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妍 陳碩
2012年10月9日,蘭州市口腔醫院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國內知名口腔正畸專家徐寶華教授。他將在這里進行為期一周的志愿服務工作,舉行專題講座并參加臨床會診,將正畸學科的新技術、新業務傳授給當地的口腔醫學界同行。
組織志愿者專家隊伍到基層醫院開展臨床醫療工作,是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健康促進與口腔醫學發展西部行”(以下簡稱“西部行”)公益活動的項目內容之一。此外還有開設醫生培訓班、口腔健康教育課,提供免費進修機會等。
據活動發起人和組織者、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王興教授介紹,西部行活動始于2007年9月,旨在通過宣傳教育提升西部地區人群口腔健康意識,并為西部地區培養一批口腔醫療骨干,進一步解決西部地區看牙難問題,進而推動當地口腔醫學發展,提高群眾口腔健康水平。
5年間,西部行活動已走過內蒙、廣西、陜西、寧夏、云南、青海、貴州等省、自治區,甘肅省是2012年9月底啟動的第八個省份,也是西部行活動接下來一個年度的重點服務地區。
5年間,他們不斷匯聚全國口腔醫學界的優勢資源和力量,將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源源不斷地輸向西部;他們腳踏實地,不斷摸索著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西部口腔健康促進與發展之路;他們用實實在在的效果證明,這條21世紀的口腔健康“新長征”之路值得奉獻與堅守。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但凡得過牙病的人,都會對這句俗語有深刻體會。這其中不僅蘊含了口腔疾病發病時難以忍受的痛楚和其由量到質逐漸演變的發病過程,也反映出我國民眾普遍存在的“不痛不看病”的心理。而王興教授更深刻地指出,這背后折射出了我國居民口腔健康觀念的嚴重落后。尤其改革開放之前,我們的落后不僅無法和發達國家相比,即使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
30年改革開放,從第一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到第三次,從全國約70%的人不刷牙,到70%的人刷牙,且其中的20%使用含氟牙膏,并形成正確的刷牙習慣;從全國上下只有幾家寒酸的口腔專科醫院,到如今東部發達地區幾乎所有地市縣都設立了口腔專科醫院,民營口腔醫療機構隨處可見;從5000多名口腔醫生配備到如今近20萬人的口腔醫師隊伍,我國居民的口腔健康觀念、口腔醫學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進步固然值得欣慰,但王興教授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依然嚴峻—全國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5歲兒童的乳牙患齲率為66%,12歲兒童的恒牙患齲率達到29%,在世界上處于較高水平;成人和老年人齲病患病率分別為88.1%和98.4%,而牙周健康率只有14.5%和14.1%,更有37%的成人和86.1%的老年人牙齒缺失,全口無牙的老人達到6.8%。
口腔疾病已經成為影響民眾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同時,由于人口基數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我國口腔醫生人均數量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且口腔醫學發展城鄉差距大、東西部差距大。
另外,王興教授指出,我國大部分民眾認為口腔疾病只影響進食、說話,正是這有所偏頗的觀念,造成了人們對口腔健康的輕視。他強調,口腔的營養條件、溫度、濕度都非常適合細菌的大量滋生,如果不能保持一個健康的口腔衛生環境,很容易“病從口入”。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疾病并非只是局部疾病,它還關系著全身健康,有可能誘發或加重許多全身性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如老年癡呆等,甚至會對孕產婦及胎兒產生影響,導致早產或低體重兒。

衛生部陳嘯宏副部長在“西部行”北京啟動儀式上致辭
以上種種,都在證明一個問題:轉變傳統觀念迫在眉睫,逐步提升廣大民眾的口腔健康意識至關重要。而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之高、波及范圍之廣,決定了這一工作需要全國口腔醫學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有數據統計:我國齲病人群就診率僅為10%,也就是說有90%的人得了牙病而沒有來看醫生。可就是這10%的病人,就讓各個專科醫院、口腔門診,甚至私人診所都忙得一塌糊涂。”王興教授指出,這與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適應,因此他認為,我國口腔醫學界目前最緊迫的難題就是盡快培養高素質的口腔醫學人才,建立起高水平的口腔醫學隊伍,滿足人們逐步增長的健康需求,滿足整個口腔行業的迅速發展,更滿足整個社會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發展。
