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 (陜西省三原縣人民醫院,陜西 三原 713800)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朵炎性反應的常見疾病,多為真菌感染引起,但是具體的發病機制及病因至今仍未明確[1]。真菌性外耳道炎多為單耳發病,常伴有耳鳴和眩暈,不過有的患者可在發病2周內出現聽力自然恢復、顯著恢復或部分恢復[2]。在常規治療中,多采用單純藥物治療,但是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預后比較差。當前耳內鏡在處理內聽道內腫瘤同時又保留聽力的作用,是顯微鏡無法代替的[3]。筆者具體分析了耳內鏡下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的優越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19~71歲,平均(48.42±18.32)歲。職業:工人36 例,干部40 例,農民38例,其他6例。伴有癥狀:眩暈76例,耳鳴89例,惡心嘔吐16例,眼震23例。有飲酒史36例,有吸煙史28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職業、伴有癥狀等資料對比均衡性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Vit B12500 mg、Vit B1100 mg肌內注射,前列地爾注射液10 mg加入10 ml NaCl溶液緩慢靜脈推注,1次/d,治療7 d。治療組:患者平臥,患耳朝上,在耳內鏡下于鼓膜前下與后下之間的區域行鼓膜約平蝸窗穿刺,向鼓室內緩慢注入地塞米松5 g/L,注入后患者患耳保持合理體位,持續30 min,避免作吞咽動作,每天注射1次,連續注射7 d。
1.3 觀察指標:療效標準:按照中華耳鼻咽喉科學會2005制定的標準進行療效評價。痊愈:受損頻率聽閾恢復至正常;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 dB;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少于15 dB。同時觀察兩組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處理,療效與不良反應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對比:經過觀察,治療組的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有效率為85.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不良反應對比:經過觀察,對照組治療后有6例出現外耳病變較重,有粘連、鼓膜變性、鈣化;而治療組只有1例出現上述情況,對癥處理后痊愈。兩組不良反應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鼻咽喉科一種常見疾病之一,同時也是一種急性耳病。真菌性外耳道炎可發生于不同年齡群,中年人多見,近年來有年輕化的傾向。當前有關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因和病機至今仍未清楚,現代醫學認為真菌性外耳道炎與真菌感染、外耳微循環障礙、自身性病變及外耳窗破裂等因素有關,在發病因素中以血管因素和真菌感染比較多,不論何種原因均可導致患者血液黏度較高,最終導致外耳供血不足,使外耳末梢聽力感受器受損害[4]。在傳統治療中,多采用藥物注射全身治療,但是要求激素的劑量大,也因此對機體造成顯而易見不良影響。
近年來耳內鏡在耳顯微外科以清晰、放大的視野得到好評,可探查內聽道內是否有腫瘤殘余,探查腫瘤與腦干及重要神經血管的關系,提高腫瘤切除的安全性。調查顯示,耳內鏡應用使中耳疾病的診斷率,從常規檢查的92%提高到100%,治愈率也有明顯上升[5]。耳內鏡下可進行沖洗、吸膿、取肉芽和膽脂瘤等治療及單純鼓膜修補術。糖皮質激素受體一般存在于外耳組織中的,由于小分子的藥物可以非選擇性地通過圓窗膜,所以臨床目前以激素的局部用藥從而達到比全身給藥更高的外淋巴液濃度,治療效果較好[6]。本組資料中治療組的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有效率為85.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對比差異明顯,治療組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總之,耳內鏡下鼓室內注入地塞米松治療真菌性外耳道炎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同時安全性佳,值得推廣應用。
[1]趙春紅,李宏慧,董明敏.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及多種相關因素對突發性耳聾預后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雜志,2006,1(18):20.
[2]劉宏建,董明敏,遲放魯.地塞米松經鼓室給藥對豚鼠耳蝸結構和功能的影響[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0(6):440.
[3]駱文龍,劉世喜,梁傳余,等.三磷酸胞普加地塞米松等綜合治療突發性聾的臨床觀察[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12,37(4):1277.
[4]田雙蓮,羅定泰.55例外耳道及中耳癌的臨床及療效分析[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9,4(10):272.
[5]陳 維,謝 潔.鼓膜置管術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34例療效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21(17):808.
[6]劉應萬,王爾貴,閻 萍,等.鼓膜切開置T形管治療兒童分泌性中耳炎[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11,15(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