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珊
(河北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中國 天津 300191)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現代化大都市豐富的物質生活以及對勞動力的需求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農村人口,同時也潛移默化的改變著農民的觀念和意識。一些農民盲目模仿城市,照搬城市的發展模式。在當下農村田園式的景觀環境中,大量的洋房別墅肆意蓋起,建筑形態、色彩、風格均十分丑陋。農村現代樓房的外墻表面被貼上了蒼白的瓷磚,大大破壞了農村原有的鄉土景觀特色。
在我國當下新農村景觀建設中,一些地方把新農村片面理解為新村建設,鄉村傳統建筑被認為是土氣,村民紛紛營造新房或舊房翻新,人們追新求異,比賽著蓋高樓。與此同時,一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老村落將面臨被強拆的厄運,一些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老建筑、老村落在不斷的消失,農村原本秀麗的鄉土景觀遭到踐踏。
談到鄉土文化,在追求現代化生活的今天,我們應該用理性的心態去尋找那久久被遺忘的鄉土文化。在我國農村,一些先致富的農民,丟棄了原有對家鄉的認同感和價值觀、審美觀,他們盲目的模仿城市,對農村傳統建筑進行城市化改造,甚至將歐式雕花羅馬柱與中式龍鳳戲珠等中國傳統元素混雜堆砌在一起。極其嚴重的破壞了原本屬于農村特有的鄉土文化。
材質既作為載體存在于景觀設計諸要素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地域深刻而濃厚的文化內涵。因而,深入的分析研究農村聚落建筑景觀中建筑用材這一問題,不但可以節約資源,而且能夠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彰顯地域鄉土特色。
在我國當前農村普遍不富裕這一現實國情的前提之下,新農村聚落景觀設計中建筑材質的運用應依據各村實際情況作合理規劃,本著回歸自然的理念出發,選擇適合本村的改造方式,盡可能采用傳統的材料延續村莊原有的特色,遵循“因地制宜、生態優先、節約用地”的原則,保護景觀整體性的同時,力求樸實的自然之美。
在目前的農村建材使用情況來看,粘土磚大量使用,由于工藝以及原材料的諸多問題使得合格率比較低。相比之下,草磚具有耗能小、密度小、取材方便且廣泛、便于回收利用和保溫效果好等諸多優點,是一種很好的生態環保建材。草磚由金屬網將稻草或麥秸桿緊緊捆扎而成,因此堅固耐用。它們像普通的磚塊一樣被壘砌起來,直接作為承重結構承受屋頂的重量。草磚在國外已經有很多成功實踐。
對于新農村建筑材料的使用問題,倡導“五R”原則。“五R”理論是對“三R”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五R”即減少使用、重復使用、循環使用、再生使用和拒絕使用。在拆除舊有建筑時,會產生大量的磚頭和混凝土廢塊、木材及金屬廢料等廢棄物,如果能將其大部分作為建材使用,成為一種可循環的建筑資源,這將是建筑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我國新農村建筑材料的選擇提倡就地取材,使用鄉土建筑材料,注重繼承和保護于此相應的建造技術和工藝傳統。
生土建筑可以適應不同的氣候,這是與土具有良好的溫度、濕度調節性能直接關聯的。可見,泥土是一種理想的建筑材料。泥土就地取材便捷,并且在農村儲量很大,在施工現場,就可以直接獲取到來自周圍天然土堆的黃泥。在我國傳統民居中,以生土為主要原料的建筑比比皆是,如東北有吉林堿土平房,東南有福建客家土樓等。

圖1
生土建筑有四種天然泥土石墻建造技術,即板條涂抹、泥磚、草泥粘土和夯實泥土,即夯土墻。夯土墻的主要用料是泥土,方便就地取材的同時又能重復利用且成本低廉。除此之外,還具有非常顯著的生態性能,做農村建筑圍護結構時,不僅冬暖夏涼,同時降低能耗、無毒無污染。我國“鄯善縣”新農村建設便利用當地的生土為建造材料,以原生態的建造手法塑造別具當地文化特色的“生土村落”。
玉湖村位于麗江縣城15千米的玉龍雪山腳下,屬于山地型高山區域,土層較薄,含沙石量多。因此,當地人根據石材豐富這一地域特點,采用當地分布廣泛且具保溫性能的石頭建造房屋。這里黃白色的石頭與眾不同,石內帶有小孔,有助保溫。用這種石頭改成的房屋,室內外溫差4-9攝氏度,可見這種石材的保溫性能是比較好的。
貴州高原素有山國之稱,山多石頭多,黔中地區石材比比皆是。這里的巖石分布以水成巖為主,屬于可溶性碳酸鹽類石料。居住在黔中貴陽、安順、鎮寧等地的村民充分開采當地的自然石材資源,就地取材。村民將塊石多當作墻身材料,按不同砌筑方法又分為亂毛石、平毛石、方整石墻數種。這樣一來,居住環境與自然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圖2
在國外,例如日本白川縣荻町鄉合掌村其建造材料完全采用自然生長的樹木和茅草,村民在建造房屋時充分考慮其材料、色彩、高度、建造與周邊環境是否和諧統一,以此保護村莊的協調性與整體美感,充分展現出鮮明的以傳統茅草屋建筑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我國還有許多聚落建筑諸如茅草屋、竹屋、木屋、石頭村等,在材質的選取上不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并且承載著悠久的鄉土文化。這些居住現狀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的傳承都有著密切的淵源。這些村落的建筑都是利用當地的鄉土材料建造的,因此,其鄉土景觀留露出無與倫比的樸實無華、自然和諧。這種美,叫人身處其中頗為感動。
我國新農村聚落建筑景觀設計中建筑用材應盡可能使用當地建材,使居民有置身其境,倍感素雅之味。要體現時代感,但絕不是照搬舊模式。在使村莊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同時又具有嶄新的時代特征,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觀。
[1]顧小玲.新農村景觀設計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2]顧小玲.風景園林設計[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2006.
[3]顧小玲.景觀設計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4]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5]梁雪.傳統村鎮實體環境設計[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日]原廣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7]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8]金兆森,等.村鎮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9]李百浩,萬艷華.中國村鎮建筑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10]段進,揭明浩.世界文化遺產宏村古村落空間解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