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高軍
實習記者 席春慧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談醫改中需要加強的三個重點工作

本刊記者 高軍/攝▲方來英委員
北京市作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城市,三年來先后推出了社區基層衛生服務全覆蓋,預約掛號、分時就診,成立醫院管理局、推行管辦分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設立醫師服務費,大小結合、成立醫聯體等各項改革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北京市醫改主要推手之一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就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特別需要加強的三個方面工作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醫務人員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主體之一,但遺憾的是,目前相當多的醫務人員對醫改并不熱情。方來英委員認為,醫改當中特別要注意發揮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他說,長期以來,我們對醫務人員這個群體,研究得不夠,支持得不夠,激勵得不夠。在醫改當中,要研究怎么做才能調動出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這不僅僅是從一個醫務工作管理者的角度考慮,更是從整個社會利益的大局去考慮。我們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要想讓患者笑,一定得讓醫生先笑。為什么?因為我們推出的任何改革措施、任何服務模式,都一定要經過醫生、護士、技師才能提供給患者,醫護人員這個群體要是笑不出來,患者就感覺不到你的改革措施到位,就得不到很好的醫療衛生服務。
對于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方來英委員將之放在了戰略高度去考慮。他說,我們現在談醫改,一說就是進入了深水區,就是大醫院的改革。公立醫院的改革固然很重要,但是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與改革不能松懈半步。以北京為例,我們去年完成的門急診總量到了1.78 億人次,大約百分之四十是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中實現的,沒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我們的整個醫療服務體系就會崩潰,我們面臨的看病難,實際上折射的是我們資源配置的失衡。所以,要想真正解決看病難,必須下大力氣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對于如何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方來英委員認為,人才建設是重中之重。改革對基層不能只見物不見人,人是基層衛生服務的核心生產力,必須加強、加快這個方面的政策研究。
方來英委員認為,解決看病難除了要改善供需關系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加強系統化建設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他說,一個科學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的框架,從功能上包括各級各類的醫療機構,包括中間性醫療服務和設施,比如康復護理,比如急救醫療衛生的服務體系,還有中醫藥等等,這是功能上。從層級上我們要有初級醫療衛生保健,也要有二級、三級醫院。現在問題是,一是框架組成不完善,重醫療機構輕中間性服務及設施,二是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各個組成單位功能定位模糊,服務邊界不清,存在著一種結構性的缺陷,初級和二、三級醫療服務不分層級,大醫院不僅承擔著國家醫療中心、地區醫療中心的任務,還廣泛承擔著初級醫療服務,加之其他如醫保政策單一、基層服務能力偏低、藥品政策不配套等等,使得分級醫療模式尚未建立,從而一方面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另一方面一、二級醫療機構床位使用率、門診量普遍偏低,康復性的護理等中間性服務發展不起來,部分醫療單位的高效率導致了整個醫療系統的低效率,最后呈現的是人民群眾看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