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生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認識分數。(課本第36頁的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學習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真正理解單位“1”的概念,明白分數的意義即先“分”后“數”,正確認識分數單位。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起步,是學生對數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分數的意義比較重要,又比較抽象。明確“分數是由分數單位組成的,不同的分母有著不同的分數單位”,將會對以后學習真分數、假分數等概念以及學習分數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數學思維方式的轉變具有催化作用。
教學目標:
1.課前讓學生通過查閱有關資料,初步了解分數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產生的
2.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位“1”,感受什么是分數,歸納出分數的意義,經歷分數意義的概括過程,進一步理解單位“1”表示許多物體時分數的含義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
3.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單位“1”的含義及單位“1”表示許多物體時分數的含義。
教學難點:
突破單位“1”就是一個物體的誤區。
教學準備:
課件。
學具準備:
每人一個學具袋。(里面裝有12根粉筆、6本練習本、少許黃豆;學生四人一組,每小組準備材料:一張圓形紙片、一張正方形紙、一分米長的紙條、10根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以舊引新
1.介紹分數的產生
師:課前,老師讓大家回去查閱資料,誰能結合你的資料說說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2.情境演繹
①指定兩名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學生觀察,得不到整數的結果。
②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蘋果的個數也不能用整數來表示。
小結: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人們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就要用分數來表示。
【學生課前饒有興趣地查資料,初步了解分數產生的條件、背景,拓寬數學學習的渠道;積極主動地用米尺度量黑板和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4個朋友,親身體驗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
的,推進著認識分數的數學活動。】
3.板書
提問:(1)你們認識它嗎?(齊讀)
(2)關于它,你們了解哪些知識?
(3)舉例說明■的含義。
你們對分數知道的真不少,以前我們曾經兩次認識分數。今天我們繼續進一步認識分數。(板書課題)
【關于■,學生已經會讀會寫,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理解了幾分之一的含義。溫故引新,鼓勵學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自學課本
師:同學們,請你們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本36頁的內容。看一看,你能獲得哪些知識?(學生輕聲閱讀)課件出示例1組圖。
■
提問:你能用分數表示各圖中的涂色部分嗎?
①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②抽生匯報填寫的分數。
追問:說說每個分數各表示什么?
【讓學生自己去自學課本,留給學生獨立看書和思考的機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小組討論:圍繞以下三點交流
①平均分的是什么?②一共平均分成了幾份?每一份是幾個?③分數表示的是其中的幾份?
(1)提問:第四幅圖與其他三幅圖有什么不同?
總結: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
強調:這里單位“1”表示的整體:種類豐富形狀各異,數量不同可多可少。
(2)以第四幅圖為例,你能試著說說什么是分數嗎?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點撥。(■表示把6個圓形看作一個整體,兩個兩個地數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是分數單位;換個角度理解:■對應著“2個圓形”。)
歸納: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追問:單位“1”表示許多物體時怎么“畫圖”來表示呢?用一個■把這些物體框住表示整體。
(3)提問:如何表示“其中一些物體”時,需要注意什么問題?怎樣把許多物體平均分呢?(強調:先在橢圓內用虛線表示平均
分,明確一份有幾個物體;然后數一數:一共有幾份)。
明確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一個分數平均分成的總份數作分母,分母是幾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分數單位表示物體的個數隨著平均分成的總份數變化而變化是個“變量”:因為有時一個一個地數著平均分,有時幾個幾個地數著平均分……)
(4)單位“1”表示整體,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總份數,分數的分子表示涂色的份數,涂色的部分表示分數。
【引導學生結合書本的插圖說明分數的含義,看見一個分數首先搞清楚它背后的整體是什么?分數就是“先分后數”:平均分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合適的分數單位,數的目的是明白分數是由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組成的。為學生創造分數搭建一個動手操作的平臺。】
3.動手操作,創造若干個分數
(1)學生取出課前準備的學具,動手操作,創造分數。
(教師參與活動,與學生共同創造分數,同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老師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放下端起的架子,走下講臺,成為課堂的一員,成為學生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師生關系,洋溢著和諧的課堂氣氛!】
活動要求:
①分一分——選擇材料創造分數;
②畫一畫——涂上陰影創造分數;
③說一說——組內互相說說你創造的分數。
你所創造的分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新知的重要方式。一張圓形紙片,一張正方形紙,一分米長的紙條,10根小棒、12根粉筆、6本練習本……這些容易操作的學習材料,學生通過手腦并用創造分數,并在小組里交流,提高了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到了探究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才會產生課堂教學的高效。】
(2)交流所創造的分數。(具體說說把什么平均分)
4.根據平均分的對象不同,引導理解單位“1”、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單位
(1)我們創造的分數,所分的對象不同,有的分圖形、有的分繩子、有的分一把黃豆等,你們創造的分數是把什么看作整體的?
(2)創造的分數分數單位是幾分之一,它含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由于學生已經理解了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根據材料自主地創造一個分數,直觀感知分數的含義。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設計:讓課堂充滿生機,學生由于所分的對象不同,有的分圖形、有的分繩子、有的分一把黃豆等,直觀形象地感知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對單位“1”豐富的內涵深化了理解,慢慢適應了分數單位隨著單位“1”被等分的份數的變化而變化……在創造分數的過程中,具體思維迅速提升到抽象思維,思維方式悄然發生著改變。】
(3)完成第36頁練一練和課本第37頁第1、2、5題:
■
三、鞏固練習
1.用分數表示下列陰影部分。
■
2.下面的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對嗎?為什么?
■
3.讓同學說說在生活中見過的分數。
■
【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加深對分數含義的理解。我設計了兩道基本練習題: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2.用下面的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對嗎?為什么?這樣的題比較簡單,可以面向全體,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第3題是和同學說說在生活中見過的分數。這樣凸顯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
四、拓展創新:課件動畫演示,邊播邊提問
一棵蘋果樹采摘其中的3個蘋果,占總數的■;又采摘3個蘋果是剩下的■;接著采摘樹上蘋果的■,樹上還掛有多少個
蘋果?
【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既加深了對單位“1”的理解,又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極大地訓練了學生敏捷的思維。讓學生在“同樣一份3個,為什么它們對應的分數單位不同”中體會單位“1”的數量多少和平均分成的總份數影響著分數單位的大小。挑戰解決這樣的問題,為學生深入理解分數含義打開了一扇智慧之門,認識分數發生了質的改變。】
五、小結全課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大家有什么收獲?
什么是分數?先分后數,先平均分尋找合適的分數單位,然后數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最后,老師把我國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數起源于數,量起源于量”送給大家。
六、附板書設計
■
(作者單位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劉村聯校泊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