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丹
當前由于交通、建筑方面的意外事故等致傷因素的增加,顱腦損傷也已成為我國創傷中的常見疾病, 顱腦創傷的病死率、致殘率、植物生存率高, 常會導致患者各種功能障礙,給患者乃至其家庭身心造成嚴重影響[1]。臨床主要常出現焦慮、抑郁、軀體化癥狀和飲食睡眠障礙等, 多需要采用手術治療, 同時需要加強護理[2]。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顱腦創傷患者在手術室中的護理方法與效果。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7月~2012年8月本院手術時收治的顱腦創傷患者40例, 納入標準:患者經醫院診斷為創傷性顱腦損傷;自愿參加本調查;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齡18~65歲, 平均年齡(45.12±3.12)歲;致病原因:交通事故20例, 生產事故10例, 人身傷害6例, 其他4例;發病至入院時間14 min~8 h, 平均(2.12±0.22)h。合并疾?。猴B內血腫10例, 腦挫裂傷15例, 合并顱骨骨折4例, 腦干損傷2例, 休克1例。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0例, 兩組年齡、性別、致病原因、合并疾病與入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 2 護理方法 兩組都給予開顱手術治療與常規護理, 包括合理體位擺放、積極準備好各種手術相關儀器、生命體征的護理、靜脈護理、氣道護理、加強手術中與手術醫生各環節及與麻醉醫生的配合等。在此基礎上治療組給予心理護理與積極并發癥護理。
1. 2. 1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此從言談舉止和服務質量上入手, 理解患者的處境, 幫助患者解決一些在住院期間的困難,同時在日常護理工作中, 護士應以準確嫻熟的護理操作取得患者的信賴, 使其主動積極配合治療。
1. 2. 2 并發癥護理 禁止耳道填塞、禁止外耳道和鼻腔沖洗、禁止藥液滴入、禁止腰椎穿刺;不擤鼻涕、不打噴嚏、不劇烈咳嗽;要取仰臥位酌情將床頭抬高l5°, 要在鼻或耳道外面蓋一塊消毒紗布以保持清潔;配合抗生素, 預防感染。應及早足量給予抑酸劑治療, 常用洛賽克靜脈滴注;同時行胃腸減壓, 觀察胃管內引流液的顏色和量, 保持胃管通暢。
1. 3 觀察指標 兩組在護理后給與簡化的癥狀自評量表評價, 包括感覺、情感、思維、意識等四個方面。隨訪3個月,觀察兩組預后生存情況與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11.0軟件進行分析, 本文結果數據的檢驗方法包括t檢驗與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 癥狀自評得分 本文治療中無死亡患者, 經過調查, 治療組的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 2 預后情況 隨訪3個月, 治療組的死亡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癥狀自評得分(分, ±s)
感覺 3.12±0.23 1.56±0.34 <0.05情感 3.10±0.45 1.78±0.84 <0.05思維 3.15±0.57 2.00±0.22 <0.05意識 3.16±0.45 1.89±0.33 <0.05

表2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在目前的創傷患者中, 顱腦創傷多見, 且病情危重復雜[3]。當前創傷性顱腦損傷是人群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由交通事故引起的創傷中2/3是顱腦損傷, 其所致傷死病例占我國城市傷死病例的60%, 其中重型顱腦損傷致殘率高達70%以上[4]。
提高顱腦損傷患者的治愈率, 不僅需要有正確的治療方案, 還需要臨床護士的嚴密觀察和精心護理。同時患者因創傷的突發性, 傷情的嚴重性和后果的殘酷性而不能接受, 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可能的死亡、殘疾及家庭、經濟、社會等關系的劇烈變化可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 導致嚴重的后果[5]。有研究表明積極的應對方式和良好的社會支持具有緩解挫折打擊的作用, 有利于心身健康[6];在本文的護理中, 要嚴格掌握顱腦創傷的疾病特點, 指導患者進行相關自身干預, 還要重視與患者的溝通, 告之病情的演變, 讓其積極配合治療護理, 加強親情溝通, 讓患者樹立重新生活的信心[7]。本文治療中無死亡患者, 經過調查, 治療組的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隨訪3個月, 治療組的死亡率與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顱腦創傷患者在手術室中的心理與并發癥護理有利于改善癥狀, 提高預后效果, 值得推廣應用。
[1] 黎成祿. 顱腦損傷合并閉合性胸腹部傷21例. 中華創傷雜志,2000, 5:285.
[2] 孫志揚, 劉中民, 劉建軍. 重型顱腦外傷合并多發傷的救治.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5, 4(2):112-113.
[3] 馬蔭楠. 社會學基礎知識與其有關護理診斷的探討. 實用護理雜志, 2009, 15(9):3-5.
[4] 馬艷, 高湘偉, 房海英, 等. 腦卒中患者的社會支持狀況調查分析及護理對策. 中華護理雜志, 2003, 38(4):245-247.
[5] 顧瑜琦, 劉克儉. 健康心理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52.
[6] 晏怡, 唐文淵, 鐘東, 等. 從神經電生理角度探討亞低溫對特重型顱腦傷的療效. 中華外科雜志, 2011, 39(2):132-134.
[7] Summers CR, Ivins B, Schwab KA.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an epidemiologic overview. Mt Sinai J Med, 2009,76(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