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琦
(河北工程大學,河北邯鄲056000)
1.1.1 世界簡況
目前,全球蛋雞存欄超過62億只,有殼蛋產量(包括種蛋)達到6 500萬噸。亞洲雞蛋產量占全球的61%,全球前四位的雞蛋生產國分別為中國、美國、印度和日本,排在第五位的是墨西哥,俄羅斯降至第六位。美國前60戶飼養1.6億只,占總存欄量的61%,疫病較少發生,養殖戶利潤可觀。
1.1.2 禽蛋消費情況
有殼蛋出口量不足全球產量的2%。歐洲大約占全球三分之二的貿易量,而亞洲僅占全球貿易量的23%。在亞洲,有殼蛋出口量排在前三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
目前,德國是全球最大的雞蛋進口國,荷蘭和法國、捷克也逐漸成為雞蛋進口大國。
美國保持液態蛋出口優勢。其次是荷蘭、法國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進口液態蛋主要是德國、比利時、法國和日本。
蛋粉最大的出口國是美國,第二大出口國是印度,其次為歐洲的法國、荷蘭、德國和比利時。最大的蛋粉進口國是丹麥,其次是德國、日本、英國、荷蘭和俄聯邦。
1.1.3 我國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蛋雞養殖國,我國蛋雞年存欄常量在14~15億只(雛雞、后備雞、在產雞),居世界第一位,年產蛋量占世界總量的41%,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2011年禽蛋產量高達2775萬噸,中國人均禽蛋占有量超過20千克,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我國蛋雞主產區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和東北等糧食主產區,其中雞蛋產量排在前6位的省份是河南、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和四川。近年來,由于密集養殖區雞蛋市場價格波動幅度大、禽流感發病嚴重、運輸費用增加、沿海地區進口飼料便宜、養雞設施的改善等影響,北方許多地方存欄量在迅速減少,如河北同比減少了30%以上;過去靠調進雞蛋的地區,由于養殖技術的解決和雞蛋價格貴的原因致使養殖量大幅增加,如廣東、廣西等地區。
1.1.4 目前現狀
從2010年的6月開始至2011年11月份,整個蛋雞養殖行情持續走高,雞蛋價格一度出現歷史最高價,并且這樣的好行情的持續時間長達1年半。蛋雞養殖過程中長期持續的高利潤,立即引起了2011年我國蛋雞養殖數量的快速增加。在2011年,我國各個省份,正在籌建的和已經投產的十幾萬只、幾十萬只的現代化蛋雞場逐漸增多,甚至上百萬只和幾百萬只的現代化蛋雞場也逐漸出現。2010年下半年和整個2011年,蛋價持續高漲,各大中型養雞場的盈利能力都很高,導致原有雞場擴容。
2011年的賺錢效應除了刺激行業內的企業擴大規模外,也又促進了其他受宏觀調控影響的企業投資進入,聯想、網易等知名企業紛紛加入到養殖業,正大集團等企業擴大蛋雞飼養量,峪口、華裕、曉明、北農大等種禽企業也不甘落后,種雞規模擴大了40%甚至翻番。新進入的大企業,都是大手筆,起步百萬只,形成大象和羊群爭搶的局面。
其次是價格的下行。2012年開始我國蛋雞養殖業又一次進入了相對過剩的時期,數量的增加勢必拉動價格的下行,這是經濟規律。歷史經驗一再告訴我們,在雛雞價格最高時接雞的戶往往會賠錢,而撿便宜雛雞的往往掙大錢。
成本的升高。飼料、水電價、運輸費用,人工、設備投資的折舊成本在上升。
受糧食資源緊張的影響,加之中國主要蛋白原料魚粉、豆粕80%受制于人,飼料成本必將高位運行。
疫病防治困難。起步階段中國不尊重養殖科學的發展,此時正在經受越來越嚴重的懲罰。疫病防控越來越難,不斷出現的變異使免疫次數一再增加,防護成本也逐年增加。新的垂直傳播疾病和傳染病也不斷出現,2011年又出現了以腺胃炎為特征性癥狀的垂直傳播疾病,局部造成較大的損失。獸醫專家對病還有分歧,有認為是飼料中的某些物質造成的,些認為是呼腸孤病毒引起的,沒有有效治療方法。
1.1.5 專家定位
