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界“兩會”代表委員共商促進民族醫藥產業發展大計

本刊記者 趙一帆/攝
本刊訊(記者侯玉嶺 趙一帆) 3 月4 日下午,北京阜成門外的國賓酒店二層大會議廳內座無虛席,正在首都參加全國“兩會”的40 余名醫藥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趕來,與衛生部、工信部、發改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等8 部門有關領導和醫藥行業協會共議中國醫學會促進民族醫藥產業發展大計。
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醫學會等24 家醫藥行業協會學會聯合主辦的“聲音·責任——醫藥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已經連續舉辦5 屆。今年的座談會雖然恰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換屆,但到會人數更多,發言更踴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出席座談會的代表委員中,既有連續四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大型國有醫藥企業領導,也有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民營醫藥企業代表,大家雖然經歷不同,但卻都有一顆立志振興民族醫藥產業的赤誠之心。
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深入分析了15 家全球最大的跨國醫藥集團,近年來紛紛搶奪我國中藥資源以及他們如今對我國中藥品種、品牌、企業“通吃”的嚴峻形勢,奮臂疾呼打響民族醫藥產業戰略安全的保衛戰,得到了與會人士的強烈共鳴。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科倫藥業集團董事長劉革新針對我國醫藥行業多頭管理、各相關部門缺乏協調的現狀,呼吁中央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民族醫藥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不要因某些部門的政策滯后或工作不力拖了醫藥產業發展后腿。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步長集團董事長趙超以本企業的親身經歷,嚴肅批評了部分地方的藥品監管部門對跨省轉移藥品批準文號重重設阻、嚴重影響企業集團內部和醫藥行業資源整合的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呼吁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將跨省藥品技術轉讓由轉出方所在地省級藥品監管部門“核準”改為“備案”。
眾多醫藥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一致堅決反對當前正處于醞釀之中的藥品招標采購“二次議價”。全國人大代表、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一針見血地指出:由各地省級政府主導的藥品招標采購是根據招標法實施的,招標方和投標方都無權否定已經公布的招標結果。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搞“二次議價”,則既違反相關法規和誠信原則,又損害企業利益和患者用藥安全,同時還為腐敗提供了溫床,有百害而無一利。
與會的醫藥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還建議:盡快為國家藥品審評中心大幅度增加編制,著力解決藥品注冊審評嚴重滯后問題;盡快建立創新藥物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管理機制,切實保護醫藥企業藥物創新的積極性;及時整合現行的多種藥品目錄,不要使管理部門和醫藥企業整年忙于重復的藥品招投標。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代表24 家協會學會對醫藥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衷心感謝,并向大家簡要匯報了全國醫藥行業2012 年度的發展狀況、2013 年度的發展趨勢。24 家協會學會還為醫藥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準備了75 份提案議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