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蘭
冠心病心絞痛主要是由于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病變, 如管腔狹窄或阻塞, 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發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胸骨上段或心前區的后方壓榨感、憋氣、緊縮感或灼燒感, 范圍如拳頭大小, 界限不清,常放射至左肩、上肢、頸或背部, 有時還可放射至下頜、咽部、左肩胛區或上腹部, 嚴重者可出現瀕死感。每次發作持續1~5 min, 發作時迫使患者立即停止活動,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緩解。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們的生活壓力及工作壓力也不斷加大, 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率也呈現出日益上升的趨勢, 尤其是一些具有危險因素的人群, 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過量飲酒以及肥胖更易患上冠心病心絞痛。如果能夠運用有效的藥物對其進行治療, 就能使冠心病心絞痛的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減少心絞痛的發作。反之, 如果治療不當則本病就很難控制,如果心絞痛經常發作就會使患者的病情逐漸加重, 甚至會導致更嚴重的心肌梗死的發生進而危機生命, 因此, 如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并控制其少發作甚至不發作是我們臨床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北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站對本轄區管理的患者運用中西藥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社區衛生服務站管轄范圍內2009年6月~2011年6月已確診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0例,其中男性44例, 女性36例, 年齡在35~80周歲, 平均年齡57.5歲, 病程為5個月~15年, 平均5年零四個月。隨機將80例患者分為兩組, 對照組40例, 治療組40例, 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史、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針對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單純使用西藥治療的方法:硝苯地平控釋片30 mg/次, 1次/d口服;消心痛每次5~10 mg, 3次/d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口服, 急性發作時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對治療組40例患者, 在與對照組相同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采用中藥:黃芪精口服液10 ml/次, 2次/d口服;復方丹參滴丸10粒/次, 3次/d口服。
上述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一個月, 觀察臨床治療效果。根據治療前后心電圖的變化情況及心絞痛的發作情況來判斷治療效果。
1. 3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1979年全國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1], 擬定判斷標準。
1. 3. 1 根據治療前后心電圖改善情況判定 顯效:治療后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治療后ST段改善, 比治療前回升0.05 mV以上, 但未正常, T波, 主導連T波倒置變形變淺達30%以上, 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無效:治療前后心電圖改變不明顯。
1. 3. 2 根據治療前后心絞痛發作情況判定 顯效:治療后在相同的誘因作用下心絞痛不發作或發作次數減少了80%以上;有效:在相同的條件下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了50%左右, 發作時癥狀明顯減輕、持續時間減少;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
經過一個月的治療后兩組病例在臨床上及心電圖檢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現將兩組治療結果進行對比列表如下表 1, 表2。
通過兩組治療效果的對照, 不難看出, 單純使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的效果要比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的治療組效果相差很多。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2], 因此, 如何治療冠心病, 控制心絞痛的發作是至關重要的, 西藥治療冠心病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擴張冠狀動脈血管, 增加對心肌的血液供應和養分供應從而緩解心絞痛[3], 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表2 對照組與治療組在心電圖復查方面的比較(n,%)
在中醫, 冠心病屬于“胸痹”范疇, 認為是正氣不足本虛標實而導致血脈運行不暢, 阻于心脈, 不通則痛, 治療應以補氣活血為主。黃芪精口服液的主要成分為黃芪, 具有益氣養元、扶正祛邪、養心通絡、健脾利濕的功效。復方丹參滴丸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能, 同時還能擴張心腦血管以改善心腦的血液供應, 降低心肌耗氧量。兩藥合用, 可以起到益氣養元、補氣活血、理氣止痛的功效, 可使瘀阻的脈道得以通暢, 起到通則不痛的治療效果。
因此, 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 應采用中西藥結合的方法, 這樣不僅能夠強化治療效果、減輕藥物的不良反應, 還能防止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1] 第一屆全國內科學會議心血管病組.關于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的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1981,9(1):75.
[2] 邵耕.現在冠心病.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 1994:302,316-317.
[3] 鮑麗霞.中西醫結合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51例.河南中醫,20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