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洪起/文
阿爾巴尼亞社會黨在野八年后重新掌權執政
■ 王洪起/文
阿爾巴尼亞社會黨及其領導的中左翼政黨聯盟“歐洲阿爾巴尼亞聯盟”在2013年6月23日舉行的共和國成立以來第十九屆議會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一舉擊敗以民主黨為首的中右翼政黨聯盟“就業、福利、一體化聯盟”,贏得大選勝利,獲得組閣權。在9月9日舉行的新一屆議會首次會議上,中左翼聯盟中的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主席梅塔當選為議長;10日,社會黨主席拉馬獲得國家總統尼沙尼的任命,成為新一屆政府總理。11日,拉馬在議會宣布了新聯合政府的組成,同時頒布了以深化改革、振興經濟、加入歐盟為主要目標的施政綱領。15日,阿議會對新政府的組成及總理的施政綱領進行了信任投票。隨之,新政府在總統府宣誓就職。
6月的議會選舉是阿自1991年轉型改制以來的第八次多黨議會選舉,備受西方社會(歐盟和美國)的關注。前幾次選舉因為出現暴力和嚴重舞弊行為,左右翼政黨聯盟間互不承認選舉結果。歐美國家認為,能否舉行自由公正的選舉,是阿獲得入盟候選國資格的前提,也是對其加入歐盟的“關鍵考驗”,而本屆選舉,阿總算 “及格”了。
阿爾巴尼亞本屆議會選舉共有兩大政黨聯盟——由37個黨組成的“歐洲阿爾巴尼亞聯盟”和由24個黨組成的“就業、福利、一體化聯盟”,以及4個獨立黨派和2名獨立候選人參加,投票選出140名國會議員。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8月6日宣布的選舉最終結果,由社會黨領導的中左翼政黨聯盟獲得57.3%的支持率,掌控140個議會席位中的83席(現為84席,因右翼的共和黨一名議員于10月初加入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議員團),其中:社會黨65席(現為64席,因一名議員加入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議員團),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16席(現為18席),人權聯盟黨和阿基民黨各1席﹔由時任總理、民主黨主席貝里沙領導的中右翼政黨聯盟的支持率為39.46%,獲得57席(現為56席),其中民主黨46席,聯盟中其他4個小黨11席(現為10席)。
阿社會黨及其領導的中左翼政黨聯盟在本屆議會選舉中之所以取得壓倒性勝利,主要是建立在民主黨執政八年,在總統、議長、總理“三駕馬車”均由民主黨一黨掌控的局面下,“腐敗丑聞不斷、失業率居高不下、減貧成效不大”,這“三大敗績”的基礎之上。
由貝里沙領導的民主黨聯合政府,自2006年執政以來,黨派矛盾不斷,經濟領域改革失敗,政局一直不穩定。2009年民主黨政府連任后,為了避免出臺大規模刺激計劃而加深通貨膨脹,采取了相對謹慎的財政政策。除在貨幣政策方面采取措施外,還將促進經濟增長寄希望于通過私有化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但成效并不顯著,因為阿的投資環境不佳,公共行政管理和司法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較差。近年來,阿經濟只保持1%的低速增長率,而青壯年失業率為22.8%。受鄰國希臘和意大利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阿的“移民(僑匯)經濟”遭到重創(阿在希臘和意大利的移民多達100萬,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預算赤字增長呈趨勢,外債占GDP的64%,其危險程度在西巴爾干地區是最高的。阿民主黨執政八年,政商勾結、腐敗嚴重,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2011年,時任民主黨主席貝里沙與時任總統托皮鬧翻,致使托皮卸任后脫離民主黨而組建新黨,造成民主黨的進一步分裂。
阿中左翼政黨在選戰中表示,上臺后將放寬緊縮政策,降低征稅力度,增加就業,保障中下層民眾的切身利益。這樣的宣傳為他們贏得了更高的支持率,從而順利上臺執政。
