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英 胡雪梅 雷紅梅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證(AIDS)的病原體,是帶有包膜的RNA逆轉錄病毒,在分類上屬于逆轉錄病毒科慢性病毒[1]。德宏州位于祖國西南邊陲,與緬甸接壤,2004年初國家確定為全國艾滋病防治重點地區。云南省德宏州中醫院肛腸科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肛周膿腫合并HIV感染患者29例,對患者住院期間的心理護理進行探討,總結如下。
同期本科收治肛周膿腫合并HIV感染患者29例。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齡18歲~65歲,平均年齡37.5歲,其中有4例是緬甸國籍,25例是中國國籍。
患者的心理活動特點主要表現為:焦慮、恐懼、自卑、抑郁、敏感多疑、憤怒、絕望、擔心醫師拒絕治療等,個別患者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特別是首次確認攜帶HIV病毒的患者表現尤為突出。
2.1 焦慮、恐懼、自卑 患者對所患疾病知識了解不全面,認為一旦感染HIV,無法治療,擔心很快就會死去。擔心自己會傳染家人,怕被別人歧視,出院后無法面對以前的朋友等。常常悲觀失望、抑郁寡歡。
2.2 敏感多疑、絕望 患者懷疑診斷的準確性,確診后異常敏感。對社會和疾病的不滿、家庭關系障礙。
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不歧視患者,護士熱情親切的與患者交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通過恰當的目光接觸,溫柔的話語,細心的肢體動作,真誠的態度,給予勸導和安慰,使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3.2 提高認知水平,增強適應能力 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共同找出適應不良的認知及有損心身健康的不良行為和負性情緒,從而安撫和鼓勵患者,使患者情緒變得安定、自信,心理控制由盲目變得理性,治療狀態由消極變得積極,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提高適應能力。
3.3 個性化護理 醫務人員應該對他們予以充分的理解和關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 個性化的心理支持,護士在與患者的交流中,要仔細觀察、鼓勵患者自述,以便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針對不同的心理特點,找出引起他們負性心理的相關因素并采取相應心理支持,最終達到心理護理個性化。
3.4 重視社會支持和知識宣傳 采取各種方法緩解其心理沖突,爭取社會、家庭的支持、安撫,使其感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溫暖。告知患者享有的基本權利:醫療權、知情權、決定權、隱私權、申訴權。國家對艾滋病的“四免一關懷”政策。宣傳艾滋病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藥物等治療措施而得到控制,能夠長期存活,良好的心態有利疾病的治療與恢復[2]。
干預前后患者負性心理比較分析,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負性心理比較分析[n(%)]
結果顯示,經過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患者的焦慮、恐懼、自卑等負性心理發生率明顯降低,提示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患者負性心理的緩解有明顯作用。
患者一旦確診感染HIV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抑郁及憤怒等心理。隨著HIV感染患者的不斷增加,作為臨床一線的護士更能直接感受到HIV感染患者的負性心理、現狀和對社會的影響[3]。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緩解了患者負性心理,有效減輕了病者的病痛,提高了生活質量[4]。29例患者均積極配合手術及治療,18例患者肛周膿腫痊愈出院,11例肛周膿腫好轉出院。
[1]儲愛琴.艾滋病病毒醫源性傳播現狀及防護.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2):1084-1086.
[2]馬賽賽.心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探討.中國醫療前沿,2010,5(18):86.
[3]陳梅花,譚玉桂,陳兆雯,等.心理干預對艾滋病病人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全科護理,2012,10(11):2969.
[4]李映蘭.護理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