目前,我國蛋雞養殖的規模仍是以一萬只以下存欄占80%;大規模、超大規模不會是我國蛋雞發展的主導方向。蛋雞飼養周期長,資金周轉回報不快,業外金融資本的進入不會踴躍。就盈利規模、方式、時間和消費、運輸、存儲、加工等來說,我國蛋雞場以一萬只至三萬只存欄規模最具競爭力。大場、超大場會出現,甚至百萬規模飼養場會有,但這只是前衛牽引型,不會形成壟斷。符合中國國情的是一至三萬只規模。

中國養雞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
散戶要被淘汰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利潤被瓜分,導致沒有利潤:小戶從進雞開始,經紀人每只要瓜分0.2元,整個飼養周期每只蛋雞使用濃縮料17.5千克左右,經銷商每噸利潤200元,被瓜分3.50元,整個周期每只蛋雞產蛋15千克計算,按每箱22.5千克差價1.50元,被經紀人瓜分1.00元,淘汰雞淘汰每只又被瓜分0.2元,獸藥每個周期按每只雞5元算,經銷商利潤30%,瓜分1.50元,疫苗每只雞0.5元,經銷商利潤30%,瓜分0.15元,合計每只雞收入相差6.55元;這只是說飼養水平一致的情況下。
1.2.1 2011年肉雞生產概況
世界雞肉產量達到8000萬噸。中國肉雞產量保持穩定增長,約100億只,產量是1320萬噸,占總肉類的比重約17%,人均年消費大約10千克。河北省存欄3.6億只。
1.2.2 面臨的形勢
從有利的條件來看,中國的肉雞生產仍有較大的空間。據美國FAPRI公司預測,到2018年,全球肉雞產量將接近8000萬噸,今后每年的增長速度仍然是2%,中國可能會比全球更高一些,達到2.5%。
第一,動物疫病威脅依然存在。
第二,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產品價格波動頻繁,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領跑生產成本價格上漲,從全球養殖成本來看,我國養殖成本僅次于歐洲,位居世界第二,高出阿根廷85%,高出美國20%。
第三,藥殘超標現象嚴重,產品質量安全堪憂,對肉雞業也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第四,養殖污染治理不到位,環境壓力越來越大。
第五,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仍然較低,美國最大肉雞生產企業年屠宰雞超過20億只,而我國最大的大概只有1億只,美國前10位肉雞生產企業生產了全國72.3%的肉雞,而我國前10位生產12%左右,差距非常明顯。
1.2.3 對策
1.2.3.1 建立標準化、健康養殖新模式。現在處于“低成本擴張—雞舍條件差—雞容易得病生產性能低—產量不夠—再低成本擴張”的惡性循環狀態。
要在場址布局、雞舍建設、飼養設施配備、良種選擇、生物安全體系、糞污處理等方面實行標準化生產。
1.2.3.2 加快肉雞業生產集約化、自動化程度,提高生產效率。美國最大肉雞生產企業年屠宰雞超過20億只,而我國最大的企業大概生產1億只,美國前10位肉雞生產企業生產了全國72.3%的肉雞,而我國前10位企業生產差不多12%,差距非常明顯。實行公司+農戶、公司一體化經營。
1.2.3.3 重視商品肉雞生產,提高肉雞生產性能。在規模上或勞動效率上,我國人均飼養商品肉雞很難超過11000只,而國外每人每天可飼養肉雞12萬只。
我國肉雞性能無論增重速度、成活率,還是飼料轉化效率與美國有較大的差距。如果能達到歐、美國家的生產水平,在現有的規模上,我國產肉量將至少增加15%,飼料消耗減少10%以上。
1.2.3.4 走深度加工和品牌經營之路,肉雞深加工每進一步,產品價值就增加約20%~40%。
品牌經營是我國肉雞行業要取得突破的必經之路。在食品安全質量凸現的今天,品牌戰略昭示了生產企業技術水平和素質水平的提升,也是企業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結合的體現,好的品牌不僅在規范市場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應,而且會大力拉動產品消費。
消費市場呈現追求品質的多元化趨勢,從求量到求質的轉變(蛋殼、蛋白、蛋黃;口味安全、功能);小蛋、草雞蛋、無藥殘綠色蛋、特殊營養的功能蛋成為趨勢。高品質雞蛋形成各自市場份額,擠占普通蛋的市場份額。蛋品加工比例逐漸提高。
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環境控制自動化,機械化、生態化。把自己融入先進公司的大艦隊去分享勝利。
