錢云會死于車禍,網絡輿論也逐漸平息。事件發展過程表明,網絡政治輿論生態運行機制是由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與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互動決定,政府對網絡輿論積極回應,網絡輿論就可能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政府不能順應網絡輿論傳播規律,網絡輿論就容易“極化”。其次,從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態度與能力看,雖然政府在錢云會事件的輿情應對過程中有不足之處,但相比陜西華南虎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而言,政府的應對態度與應對能力都有相當的進展。這體現了網絡輿論生態系統協同演化的規律。

在分析了前面三組互動關系之后,要更全面理解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的內在機理,還必須進一步分析網絡輿論主體、網絡輿論環境與網絡輿論傳播秩序之間的互動關系。人是嵌入于社會的,因此,人類行為總是社會建構的。波蘭尼強調,轉型時期市場的無限度擴展必然導致社會的反向行動,為了對抗權力與市場不斷擴張而給社會權利帶來的擠壓與侵犯,社會必然以整體的力量進行抗爭。但是,在傳統媒介體制之下,輿論議程主要由權力與精英所操縱,草根話語難以尋找到合適的生長場域。網絡傳播技術解構精英與權力的話語權力,平等、互動的傳播規則為草根話語建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網絡是“為公民而設計的、由公民來監控的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會“挑戰現存的政治等級制度壟斷有影響力的傳播的局面”。網絡迅速發展成為體制外群體意見表達的公共平臺, “公民記者”、“輿論推手”、“網絡新意見群體”等體制外意見表達力量不斷擴展,一個能量巨大的平民化網絡政治公共領域逐漸發育并走向成熟。網絡政治公共領域為“草根化”社會意見表達創造了條件,加強了以底層為主體的社會成員的相互溝通的同時又放大了社會矛盾,失衡的社會心態因為網絡輿論的刺激可能朝向偏激的方向發展,郁結于網絡空間的怨氣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網絡輿論環境可能惡化,從而更容易使網民心理變得偏頗,非理性的偏激輿論流傳更快,輿論推手操縱輿論的可能性也將更大,把關人的把關能力也將弱化,最后導致網絡輿論秩序崩潰。因此,作為網絡輿論主體的政府的輿論疏導能力決定著網絡輿論生態的平衡。就如自然生態系統平衡依賴于生物種群的平衡一樣,政府必須在一場接一場的“網絡扒糞”式輿論狂歡中學會如何提升話語能力,發揮輿論平衡的功能。因此,網絡輿論生態系統運行的機理實則由作為主體的種群之間、主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構成,當這些因素自我演化與相互演化和諧同步時,系統自然處于動態平衡之中。

三、網絡政治輿論生態失衡及其治理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在一定的時間和相對穩定的條件下,生態系統的各成分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相互補償,使整個系統結構、功能良好的一種狀態。”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其內在的平衡源自主體之間以及環境與主體之間的相互適應、相互協調,否則整個生態系統將處于失衡的狀態,導致網絡輿論治理的困境。因此,政府網絡輿論治理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分析網絡政治輿論生態失衡的根源,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治理措施,這樣才能把握政府與網民良性互動之道,實現政府與社會共同發展的良好愿景。當前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失衡的根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失衡的社會心態與亞秩序化的網絡傳播秩序滋生的電子“糟托邦”亂象。網絡為公民提供了自由表達的渠道,為體制外的政治群體創造了接近政治、參與政治的手段,因此,網絡產生伊始,理想主義者樂觀地預計,“螞蟻有了麥克風”以后,由精英操縱政治的歷史似乎可以終結了,“電子烏托邦”的時代就要來臨了。沒有自由的表達,就沒有理性的公共意見,也就沒有協商民主政治的發展。網絡開創的自由表達空間從某種意義而言,確實有利于馴服權力,有利于國家與社會就公共事務協商與對話,從而避免精英操縱政治,避免臟手操控權力,避免政治喪失其公共性。但是,自由的表達并沒有給我們創造理性協商的公共領域,現實網絡世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暴力式謾罵、嬉皮士式的嘲諷、小丑式的狂歡,不免給我們帶來幾分沮喪,“電子烏托邦”的美妙圖景被頗具吊詭色彩的“電子糟托邦”夢魘取代。“電子烏托邦”的夢想淪落為“電子糟托邦”的困境,其根源就在于失衡的社會心態與亞秩序化的網絡傳播秩序的組合。轉型時期底層化被剝奪心理導致的普遍“仇官、仇富”情結與對立化的不信任情緒,網絡世界“把關人”不斷弱化的無政府主義傳播秩序這兩個因素,使得網絡理性表達功能弱于情感交流與情感渲泄功能。任何時候,只要有關政府的負面新聞出現在網絡空間,尤其是政府執法、官員腐敗、民生問題等網民關注的熱點,總是在極短時間內吸引網民最大的注意力。網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并不是壞事,但是,網民對有關事務發表評論并不是出于對公共事務的討論,而是渲泄不滿情感。因此,“網絡不是廣場,而是人行道”。網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并沒有形成公共討論、公共協商的理想公共領域,而是淪落為情感渲泄與情感想象的公共空間。謾罵、嘲諷、惡搞、調侃盛行,而商談、對話、沉思、共識卻難得一見。由此導致網絡世界兩種不良傾向,一方面,網絡是情感發泄的主要通道,網民對事件的討論不是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之上,而是基于特定事件與底層社會心理的契合性,只要可以激發底層情緒,就可以制造出轟動一時的網絡輿論事件,這就導致了謠言的肆意盛行,網絡成為滋生謠言最理想的溫床;另一方面,由于越是負面新聞,越能引發網民的注意,越能調動網民的關注力,因此,負面新聞是最受關注的新聞,網民、網絡推手、甚至媒體與新意見群體都以揭丑為能事,“扒糞主義”在網絡大肆流行。