作為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中華口腔醫學會一直是發展我國口腔醫學科學的重要社會力量。自1996年成立起,學會一直積極利用自身的平臺開展活動,通過大量的宣傳、培訓、普及活動,進行大眾的口腔健康教育,并打造形成了“全國愛牙日”“微笑中國”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公益活動。
目前學會主要肩負兩大重要任務,都與人才培養有一定的關聯。一是促進口腔醫學領域學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組織各種高水平、多層次的國內外學術會議,加強國際間、國內不同地區、同一地區不同醫院等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醫生自身臨床技術和整個口腔學科水平的提高。二是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可能、各種資源開展繼續教育,推廣新技術、新的診療手段、新的設備等,提高現有口腔醫學隊伍的素質和能力。
2006年,王興教授開始擔任學會會長。之前他就職于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擁有豐富的臨床、科研、管理工作經驗,對于口腔醫學人才的培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我國應該盡快建立起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而這個人才,“不只是進行口腔疾病治療的專家,更應該是能夠為老百姓做口腔健康教育的專家。這個專家不再高高在上、滿嘴健康術語,而是就在老百姓身邊,真正懂得如何把口腔醫學專業知識變成老百姓能聽得懂、記得住,且能夠真正轉化成生活習慣的常識。”只治不防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這種專家,能讓每個人都懂得如何預防口腔疾病,保持口腔健康。王興教授說,此次西部行活動開展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在西部地區培養出一批這樣的專家,打造出符合當地需求、更能推動西部口腔醫學發展進步的人才隊伍。
2007年9月20日,在衛生部醫政司、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支持下,西部行活動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啟動儀式。5天后,西部行第一站內蒙站活動正式開啟。
在這之前,學會并沒有類似活動經驗,經濟能力也非常有限。為了能夠使活動更加貼近實際,學會組織了5批專家深入到西部地區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調研工作,目的就是要摸清西部地區口腔醫學發展狀況、了解當地人民群眾對口腔保健的需求。學會領導親自帶隊,采取與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領導和口腔醫務人員座談、深入社區醫院與群眾交流、考察醫院設備及開展醫療工作能力等方法,摸清了當地口腔醫療保健工作的現狀和需求,并形成調研報告通報全國,以爭得全國口腔醫療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參與。

2012年“西部行”甘肅站啟動

向西部地區捐贈口腔醫療設備
“作為行業內最高學術團體,我們有責任讓全國口腔醫學界的同行認識到一個現實:西部地區太落后了,受實地條件制約,他們很難同東部地區同步進步。我們應該關注他們、幫助他們,盡綿薄之力支持他們。”
正是本著這樣的目標和信念,王興教授帶領學會的同仁們開始了這場口腔健康“新長征”。
2007年自內蒙開始,2008年在廣西、陜西,2009年在寧夏、云南,2011年在青海、貴州,2012年在甘肅,祖國的西部大地上留下了王興教授和伙伴們忙碌的身影。這不僅是口腔健康知識和技術的西部行,也是活動工作人員的西部行,是全國大專院校、專科醫院、民營口腔醫療機構等所有參與活動的口腔醫務工作者的西部行,更是廣大支持活動的商家企業的西部行。正是所有參與者的甘愿付出,才使西部口腔醫院和醫療工作人員、使廣大的人民群眾受惠頗豐。
為了切實促進當地的口腔健康教育,將口腔健康教育知識、先進的口腔健康技術帶到民眾身邊,學會除了組織口腔醫學專家舉辦現場咨詢和義診活動、免費發放口腔保健用品外,還特別開展了“學校口腔健康教育項目”,目前已在5個城市舉辦了5期中小學校保健教師培訓班,有1257名保健教師參加了培訓,更有250多萬中小學生接受了口腔健康教育課,還在3個城市舉辦了社區群眾口腔健康大巡講;針對適齡兒童開展了免費窩溝封閉治療,至今“免費窩溝封閉項目”已惠及5000名學生;同時,還開展了“口福行動項目”,計劃在每個省份為100名貧困無牙頜老人免費鑲復全口義齒,至今已超額完成1200余名。2012年該項目被民政部立項為“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并獲得資金支持。
在推動西部地區口腔醫學發展方面,西部行重點開展了五方面的工作:
