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娣 翟秀春 史良儉
[摘要]開魯縣以國家實施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為契機,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積極調整優化生態建設布局,不斷加快林業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建設步伐。全縣林木蓄積353萬立方米,經濟林基地建設達到10.2萬畝,全縣林業經濟年收入達2.4億元。這些成效離不開采取的良好的措施,另外也存在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開魯縣 林業生態 措施成效 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143—01
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通遼市開魯縣地處科爾沁沙地腹部,截止2012年,全縣有林地面積153.5萬畝,林木總蓄積33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5.6%。農田林網6萬畝,庇護農田150萬畝,林網化率95%。林業經濟年收入達到2億元。近年來,林業生態建設依托國家重點工程,呈現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效臺一的可喜態勢。
(一)分區施策,優化生態建設布局。根據開魯縣平原和沼坨相間分布主要地貌特征,將全縣區劃坨沼沙區和平原農區,因地制宜,分區施策。針對坨沼沙區堅持轉、封、禁、退并舉,制定強有力的封禁措施,同時,減楊樹、增灌木,逐步適度發展經濟林,建立多樹種、多生物種類,防護功能完善的防風固沙林體系;在平原農區,以公路、鐵路、河堤為主帶,以通鄉公路、干支渠為副帶,“六林”并重。帶網片結合,同時配置農田林網,進一步完善農防林體系。建設衣防路林6.8萬畝,4766個網眼,庇護農田152萬畝,農田林網化率達94%。
(二)突出特色,狠抓林業產業基地建設。一是以發展沙地釀酒葡萄為主,打造沙地經濟主導產業。為促進葡萄產業發展,開魯縣制定了“十二五”經濟林發展規劃,成立由四大班子領導組成的專項推進組,經考證,我縣選擇發展耐寒、抗旱的“雙紅”“雙優”等優良葡萄品種,盛果期畝產可達1300公斤,實現效益4000元以上。目前,全縣共栽植沙地釀酒葡萄3萬畝。二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以春棚食用葡萄為主的優質鮮果基地。此外,我縣積極打造百華里優質鮮果基地。以303國道、開八公路及小街基東來公路為主線,以暢譽全國的麥新“草原圣果”、“蒙古野果”為基石,沿線六鎮三場為重點區域,以金紅、沙果、蘋果梨等名優品種為主栽品種,實現果品產業化及商品化的定向培育。三是突出“兩改"52程,加快以“六林”為主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全縣域內衣防路林更新改造基本完成,以速生豐產林、農防林為主的用材林基地已發展到62萬畝。
(三)嚴格標準,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開魯縣林業建設始終緊緊圍繞“保活”這一中心,把造林前整地賦于重要地位,按照“深溝、大坑、統一標準”總要求,全面推廣和應用節水抗旱系列造林技術,嚴格造林工作流程,做到了造林地塊、技術服務、種苗管理、抗旱水源和保證政策補助“五到戶”;實行了無作業設計、整地不合格、苗木沒有“兩證一簽”、沒有抗旱水澆條件和撫育管理措施沒保障的“五不造”;強化了樹種選擇、造林整地、苗木保濕、精心栽植和栽后管理“五環節”,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四)活化機制,增強林業生態建設動力。一是采造掛鉤。采伐更新實行造林抵押保障金制度。縣林業局、紀檢委、審計和財政等部門共同對保障金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解決了長期以來采伐易、更新難的問題。二是放活林地承包權、使用權、經營權和處置權。全縣不斷深化以承包到戶經營為主要形式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穩定所有權、放開使用權、搞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三是成過熟、低產低效農防路林更新改造推行“先造后賣,邊造邊賣,先賣后造”的機制。統一組織伐后伐根清理、整地、挖穴、栽植等一家一戶很難高水準完成的工作。之后公開作價,獲得收入“取之于林用之于林”或投入到公益事業上,促進林業生態建設良性循環發展。
