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水明
摘 要:《師說》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基于現代“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即倡導小學生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教學內容,從文本、生活以及其他事物中去挖掘“疑”,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交流與討論,從而提升其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疑”;探究性學習
一、背景
結合小學語文課標以及教學大綱指導,強調教師應注重情境導入、教學設計、教學活動等方面的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進行教學設“疑”,設“疑”應具備生活化、趣味化以及情景化等特征,進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激發其語文語言以及文學的求知欲、思維創新能力、理解力以及圖文想象力等語文綜合素養,從而推進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水平。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案例分析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其教學目標構建在小學生識字、規范書寫、閱讀能力以及語文表述能力等知識與應用層面,一般情況下,以教師設“疑”為主導,以學生解“疑”為過程,讓小學生進行自主化以及探究性的合作學習,使其教學層面多層次,不僅僅只停留于單純的教學文本,意在構建一種多延伸化的小學語文知識結構。筆者以《烏鴉喝水》進行設“疑”教學為例,簡略分析。
1.情境設“疑”,明確教學目標
過程:在進行《烏鴉喝水》一課中,筆者利用教學前夕的教學備案,設計了一套系統化的情境導入,以圖片、動畫、配音等多媒體信息組織學生進行觀賞,并設“疑”:請問同學們,如果你是那只烏鴉,你會用什么方式喝到水?
設“疑”完成,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性質的探究性討論,從而進入解“疑”階段,從實踐教學表明,大部分的小學生會積極參與,熱烈討論,并踴躍發言。
結果:以情境的導入,并成功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表現力,不僅教師可穿插其教學文本內容以及理解內容,更能讓學生進入生活化的情境思考與討論之中,不經意間,讓學生進入自主、合作與探究性學習過程,也提升了教學效率。根據實踐表明,如此設“疑”可以讓學生鞏固舊識與提升新知,訓練其語文的語言表述能力以及理解力,從而提升小學生語文個人素養。
2.解“疑”重實踐
筆者認為,一節優秀的語文課并不是為了應試化教育而存在的教學過程,而是為了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因此,筆者在設計教學以及規范課堂的前提下,進行了解“疑”重實踐的教學活動,即讓學生親身實驗之前對于疑的回答,并與《烏鴉喝水》的方式做對較。
教師事先準備若干吸管、瓶子(有少量水),讓學生進行三組解“疑”,第一組:利用吸管喝水;第二組:把瓶子倒過來喝水;第三組:用力擠壓瓶子。經小組實驗所知以及教師的從中指導與解釋,進行如下歸納:第一組效果好(喝水多);第二組效果不佳(喝水少);第三組無效果(無水喝)。
參考文獻:
[1]嚴欣.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轉變[D].浙江師范大學,2010(5).
[2]張莉.小學語文目標驅動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天津大學,2011(11).
(作者單位 江西省吉安地區井岡山市龍市鎮龍市
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