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宏江,戚自建 (西北機器廠職工醫院外科,陜西 寶雞 722405)
急性膽囊炎是膽囊的急性化膿性炎性反應,為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近年來,隨著國人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和高齡化,膽囊結石發病率明顯升高,表現為城市居民多、成年人、老年人和肥胖女性發病率高的特點。隨著微創手術的推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其損傷小、耐受度高、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已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金標準[1]。但此種手術的療效時機的選擇尤為重要,為明確最佳的手術手機,筆者就我院2011年5月~2013年3月進行的96例腹腔鏡膽囊切除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96例患者中男35例,女61例,年齡20~75歲,急性單純性膽囊炎54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32例,萎縮性膽囊炎10例;非結石性膽囊炎20例,結石性膽囊炎76例。按其手術時間分為A組(72 h內進行手術)45例、B組(72 h~30 d進行手術)20例、C組(近30 d未發作30 d后進行手術)31例,三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進行術前常規檢查,并囑其禁食、禁水,給予全身麻醉后,常規建立CO2氣腹,壓力為11~13 mm Hg(1 mm Hg=0.1333 kPa)。采用“四孔式”進行手術,先注入鏡頭和分離鉗,對病灶進行探查,全面了解膽囊水腫及粘連情況,為下一步手術做準備。鈍性分離周圍組織粘連,將膽囊充分暴露,若膽囊張力過高,可通過穿刺膽囊進行減壓,將膽汁吸除,便于抓提膽囊。根據膽囊的實際采用順行或逆行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切除膽囊。對于萎縮性膽囊炎患者,由于其Calot三角區有明顯的致密粘連,因此分離時藥盡量避免用電鉤和銳性剝離,減少損失。膽囊取出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并給予抗炎、補液治療。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手術效果比較:A組手術順利完成43例,中轉開腹1例,中轉率2.31%;B組手術順利完成18例,中轉開腹2例,中轉率10%;C組2例,中轉率6.45%。
2.2 三組其他指標比較:A組與C組無差異,與B組有差異,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比較()
組別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并發癥(例)A組50±5 5.5±4 1 B組 65±10 8.5±5 3 C組55±4 6.0±2 2
膽囊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在我國位居急癥腹部外科疾患的第2位,僅次于急性闌尾炎,隨著B超的普及和廣泛應用,對于膽囊炎及膽道疾患的檢出和診斷,提供了一種無創檢查的有力工具,明顯地提高了膽道疾患的檢出率與準確性。而急性膽囊炎常因結石阻塞了膽囊管,造成膽囊內膽汁滯留,并繼發細菌感染所引起[2]。本病的發生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如飽食、吃油膩食物、勞累及精神因素等,典型癥狀為腹痛,當炎性反應波及膽囊周圍時,病情日益嚴重,腹痛加重,甚至出現脫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癥狀,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對于急性膽囊炎,臨床有手術與非手術治療,對癥狀較輕微的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可考慮先用非手術療法控制炎性反應,待進一步查明病情后進行擇期手術。對較重的急性化膿性或壞疽性膽囊炎或膽囊穿孔,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隨著腹腔鏡的應用,因其具有切口美觀、減少損失、加快康復等特點在臨床應用廣泛。臨床一度將急性膽囊炎列為腹腔鏡手術的禁忌證,原因在于其膽囊周圍組織炎性反應比較重,大網膜及腸管與膽囊包裹并與肝臟粘連不易分離,同時膽囊壁充血水腫,張力高,脆性大,不易鉗夾,極大的增加了手術的難度。而在手術經驗和操作技術不斷提高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LC治療急性膽囊炎切實可行,因此臨床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我院也因應用多年,充分證明其可行性。但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還存在著爭論,筆者認為在Calot三角區未形成冰凍樣粘連之前手術,能提高手術成功率,縮短手術時間,減少中轉開腹率,降低術后并發癥。從本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72 h內進行手術效果明顯優于其他時間,原因在于超過72 h,局部組織水腫加重,纖維滲出物增多,導致三角解剖不清,手術難度大,增加術后并發癥[3]。同時由于在保守期治療患者經受經濟和精神雙重負擔,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影響手術效果。綜上所述,筆者認為72 h內進行LC是最佳時期,患者盡量選擇這個時間段進行手術,以提高手術安全性。
[1]葉維法.當代肝膽疾病治療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78.
[2]陳訓如.如何安全地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4,10(11):783.
[3]蘇歡樂.急性膽囊炎早期行LC手術的臨床探討[J].中國社區醫學,2007,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