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睿
【摘 要】高校思政課實際上由兩個課堂構成,一是進行理論教學的教師現(xiàn)場講授,二是進行實踐教學的更為廣闊的“教室”——社會這個大舞臺。單純進行理論說教早已很難引起學生對思政課的共鳴,因此,高校和思政課教師應高度重視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培養(yǎng)關心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最終保證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159-02
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四門主干課程在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本專科學生進入高校后學習的公共必修課,是為專業(yè)課學習打好立德樹人基礎的先修課程,也是觸及學生靈魂的骨干課程,對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
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社會實踐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深入領會,對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奉獻社會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站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優(yōu)秀接班人的高度來認識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解決好教學進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一整套對學生來說既喜聞樂見又學有所獲的教學模式,發(fā)揮實踐教學應有的建設性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思政課課堂理應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才能達到教學效果。但長期以來,思政課的理論教學相對較多,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普遍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當前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困難出發(fā),總結出以下幾點比較典型的問題:
(一)對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重視不夠,難以付諸實施
思政課教學的理論性很強,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怪圈,教師為了把理論講深講透,常常引經據(jù)典,就文字述說文字,學生對此顯得聽覺疲勞。當前正處于信息化爆炸的時代,社會瞬息萬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已經難以讓學生感受到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當前實際具體結合的深刻演進。因此,師生共同參與社會實踐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課堂教學補充,既能教學相長,又能在互動中體驗社會變遷。但是,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涉及到課時安排和經費撥付問題,一些高校常常為了省時省事,沒有給社會實踐教學應有的課時,也不愿在此問題上安排資金,導致教師想進行實踐卻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及時跟上課堂教學和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案缺失,實踐處于盲目狀態(tài)
社會實踐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模式,不僅對地點選擇的要求較高,還涉及人員安排、心得分享、實踐報告填寫等各種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必須事先做好預案,將實踐路線、方式、效果預期、突發(fā)事件應急等方案進行預備。但當前限于教師人手不夠、經驗缺乏等因素,實踐教學仍處于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或比較隨意的狀態(tài),影響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興趣。
(三)安全問題制約實踐教學的實施
社會實踐對學生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大的,但是高校學生群體數(shù)量龐大,思政課又是面向全校開設的課堂,受眾面極大,實踐教學難度可想而知。思政課往往以百人左右的班級為單位實施教學,人員多,一旦將學生帶去校外實踐,安全問題難以保證。基于種種不確定不穩(wěn)定狀況和各類風險因素存在的可能性,高校也不愿意學生進行社會實踐,這一問題難以解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法及建議
基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具有以上幾點困難和問題,在此特提出一些適合高校思政課教學實際的關于社會實踐的建設性意見:
(一)高校要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予以高度重視
思政課在學生中常常不受重視,這同課程的理論性強和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有關,如果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就不能稱之為德才兼?zhèn)洹R虼耍咝1仨氈匾曀颊n的教學,不僅在課堂教學上給予足夠重視,也應該在各部門間進行協(xié)調,配合好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要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思政課的社會實踐一般會在校外的革命勝地、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社區(qū)等場所,在跟這些社會單位進行協(xié)調的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門票、路費、安保費用等經費,這是思政課老師無法承擔的,需要校方出面幫助。
其次,要培訓社會實踐組織者。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車輛配備、場地進出、學生安全保障等方面僅僅依靠任課教師是難以面面俱到的,校方應增派有組織經驗的輔導員前往協(xié)助,也可以對輔導員進行適當培訓,讓整個實踐活動有序進行,這對高校輔導員也是一項難得的鍛煉機會。
最后,要給予課時上的傾斜。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是有課時要求的,而校外社會實踐往往比課堂教學的難度更大,教師需要付出的精力更多。因此,學校對思政課教師的實踐教學應當給予相應的課時沖減或課時補助,這樣才能調動教師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二)教師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規(guī)劃和方案
社會實踐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方案及其策劃的規(guī)范和合理。可以說,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方案,是實踐教學有序進行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要對實踐場所進行合理選擇。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性質,實踐場所應同課程內容相協(xié)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體系構成,教師可以選擇自然科學博物館作為辯證唯物主義教學的實踐場所,還可以選擇一些歷史展覽館作為科學社會主義教學的實踐地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講授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的課程,教師可以選擇時代感較強的城市社區(qū)、農村實驗基地、城市主題展覽廳作為備選地點,幫助同學們結合現(xiàn)實了解身邊的社會變遷;《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歷史類思政課,史論結合的要求比較高,故教師可以選擇歷史博物館、歷史人物故居、革命勝地、烈士陵園等歷史感較強的地方作為學生的實踐基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同學生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結合很緊密,教師可以考慮帶領學生去敬老院、兒童福利院、居民小區(qū)等做公益活動,還可以聯(lián)系并前往法院庭審現(xiàn)場觀摩庭審程序,感受法律的莊嚴。
其次,要對時間進行合理安排。思政課的理論教學體系龐大,內容較多,課時安排往往比較緊湊,故需要對實踐教學的學時進行合理配給。一般來說,《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思政課中課時最多的課程,課時安排的回旋余地也相對較大,因此可以考慮帶領學生參與2-3次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的課時居中,故可以考慮帶領學生參與1-2次社會實踐;《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課時最少的課程,為了不擠占理論課時,建議只帶領學生進行1次社會實踐。此外,還可以在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組織實踐教學。
最后,要對實踐過程做好精心準備。為了達到實踐目的,教師需要事先做好精心安排,以保證實踐效果。在前往實踐場所之前,應給學生提出與課程和本次實踐相關的一些前沿問題,讓學生先行思考,并叮囑學生帶上筆記本和筆,有條件還可以帶上相機,這樣能在現(xiàn)場留下第一手資料;在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生結合所提問題,邊實踐邊思考,把所觀所想的要點記錄下來,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現(xiàn)場留影,以豐富論據(jù);實踐結束后,應及時制作實踐報告發(fā)放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準備好的各類現(xiàn)場資料,填寫對實踐過程的描述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避免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三)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在校外進行社會實踐,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風險的教學方式,加上公共課課堂的人數(shù)本來就較多,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社會實踐的安全性。因此,要事先做好突發(fā)事件應急方案,切實維護學生權益,保障實踐教學有序進行。
首先,要構建社會實踐的組織體系。由校方領導,教務處、保衛(wèi)處、教學單位等部門牽頭,教師、輔導員、班干部現(xiàn)場帶隊,以小班為單位,精細化分片管理,責任需落實到位。
其次,要允許使用學校資源。學校方面在校車接送、人員安排、場館聯(lián)系等方面應予以大力支持,保障師生實踐活動的順暢。
最后,要做好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一旦出現(xiàn)學生身體不適、班級間矛盾糾紛、天氣突變等突發(fā)狀況,要事先考慮周全,安排人員及時處理,確保實踐教學安全、有序、高效進行,做到萬無一失。
長期以來,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課程教學效果常大打折扣,這既有理論教學不夠深入的原因,也有理論教學同實踐教學相脫節(jié)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浪潮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學生思維日趨活躍,單純進行理論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要求,也難以真正達到高校思政課應有的課堂效果。只要通過高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構建起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社會實踐教學平臺,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把社會實踐落到實處,積極有效地把課堂從教室延伸到社會這個大舞臺,不斷拓寬學生視野,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就能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