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巧燕
摘 要:歷史是一門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內容多,較難記,容易忘。因此,學習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必要的。
關鍵詞:歷史知識;記憶;方法
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和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記憶方法很多,總結了幾種方法,希望能對學習者有所幫助。
一、數字代表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
點。如: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以及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二、提取字眼法
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如:《南京條約》內容可提取為“五億(議)港元”。“五”指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億(議)”指英商進出口貨物所應繳納的稅款,由中英雙方議定;“港”指將香港島割給英國;“元”指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辛丑條約》主要內容,可以提取為“賠禁拆劃”。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學生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三、諧音趣味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如: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用“晝(周)夜(葉)祝(朱)賀劉伯承”這五個字幫助記憶,記起來就方便多了。英國光榮革命的時間(1688年),可用諧音“一路發發”。
四、順口溜記憶法
即把歷史知識編成順口溜,讀起來朗朗上口,可快速記憶。
如:關于新航路的開辟過程可概括為:西(西班牙)西(向西)哥(哥倫布)麥(麥哲倫),達(達·伽馬)葡(葡萄牙)東(向東),即哥倫布、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向西航行,達伽馬在葡萄牙國王的資助下向東航行。
五、歸類記憶法
即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于記憶了。如:資產階級革命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美國南北戰爭、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改革有: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戊戌變法。民族解放戰爭有:美國獨立戰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中國抗日戰爭。
六、知識結構記憶法
即構建知識結構、線索,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的認識。記憶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可先編織知識網絡為:①時間范圍:1840-1949。②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③兩個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④兩個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⑤兩個革命任務:反封建、反侵略。⑥三個統治政權: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知識點是零散的,就像滿地的珠子,如果我們用線把它們串起來,帶走就方便了。
七、圖表記憶法
即把歷史知識系統整理匯成表格,一目了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軌跡。如:第一次工業革命,可從開始時間、開始國家、開始行業、性質、實質、政治前提、開始標志、標志、重要發明、結論、影響等方面歸納整理成表格。講述“五四運動”,可從導火線、口號、主力、中心、結果、意義等方面整理成表格。借助圖表,可把歷史知識凝聚成點,化點為面,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
八、關鍵詞記憶法
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如:在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我們可將形成的過程用幾個關鍵詞概括:①開始淪為;②進一步加深;③大大加深;④完全淪為。然后聯系幾次侵華戰爭的影響: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通過這樣的方法,既便于記憶,又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九、對比記憶法
即通過歷史知識的對比,增強辨析能力,達到記憶。如: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異同點進行比較。不同點,可從根本原因、性質、領導人、戰爭開始、結束的時間及標志、確立政體、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相同點,可從性質、影響、頒布法律文件等方面闡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比較,不同點有:時間、中心、代表人物等;相同點有:斗爭對象、性質、影響等。一戰、二戰可從導火線、時間、開始標志、結束標志、轉折戰役、兩大集團、性質、影響等方面去比較。通過比較可以避免對知識的混淆,從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
十、歷史年代記憶法
記憶歷史年代是令許多同學頭疼的問題,但有些年代又不得不記。那怎么辦呢?孤立的數字是難記而易忘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變得易記而難忘,對此,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比較記憶法
如:“三國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劉備建蜀;222年,孫權稱吳王。世界近代歷史開始(1640年)和中國近代歷史開始(1840年)剛好相隔200年;中國奴隸社會結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歐奴隸社會結束(公元476年),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后;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和中國戊戌變法(1898年)相隔30年。這樣的時間,只要記住一個,另外兩個也就記住了。
(2)尾數相同的事件
如:以“9”為尾的歷史事件。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49年,新中國誕生……
(3)歸納同一個年代發生的大事
如:1861年,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總理衙門設立,俄國農奴制改革開始,美國內戰開始。又如:1927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許多大事: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共產黨人領導了三次武裝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等。《權利法案》頒布(1689年)與《尼布楚條約》的簽訂(1689年)是同一年。
(4)奇數法記年代
即把一些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按照奇數順序排列,從而加強記憶。1911辛亥革命、1913二次革命、1915反袁斗爭和新文化運動、1917張勛復辟、1919五四運動、1921中共成立。
(5)等差數列記憶法
即根據歷史年代排列所呈現的數學規律來記憶。例如,《辛丑條約》簽訂、辛亥革命爆發、中國共產黨誕生、九一八事變發生、德國突襲蘇聯、西藏和平解放,這六個歷史事件分別發生在1901年、1911年、1921年、1931年,這四個數字恰好組成了一個以10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教無定法,貴在學生得法。只有學生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會越學越會學,才會越學越愛學。上面的幾種方法也不能全部生搬硬套,需要靈活掌握。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
(作者單位 山西省稷山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