產蛋率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只雞每個周期多產蛋3個,多收入1元。死淘率減少一個百分點,折合到每只雞上又是1元。每天每只雞耗料減少3克,每年節約1千克,又是2.6元。
從場址選擇到養殖設備無不體現出高效率和高生物安全。自動加料系統能減少手工加料時抖動的浪費,估計每只雞要超過2千克;自動清糞裝置減輕了勞動強度,每人管理的雞數從5千增加到1萬,減少了人工成本;雞舍環控設施保障了空氣新鮮和溫度的保持,使雞的性能充分發揮。
尊重科學、加強管理、差異化經營就能在困境中走出自己的金光大道。
2.5.1 正確的觀念
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決策,而后就有什么樣的行動。往往導致雞場老板決策失誤的原因,是由于一些養殖觀念上存在誤區。
誤區1沒有經營觀念,盲目跟風、投機
對行業現狀和發展不了解;對未來市場不分析、不預測;對自己優勢不利用;對自己劣勢不規避;缺乏小規模大經營的時代發展意識,人云亦云,跟風使舵。走不出現今周而復始的市場泥潭。
誤區2沒有品牌觀念,沒考慮品牌戰略
小農意識不能擺脫;沒有把自己的養殖納入企業化經營理念;沒有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意識;對自己所做的養殖只當做事(活),沒當做事業去做。難免效益上不去,被大浪淘沙。
誤區3缺乏系統科學觀念
對于生產無計劃、對于養什么品種、所養品種的營養需要特點、管理特點,環境控制計劃、生物安全防疫計劃、疾病防控與保健計劃等沒有系統研究。盲目引進、盲目選料、習慣管理,導致利潤喪失,發展艱難。
誤區4不明確養雞賺錢之道
蛋雞收益預算:投入期(培育期):0~165日齡:蛋雞從雛雞養到產蛋率65%以上(這時產蛋的收入與飼料支出基本持平)約需要165天,累計消耗飼料約9.5~10千克,成本約22元/羽,雞苗+疫苗+藥品約6元/羽,其他支出約1元/羽,成本合計28元/羽;產蛋約0.4千克/羽,計2.8元,淘汰雞收入14.2元(2.2千克×7元/千克×92%-產蛋期成活率),合計收入17元/羽;兩者相抵,培育期凈支出12元/羽。
成本回收期:166~293日齡:這一階段料蛋比平均按2.1︰1計算,其他支出按每天0.02元/羽計算,產蛋率94%以上,蛋重58.5克/枚,日平均產蛋量55克/羽以上,日贏利0.1109元/羽(0.055×7-0.1155×2.2-0.02),回收12元成本需要126天;成本回收期約為293日齡。
贏利期:293日齡以后:一般蛋雞在293日齡以后,產蛋高峰已過,產蛋率一般為88%~90%,蛋重約63~64克,平均日產蛋量約56.7克/羽,料蛋比平均按2.2︰1計算,日贏利0.1026元/羽(0.0567×7-0.1247×2.2-0.02),平均每月贏利3.08元。
由此可見,蛋雞贏利是在產蛋高峰以后,如果日產蛋量55克/羽以上維持時間越長,贏利就越多。 整體效益才是真正的效益。
飼料代謝能水平是決定料蛋比的主要因素(前提是營養平衡),也是影響飼料單價的主要因素。不同代謝能水平的飼料的料蛋比差異比較大,比較理想的可控制在2.05︰1以內,高的則為2.5~2.6︰1,相差0.4︰1以上,根據測算,料蛋比相差0.2︰1的不同飼料的單價相差約0.1元/千克,按年產蛋量20千克計算,高能量水平的飼料可節省飼料成本支出約4.2元/羽。
產蛋率:由于飼料、管理等其他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年平均產蛋率差異一般不會超過5%。按年產蛋20千克計算,產蛋率提高5%相當于多產蛋1千克/羽,同時,也多耗飼料2.2千克/羽,凈收入增加2.16元/羽(1×7-2.2×2.2)。
蛋重:蛋重相差一般為2%~3%,同樣,蛋重增加,同時耗料量也相應增加,所以,由于蛋重增加所增加的凈收入為0.86~1.3元/羽。
死淘率:排除疫病感染,產蛋期年死淘率一般可控制在5%~10%,按淘汰雞16元/羽計算,降低5%的死淘率可增加收入0.8元/羽。
賺錢之道:提高蛋雞養殖效益的最有效途徑是延長日產蛋量55克/羽以上的天數;設計合理的日糧代謝能水平,控制飼料單價和降低料蛋比,也是提高蛋雞養殖效益的重要措施。
然而,實際情形是,很多蛋雞在不到400日齡時就不得不淘汰,日產蛋量和料蛋比與上面所述的比較理想的指標相去甚遠。這樣的蛋雞養殖,只不過是白費力氣而已!
