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山西煤炭編輯部 編輯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深秋十月,寒氣漸襲,金色褪去,白色微露,讓人不禁想起了雪萊的那句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煤炭庫存下降,部分煤價小幅上漲,煤炭運費上漲……種種跡象是否預示著長期冰冷的煤市即將升溫?面對“金九銀十”,迎 峰 度 冬,久處“深冬”的煤炭行業的春天究竟還有多遠?對此,《山西煤炭》近日專訪了煤炭市場專家李朝林。
《山西煤炭》:截至目前,煤市下滑已一年半的時間,您認為煤價遲遲不能復位的原因是什么?
李朝林:根據秦皇島煤炭價格的變動情況,應該從2011年11月底就開始了本輪煤炭價格下滑,煤炭價格下滑,雖然中間曾有上浮的情況,但上浮時間是短暫的,應該整體上都呈下滑趨勢,短期上浮只不過是下滑過程中的波動而已。
自2011年四季度以來,煤炭價格下滑后,目前煤炭的價格和前幾年的高價位相比大幅度降低,并會保持在較長時間內。煤炭價格不可能再恢復到前幾年的高價位,除非人為造成非正常的煤炭供應緊張,或急劇的紙幣貶值、通貨膨脹,或其它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而煤炭市場價格目前應處于正常價位。因此,煤價回歸到煤炭“黃金十年”的高價位水平,難度較大。由于煤炭供過于求的形勢不可能終止,來自進口煤炭的競爭不可能終結,導致煤炭價格不可能回復到前幾年的價位水平。與國際煤炭市場的價位相比,我國的煤炭價格不僅回復上漲的可能性比較渺茫,而且保持目前價位不繼續下滑的壓力也非常大。
今后煤炭價格不可能大幅度回升,煤價下滑壓力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煤炭市場疲軟, 煤炭產銷量整體負增長
2013年,由于宏觀經濟減速,煤炭需求增加減速,煤炭市場疲軟,市場供過于求,煤炭價格不斷下滑。為了穩定市場,緩解供過于求的嚴峻局面,各省都不同程度采取了以銷定產措施,部分省區煤炭產量同比增速出現了負增長,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去年。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上半年煤炭產運銷量全面下降。從煤炭產量來看,自今年一季度末全國煤炭產量同比持續下降,且降幅不斷擴大。今年前7個月全國煤炭產量21.3億噸,同比減少7 800萬噸,下降3.5%;全國煤炭銷量20.7億噸,同比減少8 400萬噸,下降3.9%;16個省區煤炭產量出現同比下降,國有煤礦產量普遍增加;一些地區地方煤礦出現了了大量停產、減產現象,前5個月非國有煤礦產量同比下降13.9%。
二是國民經濟發展減速,國內煤炭需求增速繼續放緩

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開展修舊利廢、技術革新,應對危機
從全國煤炭消耗量來看,雖然整體上消費量還在增加,但由于煤炭進口量增幅急劇增加,擠壓了對國內煤炭的需求空間,造成對國內自產煤炭需求不僅沒有增加,而且出現了相對減少的情況。在我國,電力、鋼鐵、化工和建材四個行業是主要耗煤產業,四大行業對煤炭需求增速持續放緩。初步測算,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19.3億噸,同比增長1.8%,增速比2012年回落1%,比2011年回落7.6%。從主要用煤行業分析,全國用電量增速回落。上半年用電量同比增長5.1 %,回落0.4 %。煉焦煤需求增速下降,鋼鐵產量環比下降。上半年粗鋼產量同比增長7.4 %,保持了較快增長。6月份全國粗鋼產量6 466萬噸,同比增長4.6 %,但日均鋼產量下降。日均鋼鐵產量由4月份的218.8萬噸下降到6月份的215.5萬噸,下降1.3 %。電煤需求低速增長,全國用電量增速回落。水電繼續較快增長,火電增速依然偏低。上半年全國發電量24 3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4 %,其中水力發電量同比增長16.6 %,火電增長3.4 %。