第二,體制外網絡政治輿論主體互動失衡導致的“群氓”亂象。密爾的“輿論自由市場”定理認為,只要輿論自由,各種觀點都可以自由發言,最后如同“市場交換”一樣,在各種意見交鋒、真理與謬誤辯論之中,真理會越辯越明。密爾的“輿論自由市場”定理在網絡世界會因為網絡輿論主體內部互動失衡而被扭曲。雖然體制外輿論主體代表公民立場、社會立場對公共事務表達“異見”,對于傳統媒體體制的精英主導、政府管控發揮了意見平衡的作用,但是,網絡世界從眾心理與網絡輿論極化原理使得意見平衡功能弱化,從而將網絡輿論與權威輿論撕裂成兩個互相對立的世界。“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著偏向的方向繼續前進,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桑坦斯將這一現象稱之為“群體極化”。網絡世界的“群體極化”源自于網絡的“對抗性認同”。現實世界中的政府與社會間沖突或矛盾在網絡世界中被建構成社會對政府的“對抗性”認同,這種認同使得網絡世界中,對政府的批評聲音遠超過理性商談與對政府形象維護的聲音,再加上網絡世界特殊的從眾心理,就會產生特定的“群體極化”現象。從曾經發生的網絡輿論危機性事件看,事件過程中雖然政府也通過各種途徑公開信息,或者表達相異的觀點。但是,正面的言論根本無法被網民接受,哪怕有接受者,也會遭遇其他網民攻擊,甚至被貼上“五毛”的標簽,從而導致“沉默的螺旋槳”效應。雖然信息豐富,不同信息之間本應相互平衡,但是網絡又像魔術師的障眼布一樣,限制了我們的視界,隔斷了不同經驗之間的共享與對話。網絡事件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去中心化”之后,網民共同參與的結果,事實上“去中心化”之后卻是“再中心化”,“三人成虎”的現象在網絡世界比比皆是。網絡輿論市場不再是自由交換的市場,而是幾個具有壟斷地位的“商家”操縱的市場。網絡推手在網絡事件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而普通網民只是網絡推手創造轟動性網絡輿論的工具,如同雷弗描述的那樣,一群烏合分子在少數狂熱分子的操縱之下頻繁地演繹一出出“群體狂歡”鬧劇。

第三,網絡話語競爭能力失衡導致的“網絡輿論危機”亂象。網絡傳播解構了權力對話語權力的操縱與輿論議程的掌握,在這個“去中心化”的“眾聲喧嘩”世界里,話語權力的分配與輿論議程設置完全由信息規則決定。誰擁有信息最多,誰發布的信息能夠被他人接受,誰的信息能夠吸引他們注意,誰就有話語權,誰就可以主導輿論議程的設置。從某種意義而言,政府作為網絡政治輿論主體積極參與并引導網絡政治輿論,是適應體制外輿論主體力量形成并發展成“異見群體”的傳播格局而產生的自我調適行為。近年來,雖然網絡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網絡問政制度、政務微博等技術與制度設計紛紛出現,但是,作為權威聲音的政府話語與作為社會代言人的草根聲音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影響力上相比,都還有相當大的的差距。流于形式的制度設計、空洞無力的官僚話語、不斷喪失的政府公信力、對網民心態缺少客觀的洞徹等原因,使得權威聲音缺少與草根聲音的共通性,無法引起網民的共鳴,也使得政府在網絡世界難以形成有力的話語競爭能力。以錢云會事件為例,從第一個網帖出現到1月6日,論壇文章4679篇,博客文章1739篇,新聞文章3015篇,總計閱讀次數達1767613次,評論數達42592次,政府發布的信息量卻相對較少,權威信息的發布無法與網絡即時傳播保持同步。在第一個網帖出現后,第二天事件就引起網民關注,到27日傳統新聞媒體介入,輿論議程已經被設定的情況下,政府才召開第一次新聞發布會,然后到輿論進入白熱化之后,政府才被迫召開第二次新聞發布會。當輿論議程已經被設定,政府對事件的回應就處于極度被動之中,即使公開有關事件信息,也難以打消網民的質疑。