所以那些只看苗雞價格不看質量;只看飼料價格不看料蛋比;只為省錢偷懶不注重生產環境;只相信經驗不學習新技術;只看重單只利潤不注重規模效益;只知道有病著急不注重平時管理所導致的蛋雞生產性能低、料蛋比高、死淘率高的雞場遲早會雞飛蛋打。
2.5.2 足夠的資金
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如果資金周轉不靈,則企業就會進入惡性循環。有足夠的流資,才能夠有條件進好的雞苗,才能供給滿足雞所需的標準的營養條件和標準的環境條件,才能按工廠化,標準化操作取得好的經濟效益。才會擯棄那些惡意賒欠、漫天砍價、將就湊合、占小便宜的行業陋習,才能使自己真正聰明起來。做到真正有錢可賺。
2.5.3 跟上時代的科學養殖技術
誤區1只重視品種的選擇而忽視了品種的特點和要求
從總的趨勢來看,蛋雞品種向體重小、耗料少、產蛋多、經濟高效型方向發展。不同的蛋雞品種有著不同的營養需要。需要有針對性的營養供應方案。
誤區2育雛期只注重成活率而忽視脛長要求
育雛料的營養水平不能滿足雛雞發育的需要。育雛期成活率高98%~99%,但均勻度差(密度大)。不進行脛長檢測,按經驗更換育成料,而不是根據脛長發育狀況科學確定換育成料的時間。
誤區3忽視育成期的飼養
育雛期要“活命”,產蛋期要“銀鈔”,育成期要“花錢”,不死不病要吃喝,沒有指標瞎養活。(更有甚者還在延續過往教科書上的限食),因管理、營養水平跟不上,加上季節因素影響,育成雞普遍達不到品種的推薦體重和均勻度。導致開產遲,產蛋上升慢,產蛋高峰維持期短,死淘率高。育雛期的體重決定產蛋期的死淘率,青年期的體重決定產蛋期的產蛋量,體重是高產、穩產的關鍵,體重決定蛋重。性成熟時體重不足,產蛋后無法補償,骨骼發育與蛋重、蛋殼強度正相關,雞群整齊度決定產蛋率。
誤區4 產蛋前期只注重追求蛋重和峰值高產,營養水平考慮不夠,導致早衰
36周齡前,是體增重、產蛋營養雙重需要高峰階段。蛋重指標主要來源于開產體重和脛長,而不是后期飼料選擇。開產時體重多50克,一生蛋重多0.45克/枚。
產蛋高峰與高峰持續時間來源于此階段營養供應的恰當和環境疫病控制程度。此時,認便宜會吃大虧。產蛋率的高低和料蛋比、日糧能量指標密切相關。
誤區5 產蛋后期不調整日糧供應,一種料喂到底
40周齡后達到體成熟,此時,體重增加意味肥胖度在增加;體重降低意味產蛋要開始下降。
誤區6在蛋價不好的情況下,選擇便宜飼料,降低成本
養殖戶降低的是飼料單位成本,飼養成本沒有降低。低質、低價飼料往往營養水平低,采食量高,利用率低,飼料效率差,影響產蛋性能。低質飼料不能滿足蛋雞產蛋的營養需要,雞體需要動用機體庫存,產蛋高峰維持期會降低,死淘率增加。
2.5.4 中國養殖戶的變化趨勢
養殖主體變化:正由一代客戶向二代客戶轉移。
養殖密度變化:以前部分地區密集型飼養正在悄然的向養殖合理布局轉化。
養殖規模變化:正在由以前的個體戶養殖為主向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轉移。
從業人員變化:由以前非專業人員飼養向有知識,有技術、能管理的專業人員轉化。
設施設備變化:由以前簡陋的雞舍建筑、簡單的設施設備向飼養管理的機械化轉移。
養殖觀念變化:正在由以前陳舊的養殖理念向健康養殖轉移。
雞蛋銷售變化:正在由以前北養南運的長距離運輸向養殖產品本土化消費轉移。
2.5.5 發展方向。
布局小區化、品種優良化、設施標準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產品品牌化。
依托大企業大集團,推進產銷一體化經營和產業體系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