值得關注的是,中左翼聯盟派獲勝雖在預料之中,但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大幅勝出卻出人預料。可以說,本屆選舉,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社會黨獲得的議員席位與上屆相當,而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卻增加了四倍,一躍成為全國第三大黨。該黨于2004年由梅塔牽頭從社會黨分裂出去后,于2005年成立。2009年,為了“拯救組閣危機”(實為黨派利益)“倒戈”,參加中右翼的民主黨聯合政府;而在本屆選舉前夕,梅塔“審時度勢”,毅然宣布退出民主黨政府,回歸中左翼競選聯盟。該黨中不乏政治精英,組織嚴密,運轉規范,策略靈活,“左右逢源”,很多選民認為無論是左派勝還是右派勝,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均會隨之而勝,所以不少民主黨員把選票干脆投給了該黨。
本屆政府實際上是由社會黨和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組成的二黨聯合政府,由16個部組成,內閣總共21名成員。
本屆政府組成的特點是,政府中絕大多數成員為年輕人,90%的成員為首次擔任部長要職,有6名部長為女性,同時還有1名來自民間團體的女性。女性部長之多,并有民間人士入閣,這在阿歷史上尚屬首次。
關于政府施政綱領及未來發展,拉馬表示,為了盡快加入歐盟,希望進行英國工黨式的改革。為此,拉馬誠邀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的顧問參與制定了以“振興國家、復蘇經濟、重建民主、復興社會、回歸歐洲”為宗旨的競選綱領。10月初,布萊爾親訪地拉那,承諾為阿新政府擔任“志愿”顧問,提供義務咨詢,以便與世界銀行共同推行“創新的示范項目”,將施政綱領轉變為具體成果。
社會黨與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聯合制定的題為《新一代的阿爾巴尼亞——自由,責任,支援》的2013—2017年施政綱領,強調制定2014—2020年發展與融入新戰略,推行激進的改革方針,重點恢復經濟、重建秩序與安全、社會公正與民主化、打擊腐敗和有組織犯罪,以“滿足公眾期待,坦誠面對挑戰”,徹底改變阿的國際形象。綱領指出,歷時22年的轉型期已經基本結束。迄今,阿爾巴尼亞主要的經濟來源是靠移民經濟和外援經濟。這兩項經濟來源在短期或中期內將逐步減少,因此,要制定新的經濟增長戰略,進行真正的經濟結構改革和調整。在15—20年內,優先發展制造業、能源、旅游、農業和食品加工業、公共服務業;大力吸引外資,為青年創造30萬個就業機會;執行新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減少公共債務,增加出口;2014年1月開始取消對小、微企業征稅和藥品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用累進稅制代替目前的10%的平衡稅制;實現全民免費醫療;教育經費要占GDP的 5%。此外,政府還將重拳打擊有組織犯罪行為,保證社會公正民主,生命安全。
對于嚴重困擾阿的腐敗問題,綱領強調,腐敗和有組織犯罪已經束縛了阿的發展手腳,司法腐敗是最大創傷。透明國際認為,阿2012年的腐敗指數同比直降18位(腐敗指數按10分制評級,10分為最高分,表示最廉潔;0分表示最腐敗),淪為歐洲最腐敗國家。為此,新政府在其執政的第一年就要制定反腐國家戰略和行動計劃,鼓勵公民舉報反腐,深刻改革反腐刑事追究系統,成立以打擊經濟犯罪和腐敗為主的專門機構——國家調查局;廢除以黨代政、裙帶風,避免利益沖突;反腐措施則著重預防、提高認識和懲處三個方面。
施政綱領中,新政府強調,今后四年推行的外交政策的重點是保持與美國和歐盟的戰略伙伴關系,這是阿對外政策的兩大基石,對外政策的指導原則是高瞻遠矚、穩定與持續性,其核心是捍衛民族利益,防止沖突,有助于巴爾干和更廣泛地區的民主與穩定。
加強與美國的關系在阿的外交策略中始終占據突出地位,強調美國是阿不可替代的天然盟友和全球范圍內的戰略伙伴,同美發展各領域的關系對阿極為重要。美國政府也在阿政府組成后的第一時間表態,對“親美政府”表示滿意和支持,愿意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給阿以幫助。
為了盡快加入歐盟,阿將繼續擴大和鞏固與北約盟友和伙伴國家及歐盟國家的全面合作的緊密關系,特別是與德、英、法等歐盟大國的關系。新政府宣誓就職后的第一天,拉馬就對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和北約總部進行訪問,表示急切入盟和履行作為北約新成員國所承擔的義務的決心。范龍佩、巴羅佐等歐盟領導人均“原則上”表示2013年12月阿成為歐盟候選國的機會“越來越現實”。
在巴爾干地區范圍內,除原來的意大利、希臘之外,阿還增加土耳其為戰略伙伴,將其列居希臘之前,并對鄰國奉行“零問題”外交。施政綱領指出,意、土、希三國作為北約成員國,其中意、希又是歐盟成員,它們在地中海和巴爾干地區的影響是無可取代的,它們作為阿外交重點,是建立在阿恢復經濟、開展能源外交、加強本地區與歐洲聯系的戰略計劃基礎上的。拉馬認為,鑒于土耳其的獨特發展模式,及其在巴爾干地區,特別是在確保科索沃和馬其頓的穩定方面所起的主要作用,阿需要土耳其的緊急和具體的援助。