三是煤炭產量過剩,庫存積壓比較嚴重
今年以來,我國煤炭生產、運輸、消費增幅回落,庫存上升,價格下降,市場由年初的基本平衡轉向總體寬松,主要煤種產品過剩比較明顯。近幾年,煤炭產能釋放加快,十一五以來到現在七年多的時間,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2.3萬億,影響了大量產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以來,新增產能陸續進入投產期,年平均增加煤炭產能4億噸,產能建設超前,市場過剩壓力不斷加大。近幾年,新增產能將超過20億噸。而且在建規模也要超過11億。據國土部數據,去年已頒發采礦許可證煤礦14 407個,證載產能為40.7億噸,還有國土部劃定礦權范圍能夠超過7億噸。煤礦產能建設大幅超前,且數字驚人。從數據來看,2010年到現在的三年情況來看,全國每年新增的產能都在4億噸左右,今年的產能還要超過這個水平。由于煤炭市場疲軟,煤炭銷售不暢,各地煤礦庫存都在不同程度增加,庫存積壓非常嚴重,庫存總量一直處于高位水平。6月末,全社會煤炭庫存2.98億噸。其中,煤炭企業存煤8 990萬噸,比年初增加659萬噸,增長7.9%。同比增加l 268萬噸,增長16 %;重點發電企業存煤7 398萬噸,比年初減少715萬噸,下降8.8 %,同比減少l 727萬噸,下降18.9%,存煤可用21天。
四是煤炭進口不斷增加,大型電企加大采購量
由于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國際煤炭需求減弱,中國是全球煤炭消費的第一大國,國內和國際煤炭市場相比價格偏高,這就為國際煤炭大舉進口中國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中國海關統計,繼2011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煤炭進口國后,2012年中國進口煤炭2.9億噸,比2011年增加1.076億噸,繼續穩居世界第一,并已連續四年成為煤炭凈進口國。與此同時,2012年中國出口煤炭928萬噸,為1986年以來新低,也是1987年以來煤炭年出口量首次低于1 000萬噸。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我國煤炭凈進口持續增長,1—7月全國累計進口煤炭1.87億噸,同比增長14.1%。前7個月累計出口490萬噸,同比下降22%;凈進口1.82億噸,同比增加2 450萬噸,增長15.5%。目前,進口煤沖擊不僅影響沿海地區,而且影響到了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內陸地區煤炭市場,甚至已波及重慶等西南地區。據了解,為降低購煤成本,國內大型電力企業紛紛搶購外貿煤炭,繼續擴大進口規模。預計,五大電力集團之一的華能集團今年進口量會比去年有所增長,預計達到3000萬噸;國電集團去年進口煤1100萬噸,預計今年進口量達到3000萬噸以上。進口煤低價登陸國內市場,迫使國內煤企放下煤老板身段,進一步壓低煤炭價格,實施“薄利多銷”的戰略,與進口煤展開競爭。
《山西煤炭》:當前,煤炭庫存下降,部分煤價小幅上漲,煤炭運費上漲,種種跡象是否意

氣化山西助推煤炭大省轉型跨越發展
李朝林:最近,由于國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煤炭消耗有所增加,加上各地煤炭企業采取了適度的以銷定產措施,又適逢冬儲煤開始,煤炭市場出現小幅度波動上揚屬于正?,F象。但是,由于整體上煤炭產能過剩,供過于求的局面沒有消除,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今后不會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局面,再加之煤炭價格上揚的動力不足,根基不牢,上漲的幅度也不會大,只能逐步走上供求平衡,價格趨于平穩運行的正常激烈競爭軌道。
《山西煤炭》:今年煤炭迎峰度夏的狀況具體怎樣?眼下,即將進入迎峰度冬,煤炭市場持續低靡的局面會有所好轉嗎?