近6年來,西部行活動分別在內蒙、陜西、廣西、寧夏、云南、貴州等地舉辦了牙周基礎培訓班、口腔修復技術培訓班、種植牙技術培訓班、口腔正畸技術培訓班、口腔預防適宜技術培訓班、根管治療技術培訓班等多種類型的臨床技術培訓班共35期,有4000多名基層口腔醫生參加了培訓。為了保證培訓質量,學會專門成立了西部行活動講師團,邀請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的主要專家參加培訓工作。接受培訓的醫生普遍反映學習班質量高,老師講課水平高,講課認真,實用性強。所以幾乎每次西部行辦班都是爆滿,受到基層醫生的熱烈歡迎。
自開展西部行活動以來,已經免費安排西部行活動目標地區醫院的口腔醫生共31人到全國各口腔醫學院校進修學習。這些進修人員回到原單位后都能積極運用新技術,醫療技術水平明顯提高。
為幫助基層醫院醫生提高臨床操作水平,引進口腔臨床新技術、新方法,幫助基層解決口腔疑難病例的處理,學會充分利用全國各地開展的醫生晉升職稱需要到基層鍛煉的有關規定,積極動員組織全國各口腔專科醫院的醫生參加西部行活動,成立了西部行活動志愿者醫生團隊。自團隊開始組建以來,已經有72名醫生到基層40余家醫院開展1~3個月的臨床實踐活動。他們克服了條件艱苦、水土不服等困難,堅持在基層開展醫療教學傳、幫、帶,解決了基層醫院口腔醫療方面的問題,受到各合作醫院的歡迎。許多志愿者醫生還為自己所在醫院和參加活動的醫院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把這一項目延續下去。
為改善西部口腔醫療條件,學會動員全國口腔醫療機構、相關設備器械企業參與西部行活動,向目標地區捐獻了大批口腔醫療設備和器材,極大改善了目標地區的醫療環境和設備,為提高西部地區口腔醫療服務能力做出了積極貢獻。從2007年8月25日起,已經陸續向各目標地區醫院捐贈汽車、設備等物資763臺件,已經足夠裝備6個專科醫院。
為全面提升西部地區口腔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防病治病的水平,2012年,學會決定每年出資50萬元設立“中華口腔醫學會西部行口腔醫學臨床科研基金”,專項支持西部地區口腔醫學臨床科學研究。
在全國口腔醫學界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西部行活動得到目標地區政府、口腔醫學界同仁和人們群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揚。
2009年的階段總結會概括了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工作經驗。衛生部、各西部省份、學會等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使活動各項內容得到了盡快落實,這是活動成功的前提;全國各醫學院校、專科醫院、口腔醫務工作者、民營口腔醫療機構和廣大企業的積極參與,使活動踏踏實實落到了實處,這是活動成功的關鍵;而各項豐富務實又極具針對性的活動內容,切實符合當地所需,能夠解決當務之急,因此才受到當地口腔醫學界的認可和歡迎,這是活動成功的核心。
回想過去幾年,王興教授頗多感慨。每年不同省份西部行的啟動,他們都會舉辦隆重的啟動儀式,而他也表示,今后也會繼續堅持,還會做更多、更廣泛的宣傳,這是因為他一直將西部行定位于“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活動”。
之所以這樣定位,是因為從項目啟動,他就清醒地認識到,僅靠一個活動的開展,并不能徹底改變落后地區的面貌,僅靠對幾個局部的改進,解決不了整個系統發展的問題,他是想“通過這個活動展示中國口腔醫學界愿意為提高西部口腔醫療服務能力、提高全民族口腔健康水平作出貢獻的決心;也讓當地領導、各級專科醫院都意識到,他們有責任更有義務發展當地的口腔醫學,由‘被動輸血’變成‘主動造血’;更要倡導一種公益精神,倡導人們在潛心發展自己的同時,將視野放在全國,力所能及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地區和人民”。
很顯然,他們做到了。西部行的“象征意義”、旗幟作用越來越凸顯,影響力越來越大,而他們的隊伍也逐步壯大,更多的專家志愿者和醫院加入進來。王興教授也說,即使他不再做會長,也希望這個項目能夠一直堅持下去,一輪一輪做好、做精。
如今,這股從東部各個城市噴薄而出、不斷匯聚的強大力量,正有序地涌向廣袤的西部大地。這股力量北上南下,所到之處暖意濃濃,烘熱了農牧民的胸膛,更滋潤了高原上的格桑花。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它將浸潤整個西部大地。
王興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70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88年獲得北京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頜外科中心主任、口腔種植中心主任、口腔醫院醫療副院長。
多年致力于牙頜面畸形矯治及口腔種植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2001)等多項獎勵;1992年被國務院學位辦、國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6年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在國內外醫學雜志發表論文218篇,主編專著5部,參編1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