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英
一、案例展示
有一次上課,我給同學們講開關機的操作,當我講完關機的操作后,有一個男同學突然問:“老師,顯示器不用關吧。”我反問說:“不用關嗎?如果大家用完電腦后都不去關顯示器,那全國的顯示器指示燈要耗費多少度電呢?大家課后可以去查一查這方面的資料。”腦中忽然想起電視上宣傳的一個主題:建設節約型社會,從點滴開始。我想這不就是進行節約用電教育最好的一個切入點嗎?于是,我對大家說:“在日常生活中多數人都習慣于關電腦而不關顯示器,其實這是一種浪費的表現。雖然一臺顯示器、打印機、電視機的指示燈耗費不了多少電,但是,全國的算起來可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所以,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一粒糧食……讓節約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讓節約成為一種風氣、一種時尚。總之,‘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同學們熱烈地鼓掌。后來,那個提問題的男同學還真就這個問題上網查出來一些資料,說專家做了一個預算:一個人下班后如果不關閉顯示器的電源開關,一晚上將至少待機10個小時,一年下來每臺電腦要耗電30多度,同時,關機之后,最好將插頭拔出,否則,電腦會有約5瓦左右的能耗。后來,我在其他班上大力表揚了這位同學,表揚他是一個“愛思考,愛提問”的學生,大家都應向這位同學學習。
二、案例分析
在這節課上,我要感謝這位同學,因為他的思考和問題,我的課堂變得更加精彩了,同學們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節約用電教育。如果我對這位同學的問題不予理睬,不加以引導,我想是不會有那樣的課堂生成和延伸的。因此,從這個教學事件中,我覺得老師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關注課堂生成,因勢利導
課堂教學其實就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師的設計去進行,往往有一些老師無法預料的事件發生,比如:學生提問題,老師是無法知道學生提什么問題的,但是,老師也不能害怕學生提問題,老師能解決學生的問題更好,不能解決的話就一起去研究,“教學相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著名的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讓人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因此,教師要關注課堂上的“問題生成”資源,如:課堂上哪些學生提出了問題?提出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怎樣解決的?等等,這些不僅反映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更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抓住教育機會,精心育人
教育是無時無刻不在的,課堂上教師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去
教育感化學生。就像在這節課上,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回答一下學生,那么,就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對學生進行節約教育的機會。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這樣的隨機教育,如:有的學生喜歡在上機的時候吃零食,輸入一些不文明的語言,刪除他人文件等,別人回答問題的時候不認真聽講,每當這時,我就會指出他們的不良行為,及時對他們進行教育,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因此,我覺得不失時機地捕捉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現進行隨機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
(作者單位 山西鄉寧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