要解決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失衡問題,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促進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就必須在良好的網絡社會心態培育、網民理性人格塑造、網絡話語競爭能力提升三個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

第一,培養良好的網絡社會心態是網絡輿論生態管理的基礎。網絡世界是客觀世界在虛擬空間的映射,網絡世界是對現實生活的擴充與放大,但并不脫離現實生活。網絡社會心態的培育必須在現實社會心態培育之中實現。從長遠看,培養良好的社會心態,關鍵是通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確保改革成果社會共享,防止社會結構斷裂,解決社會結構失衡的問題。雖然這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工程,但卻是社會心態問題解決的根本,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解決,社會心態必然被扭曲,社會怨氣必然會增長。從當前現實看,暢通利益表達渠道,建設制度化表達平臺,以寬容的心態對待網絡不同意見群體,使長期郁結的怨忿之氣得以發泄,是當前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基于這樣的思考,改進分配制度,加強社會建設的同時,要做好:(1)角色轉換。政府習慣于把自己當作權威主體,過分強調政府權威,習慣于“我說你聽”的公民導師角色。改變政府的角色就必須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原則,關心民之疾苦,傾聽民之呼聲,尊重民之意愿,真正當好民意的聽眾。(2)消除兩個輿論場的界線。官僚主義作風會使政府習慣于自說自話,致使網絡輿論與權威輿論間的鴻溝不斷拉大。要解決這個問題,在網絡輿論與權威輿論之間尋求重疊共識,政府就必須洞徹網民心理,領悟網絡話語技巧,用網民喜好的方式應對。(3)寬容忠誠的“反對者”。批評政府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表達“異見”是防止政府權力濫用,舒緩社會壓力的必要手段,政府應該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反對意見,哪怕是錯誤的批評,也不能運用權力施以強制性的壓制。

第二,以公民理性精神培育為重心塑造網民理性人格是當前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管理的重點。網絡是一柄雙刃劍,可以通過公共平臺建構與信息傳遞通道的開辟,促進理想的社會發育,創造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平臺,開創公共治理的新局面;又可能在權威輿論場之外產生一個無政府主義的輿論場域,放大轉型時期的社會矛盾,擴大政府與社會之間的對立,并演化成與政府對抗的動員空間,誘發集體性抗爭行動,危及社會的穩定。網絡將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政治后果,完全取決于網絡主體對網絡的應用行為。網民行為的非理性使“烏托邦”的夢想變為“糟托邦”的夢魘,而網民不斷走向理性,則有可能使網絡擺脫“糟托邦”的窘境,電子“烏托邦”最后可能成為現實。國家有公民教育的義務,網絡時代培育公共理性,塑造網民理性人格,應該強化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以理性、寬容的公民的培育為重點,加強國家政治文化建設。片面強調形式化意識形態宣傳而忽視民主政治文化建設,片面強調公民意識形態灌輸而忽視理性寬容公民人格塑造,是我國政治文化建設實踐最大的不足之處。當前必須站在文化軟實力的高度,糾正思想意識形態工作的偏頗,以求真務實的態度落實政治文明建設工程。(2)以公民理性能力提供為核心,在公民事務討論過程中提升公民理性精神。阿倫特指出,政治的本質是對話而不是暴力,話語實踐才是政治的本真內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由公民的理性推理能力與公共理性應用能力決定。我們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公民理性精神結合起來,通過公共理性精神塑造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培育,努力形成社會共識,從而使公民理性精神與公共推理能力都得到切實的提高。(3)加快公共協商制度化建設進程,打造堅實的公共對話平臺。“商議性政治的成功并不取決于一個有集體行動能力的全體公民,而取決于相應的交往程序和交往預設的建制化,以及建制化商議過程與非正式地形成的公共輿論之間的共同作用。”在網絡空間建構商談機制,營造理性商談的公共平臺,最重要的是加強網絡問政平臺、政務博客平臺、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平臺制度化建設,使之成為常規性、規范化的網絡公共商談平臺。