(五)造管并舉,鞏固現有建設成果。開魯縣始終堅持治理與管護同步抓方針,堅持治管并重“五到位”:一是宣傳教育到位。開展多種形式的愛林、護林教育,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在全社會形成愛護樹木,珍惜生態建設成果的良好風尚。二是林木管護到位。進一步加強了森林公安隊伍建設,加大辦案力度。幾年來,查處涉林案件2639起,為國家挽回直接經濟損失536.6萬元。三是林權發證到位。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抓住明晰產權核心。進一步完善林業承包合同,開展林權登記,核發林權證,依法保護林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二、存在問題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用于林業生態建設資金短缺。2012年開魯縣僅春季用于生態建設造林投入達7000多萬元,獲得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及造林補貼工程投入資金989萬元,僅占14%;多年持續干旱促使生態建設成本加大,國家對沙地治理投入少,地方財政實力薄弱,高效節水經濟林建設缺乏資金保障,增加了造林難度,成果保護越來越難,現有單位面積投資額已不能滿足建設需要。
二是生態系統不穩定。通過近幾年的建設,現已形成的森林生態系統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功能上都不盡合理、不夠穩定。反映在純林多,混交林少,喬木比重大,灌木林面積少,楊樹面積大,鄉土樹種面積小等方面。目前,在全縣人工林中,楊樹純林占全部人工林面積的80%以上。
三是林產業發展滯后。經濟林產業鏈條單一,初級產品、低檔產品多,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缺少具有帶動作用和輻射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批發市場,小規模的簡單加工業不能充分體現資源的綜合價值,導致資源浪費和大量的原材料外流,林產業發展的潛力未得到較好發揮。
四是科技支撐無力。林地經營管理與技術水平不高,片面追求造林數量,重造輕管現象普遍。有些經濟林地塊果樹修剪楊樹化。經濟林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缺乏,林衣栽培和管護技術有限,生產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份額較低,林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相對滯后,優良品種栽培、高效經濟林示范基地的培育與推廣等方面存在脫節現象。
三、對策建議
一是增加投入,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資金保障體系。積極爭取和合理利用國家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資金,加大縣、鎮各級財政支持,明確各級財政生態建設投入資金份額,并確保專款專用。拓寬投資渠道,加大發展沙地林產業扶持力度和項目傾斜力度,積極吸納社會資金投入經濟林建設,形成政府引導、項目傾斜、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是調整結構,實現樹種多樣化。繼續加大由單一的楊樹樹種轉向楊樹豐產林、經濟林、灌木林和能源林多林種發展力度。加快優質種苗基地建設步伐,提高鄉土樹種育苗產量,繼續加強苗木培育基地建設,保障經濟林建設質量,完善禁墾禁牧、合飼圈養、退耕還林還草等配套設施建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三是整合資源,積極發展現代林產業。以市場為導向,把林業產業結構與增加林衣收入緊密結合,做到林業生態和產業建設一起抓。全縣要把以沙地釀酒葡萄產業為主的果品經濟林作為林業發展重點。努力把沙地釀酒葡萄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增強林果業發展的后勁和市場競爭力。依靠自身資源有目的地進行招商引資,引進林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名牌產品和龍頭企業,加速建設短周期速生豐產林、優質經濟林等商品林基地。構建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加快啟動鮮食果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形成以生態促進產業,以產業擴大就業,以就業帶動農民增收,以農民增收推動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與產業雙贏。
四是科技帶動,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強化科技指引,圍繞沙地林產業的發展重點,在種苗引進培育、豐產栽培等方面創新技術,推動林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科技幫扶活動,組織縣技術人員與林業大戶結對幫扶,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本地區特點的優良品種。編撰、印制、發放技術培訓資料,將樹苗栽植技術、果樹修剪、林木病蟲害防治知識送到農民手中,提高農牧民的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積極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等,提高經濟林產業組織化程度,為農牧民創建增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