阿視科索沃為平等國家,力挺其獲得國際承認,要與之保持“特殊關系”。拉馬認為,阿科關系是一種“兩國一族”的“特殊關系”,因此,作為北約成員,阿有保護科索沃的義務,并確保兩國在意大利、土耳其、希臘“地區戰略三角”中占據中心位置。
繼續重視并發展對華經貿關系。近年來,特別是2009年簽署了“深化傳統友好合作聯合聲明”之后,中阿兩國間的合作關系發展平穩。阿新政府表示,今后將繼續重視并進一步發展對華經貿關系。
2002年4月,拉馬曾作為地拉那市長訪問北京,實現了兩市首次交往與合作,并于2008年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和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地拉那市建立友好城市關系協議書》,地拉那市成為北京第42個國際友好城市。拉馬在任市長期間曾說,“阿爾巴尼亞雖是歐洲最親美的國家。然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卻是阿爾巴尼亞無法忽視的”。
拉馬在他頒布的新政府施政綱領中沒有專門談及中國,只是籠統地說要“加強與全球范圍內的重要國家——中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巴西的交流”。社會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社會黨議員團主席魯奇近日也表示,“社會黨愿意進一步發展阿中兩國之間的傳統關系,并在華沙倡議范圍內進行對話,相信在社會黨執政期間兩國經濟關系將有重要發展”。
一、選民對新政府喜憂參半
阿社會黨新政府上臺伊始,其主要政策目標是推動經濟增長,兌現競選承諾、提振經濟、改善民眾生活。而如何把握改革與穩定的平衡,將考驗左翼執政黨的施政智慧。減稅措施、免費醫療無疑會刺激經濟,施惠于民。但批評人士認為,只為討好民眾而缺乏規劃的連續減稅政策將導致政府財政收入大量減少,這將對國家財政穩定和政府執政能力提出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認為,阿經濟競爭力在140個國家中排第95位,比2012年直落6位,其中腐敗是阻礙經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企業融資難,政府官僚嚴重,有組織犯罪猖獗。近日民調顯示,對新政府頭300天執政懷有信心的民眾占49.35%到50.12%,而表示懷疑的占50.12%到49.35%。可以說選民對新政府是喜憂參半。
二、民主黨視社會黨為“死敵”而非對手
以社會黨為首的中左翼政黨聯盟議會勝選,結束了阿總統、議長和總理“三駕馬車”均由民主黨人擔任的一統天下局面,并首次出現“三黨同治、二黨共管”的新格局,即總統——民主黨,議長——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總理——社會黨;鑒于總統只是禮儀性的名譽職位,實權掌握在社會黨與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手中。
民主黨作為全國第二大黨,自成立以來,就與社會黨勢不兩立,彼此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政治敵手。特別是歷任黨主席多年的貝里沙,敗選后雖辭職,但其“太上皇”的影響和作用絲毫不減。此次選舉結果剛一公布,他就譴責社會黨在選舉中弄虛作假。新議會開幕,貝里沙拒絕主持開幕式(阿規定議會尚未選出新議長前由最年長議員主持),并與民主黨議員團一起抵制聽取拉馬所做的施政綱領。貝里沙還趁新政府尚未成立之機,利用總理的權力,擴大政府開支,做出提高工資和退休金的決定,故意制造國庫虧空,增加新政府難度。
三、新聯合政府是權力再分配的產物,其本身并不十分穩固
特別是一體化社會主義運動黨,本來就是因內部分歧和權力之爭而與社會黨分裂而生,后來又為了集團利益而與中右翼的民主黨聯合執政。2013年4月,看到形勢有變,它又重歸中左陣營。黨主席梅塔表示,他的黨與社會黨是天然盟友,兩黨聯盟協議要堅持八年,“共同創造歷史”。分析家認為,梅塔從政多年,既有在社會黨政府又有在民主黨政府任職的經驗,在新政權中可能對緩和左右兩派之間的矛盾、避免沖突、促進合作方面發揮作用。不過,德國媒體認為,拉馬與梅塔搭幫合作并非“自由戀愛”,而是利益驅動。盡管拉馬表示,“兩黨既然離而復合就不會再離婚,因為從過去吸取了寶貴的教訓,并站在選民所期待的高度”,但人們對拉馬、梅塔之間,以及兩黨之間的合作的旗幟到底能夠打多久,仍然深表懷疑和擔憂。
另外,在社會黨內部,一批具有從政經驗但未能入閣的精英人物對新政府流露不滿,而在中左翼陣營中,特別是那些在新政府中未分得部長職務或只分得副部級及司局級職務的黨,更是怨氣不小,甚至有的黨首聲言轉為反對黨。
(作者系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