第三,提升政府網絡輿論話語競爭能力與輿論議程設置能力,是網絡政治生態治理的關鍵問題。只有提高政府網絡話語影響能力,才能重塑政府話語權,才能爭取網絡輿論議程設置能力,才能真正引導網絡輿論,從而使網絡輿論朝向良好的治理方向發展。提升話語能力,爭取網絡輿論議程設置能力,必須從三個方面著手:(1)提高政府與網民對話能力。互聯網“作為一種媒介,構成社會空間人類文本,提供了‘表達自我’和‘建構社會現實’的唯一路徑。在建立各類社會關系和結構的過程中,是完全對話體的。”解構傳統權力是網絡的天然特性,網絡世界話語權力不是來自于政治權力而是來自于對話能力,在自由傳播的互聯網空間,政府如何與網民對話決定著政府在網絡空間的生存能力與競爭能力。(2)提升政府話語影響力。網絡雖是自由空間,但網絡世界又是強者支配的世界。話語競爭影響力是網絡話語能力的根本,只有深刻認識網民心理世界與情感,才能真正影響網民。因此,話語客觀真實才能說服網民,話語情感真切才能打動網民,相反,空洞無物的官僚話語、赤裸裸的權力話語、欲蓋彌彰的虛假話語、離經叛道的雷人話語在網絡自由世界是沒有任何競爭能力的。(3)培育政府網絡輿論領袖。在網絡輿論應對實踐中,通過政府新聞發言人、政務微博等制度化建設,蔡奇、伍皓等一批官員網絡明星和明星微博脫穎而出。但這還遠遠不夠。如何更進一步落實這些制度設計,使官員和行政人員能夠在網絡說真話,敢說話,從而培育出更多的網絡輿論領袖,是提高政府網絡輿論話語能力與議程設置能力的關鍵。

注釋:

①部分研究者,如張真繼、許國虎等人把網絡生態系統結構理解成由環境因子與主體因子兩大部分組成。這種理解忽視了網絡生態作為人造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區別。

②雖然網絡輿論主體眾多,我們主要分析網絡政治輿論生態系統,因此,我們簡單地將網絡輿論主體分為體制內網絡輿論主體與體制外網絡輿論主體。

③ 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30次)》。

④微博總用戶數據來源于《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30次)》,政務微博數據來源于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2012年2月發布的《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發展評估報告》。

⑤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推出十大草根名博和十大草根網事,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7227631.html﹒

⑥中青在線﹒溫州錢云會事件.http://article.cyol.com/yuqing/content/2012-02/29/content_5790509.htm.

[1]張真繼,張潤彤.網絡社會生態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2]史達.互聯網政治生態系統構成及其互動機制研究[J].政治學研究,2010,(3):76-84.

[3]F.W.Riggs﹒The Ecolog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ombay:Asia Publishing House,1961.

[4]雷蔚真.從“儀式”到“派對”:互聯網媒介事件的重構——“范跑跑事件”的個案研究[A].載邱林川,陳韜文主編,新媒體事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謝金林.網絡輿論社會管理新課題——培養良好的網絡社會心態[J].中國青年研究,2012,(3):18-24.

[6]楊國斌.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A].載邱林川,陳韜文主編,新媒體事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李立峰.范式訂定事件與事件常規化[A].載邱林川,陳韜文主編,新媒體事件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8][美]詹姆·斯卡倫.媒體與權力[M].史安斌,董關鵬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22.

[9]錢俊生,余謀昌.生態哲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41.

[10][美]凱斯·桑坦斯.網絡共和國[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英]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論自由[M].許寶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2]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3][美]漢娜·阿倫特.論人的條件[M].竺乾威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德]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M].童世駿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371.

[15]A.N.Markham.Life Online:Researching Real Experience in Virtual Space.Rowman Altamira,1998﹒

猜你喜歡
主體
一起多個違法主體和多種違法行為案件引發的思考
論碳審計主體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從“我”到“仲肯”——阿來小說中敘述主體的轉變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9:04
如何讓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
今日農業(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6
何謂“主體間性”
領導文萃(2020年15期)2020-08-19 12:50:53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中國自行車(2018年9期)2018-10-13 06:17:10
中醫文獻是中醫寶庫的主體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懷舊風勁吹,80、90后成懷舊消費主體
金色年華(2016年13期)2016-02-28 01:43: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www亚洲精品| 青青操国产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久草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91在线丝袜|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午夜视频www|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视频二区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另类| jizz国产在线|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AV在线天堂进入|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www.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91色|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微拍一区| 精品国产网|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在线欧美a|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老司机精品久久| 片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综合色婷婷|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啪啪网| 国产色伊人| 啊嗯不日本网站| 青青操国产视频|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