李朝林:今年迎峰度夏過程中,煤炭市場運行平穩,產品供過于求,煤炭交易持續疲軟,煤炭行情持續惡化,煤炭價格持續下滑,煤炭企業的效益不斷下降,煤炭行業的市場形勢越來越嚴峻,出現了較大范圍的煤礦停產、經營虧損的緊張局面。今年以來煤炭市場一直是供過于求,市場疲軟,價格持續下滑,旺季不旺,淡季不淡,沒有出現“黃金十年”煤炭市場淡季供不應求、旺季供應更加緊張、煤炭價格持續上揚的情況。以環渤海港口煤炭價格的變動情況為例:從迎峰度夏開始的六月初至迎峰度夏結束的八月底,煤炭價格持續下滑,沒有任何旺季暢銷的情況出現。據秦皇島煤炭網統計, 2013年5月29日至6月4日,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610元/噸,與前一報告周期持平。2013年8月28日至9月3日,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540元/噸,比前一報告周期下降了6元/噸。在三個月時間里煤炭價格下降了70元/噸,出現了秦皇島煤炭交易市場歷史上鮮見的旺季煤炭價格大幅度下滑的情況。(見圖1)
目前,即將進入迎峰度冬時期,由于煤炭市場供過于求的格局不會有大的轉變,煤炭市場持續低靡的局面不會結束。雖然由于冬季天寒,供熱取暖將會使煤炭需求增多,生活取暖用的無煙煤等部分稀缺煤種或許會出現區域性、階段性的短時間的煤炭市場活躍、價格上揚的局面,但是,煤炭市場供不應求、嚴重短缺的情況不會出現,煤炭價格不會出現大幅度上揚動蕩現象,整個煤炭市場將會在平穩的態勢下穩定運行,整體上供過于求的局面不可能改變。
《山西煤炭》:6月29日,新的《煤炭法》取消了煤炭生產許可證和煤炭經營許可證,為中小企業進入煤炭行業松綁。結合當前煤炭行業現狀,談一下您對此的看法?

圖1:環渤海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走勢圖
李朝林:《煤炭法》修改的最大亮點是取消了已使用了近十年的煤炭經營許可證。煤炭經營許可證的取消,對于打破煤炭交易領域的相對壟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公平競爭的煤炭市場交易環境非常重要,對煤炭生產、煤炭貿易及煤炭需求企業都有好處。取消煤炭經營許可證,相當于給煤炭生產及貿易企業又解除了一條緊箍咒,有利于在煤炭生產經營領域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拓寬銷售渠道,降低經營成本,促進煤炭行業的發展。取消煤炭經營許可證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取消煤炭經營許可證有利于拓寬銷售渠道,有利于煤炭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煤炭經營許可證是市場供應偏緊的產物,應該壽終正寢;煤炭經營許可證的取消,標志著煤炭交易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 提高。
取消煤炭生產許可證,有利于煤炭生產企業的順利發展
《煤炭法》修訂后取消了煤炭生產許可證,對于煤炭生產企業來說,企業不需要辦理煤炭生產許可證就可以生產了,無疑給企業爭取了時間,減輕了負擔,提高了效率,取消煤炭生產許可證減少了政府對煤炭企業的重復監管,減少了煤炭企業管理成本,有利于煤炭企業發展。
取消煤炭生產、經營許可證,對煤炭生產經營企業都有好處,有利于鏟除腐敗,降低運營成本
終結煤炭生產、經營許可證,政府減少審批環節將有利于煤炭生產、經營企業根據市場狀況、資金實力參與市場競爭。實施煤炭生產、經營許可證制度的初衷是為了維護煤炭生產、經營秩序,但是隨著煤炭交易市場化和煤炭物流產業的發展,繼續利用計劃經濟手段干預生產、經營反而增加了煤炭生產及市場交易成本,并形成權力尋租。
取消煤炭生產、經營許可證,有利于煤炭生產、經營企業在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公平競爭、不斷發展。
《山西煤炭》:不少煤炭企業采取擴量降價的方式搶占市場,這對煤炭市場乃至整個煤炭行業有何影響?
李朝林:煤炭企業采取擴量降價的方式搶占市場是煤炭企業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近兩年來,受煤炭市場需求不足影響,煤炭價格持續下跌,煤炭企業虧損面擴大,不少大型煤炭企業采取擴量、降價的方式搶占市場,讓利不讓市場成為大型煤炭企業的明智選擇。為什么煤炭企業要讓利不讓市場呢?一是讓利不讓市場是大勢所趨。煤炭市場形勢嚴峻,價格下滑是大勢所趨,必須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煤炭價格,如果不調整煤炭價格,不讓利給客戶,客戶就會流失,接下來就會丟失市場,從而影響企業資金鏈和企業的未來發展。二是讓利不讓市場是受市場所逼。在煤炭堆積如山,市場供過于求,煤炭價格不斷下滑的情況下,如果 丟失了客戶,就相當于把市場讓出來了,這樣勢必會更增加企業的發展難度。三是讓利不讓市場是 “保利又保市場”的必然選擇。對于企業來說,在煤炭供過于求,煤炭價格下滑的情況下,既使讓利,也是有利的,并不是沒有利,只不過利潤小一點罷了;保住了市場,這種低利潤可以繼續保持下去;如果喪失了市場,產品銷售不出去,只能將庫存消耗在煤礦的煤場里,產品變不成商品,這種低利潤也會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無法實現。讓利不讓市場實際上是為了保利又保市場,只不過由于市場行情的變化,這種利潤率下滑了而已。
大型煤炭企業采取擴量降價方式搶占市場,可以充分發揮大型煤炭企業的資源優勢、運輸優勢、規模優勢、成本優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取得競爭的最后勝利,推動我國煤炭行業通過市場競爭手段逐步進入“大礦時代”。不過,隨著煤炭企業采取擴量降價方式搶占市場,大集團之間的惡性競爭將會更加激烈,煤炭市場形勢將更加嚴峻,將推動煤炭價格進一步小幅度下滑,煤炭企業的效益進一步下降,導致一部分煤炭企業關門倒閉,給社會穩定帶來不良影響。
《山西煤炭》:針對當前煤炭現狀,您對企業和政府分別有什么建議?
李朝林:目前,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已到了非常危機的轉折時期,市場疲軟,價格下滑,生產經營效益急劇下降,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煤炭生產經營將不可避免的遇到多年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
為了搞好煤炭市場營銷,渡過企業發展的經濟危機,確保企業化危為機,對煤炭企業及政府建議如下:
對于煤炭企業而言,一是煤炭企業要下大力氣壓縮煤炭生產經營成本

建設坑口電廠有利于降低煤企成本,減輕煤企負擔
煤炭企業在最大限度地減少銷售損失的同時,要千方百計向管理要效益,向壓縮生產經營成本要效益。在盡量不影響職工福利待遇收入及確保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壓縮生產性及非生產性支出,降低煤炭生產經營成本。
二是煤炭企業領導帶頭,要努力踐行艱苦奮斗精神
領導干部必須從大手大腳的粗放經營中解脫出來,領導干部在福利、待遇、收入等方面帶頭艱苦奮斗,以渡過生產經營困難期。
三是煤炭企業對得不償失,虧損嚴重的生產企業要進行整頓或舍棄
在“黃金十年”中,煤企可以不講任何成本去養一些沒有效益、甚至虧損嚴重的企業,現在,市場形勢不好,煤炭生產經營出現困難,再不講效益地養活虧損嚴重的企業,就有可能造成煤炭主業經營越來越困難,最后導致整個企業全軍覆沒。因此,應該根據市場情況及經營情況,有保有舍,輕裝參與市場競爭,避免拖累太重,全軍覆沒。
四是煤炭企業要善于應對競爭,經得起利潤平均化的考驗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市場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競爭的市場機制將會形成,在靠國家政策支持、靠行業壟斷或相對壟斷獲取高額利潤甚至暴利的時代將不復存在,利益平均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經得起利潤平均化的考驗。
五是煤炭企業搞好煤炭營銷工作
煤炭企業要立足國內市場,應對來自國際市場的激烈挑戰。煤炭貿易企業可以把著眼點放在煤炭進口上。
對于政府主管部門而言,要降低稅費,科學引導
一是進一步采取簡政放權、壓縮各種不正常收費,降低各種稅費,減輕煤炭企業的生產經營負擔;二是努力為煤炭企業排憂解難,幫助煤炭企業解決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三是在煤電聯營、煤電互保、煤電一體化等方面多做一些積極的推動工作,推動煤炭企業戰勝困難,走出困境;四是適當采取以銷定產措施,避免煤炭企業惡性競爭,多敗俱傷,導致大批煤炭企業虧損倒閉,給社會穩定、職工就業帶來災難性的巨大損失;五是積極通過政府手段,引導煤炭企業走出困境,渡過難關,走上戰場生產經營的軌道,推動煤炭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