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柯
作為底層教師,我說說自己感受到的中國教育的問題。
一、行政化過度帶來教育的不幸
教育應該由教育家來辦,要“去行政化”,這是我們多年的呼聲,行政應該為教育服務。但實際情況是,教育是行政的附庸,是行政的工具。基層學校的主要領導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開會和應酬,然后又不斷召集教師開會,傳達上級文件精神,或為迎接上級檢查忙于應付,教師的許多時間耗費在行政事務上。過去陜西在全省評“省級重點中學”,結果最后評出近100所,沒有了優勢;再改為評“標準化高中”,現在也越來越多;前兩年又改為“示范性高中”,而且每年要復查一回。每次檢查前全校都很緊張,供檢查用的那些形式主義的東西要求老師都湊齊,其實對教學一點用都沒有。學校要求老師穿統一服裝,學生也要統一穿上校服,派幾個漂亮女生到門口迎接,學校門口掛上條幅,上面大書“歡迎領導蒞臨指導”的字樣,而領導一走,工作又恢復原樣。甚至在某些學校,有兩套課表,給領導看的是一套,自己實際用的又是一套,這些都在對學生實際上進行負面教育。
教育的行政化導致教育工作似乎不是為了學生,而是為了上級。比如,經常在開學讓老師寫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平時要填寫成績登記、聽課記錄、備課記錄,還有教案檢查、作業檢查、讀書筆記檢查,等等。而且隨著行政化的加強,現在許多學校的領導越來越多,意味著管理教師的人越來越多,給教師安排工作的人越來越多,而中國的管理系統差是通病,所以部門的安排經常沖突,但老師是哪個領導都怠慢不起,所以底層教師還是很累。外縣有些學校的高三教師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雙休日只有半天休息時間。我們作為城市學校還算相對好一點,但在這20多年里,已經有4位中青年教師病故,最小的才25歲,還沒有成家。我的一位同學在另一所名校工作,40歲剛過,就累成腎病,導致雙目失明。還有一所重點學校的一位老師因為量化考評倒數第一,面臨解職危險,回家就自殺了。4月份,我們老家的一所學校,一位很受學生歡迎的老教師因為職稱未評上,一氣之下也跳樓自殺。
從去年開始,西安一些學校參觀了衡水中學后,又學習“衡水模式”。在畢業班的樓道和教室里張掛大幅紅色標語,搞得畢業班教室像戰場,用運動式的辦法搞學習,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文化大革命”。
還有就是每學期兩次的成績分析,把許多老師搞得灰頭土臉。他們認為 “考得好”就是“教得好”,用分數給老師定座次,導致老師們惡性競爭,都和學生搶時間,帶來學生的苦難。
行政化也讓教育不能自由進行。教師們都很累,我們每天上班要打4次卡,出門要有學校領導簽字的假條。我們學校已經打了13年卡,有點像教育集中營。許多年輕教師感嘆,有同事沒朋友,因為平時沒有交流時間,加上成績比拼,同課的老師們之間實際是競爭和防范大于合作與分享。應試教育讓教師少時間讀書,也不需要讀多少書,對學生也一樣,有時候讀書反而妨礙應試,雖然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很有幫助。
還有一點,行政化對教育資源的浪費非常嚴重。比如,年終突擊花錢,對財稅資源的浪費很嚴重。這一點,行政機關最清楚。
二、應試教育導致學生負擔沉重,身心受到嚴重摧殘
現在用拉桿書包的學生越來越多,戴眼鏡的學生越來越多。據一份調查,近視率小學28%,初中57%,重點中學達到80%以上。許多學生體質很差,許多學校對這一塊也不重視,就知道搞應試抓升學率。教育部這十幾年組織的幾次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體質體能連年下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0年調查中,近8成中小學生睡眠不足。10年間這一問題不但沒改善,還越來越嚴重。由于課業負擔重,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壓力越來越大,學生自殺事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低齡化。據一份調查顯示,中國每年0—14歲的兒童非正常死亡16萬人,傷殘達64萬。有些“非正常死亡”就是自殺,據官方統計,中小學生自殺全年達到2000多人,實際人數估計應該更多。大學生自殺的絕對人數可能是國家機密,因為不報道或報道很少。我們學校畢業的學生進入大學后自殺的,我知道的就有兩個,一個還是我同事的孩子。我這半年接觸到幾位已經畢業的博士生,有三位說曾經自殺過或有過自殺動機。
三、關于新課程
新課程搞了這么多年,你如果要問一些教師:新課程是什么?“新”在哪里?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因為新課程缺少清晰簡單的表述,更主要的是,新課程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并未觸及本質——就是教育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
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設計是不錯的,但它把可以量化的目標與不可量化的目標糾纏在一起,這就經常會帶來實施困境。而且,過程評價也只是徒增了教師的工作量,純粹形式主義,最后還是由成績說了算。而要出成績,只要搞好“知識與能力”即可,過程再好,方法再好,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再好,考試成績不好一切都不算數。這種教育價值觀,老師改變不了。實際情況是,越是按照新課程目標去組織教學的老師,付出的努力越大,受到的傷害往往也越大,這恰恰是新課程最尷尬的地方,所以不改善教育評價,新課程也是受傷者。
更主要的是,新課程依然缺乏教育信仰,缺乏高遠的教育追求,缺乏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依然是國家本位而不是生命本位的。由于缺少生命教育、信仰教育,這些年,校園暴力案件和自殺事件明顯增多,人的精神往兩端發展,要么野蠻,要么脆弱,就是缺少理性。
另外,新課程在強調教師學習的同時而淡化了校長以及家長的學習。實際情況是,當教師按照新課改要求搞教育教學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來自學校領導和某些家長的阻力,考試成績也會吃掉課改價值。所以,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應該把校長培訓和家長培訓納入計劃。
同時要大力改革高考,尤其是改革語文高考形式,雖然全國命題有十幾套,但試題結構、命題思路都基本是一個套路。有些考法本身就是制約語文教學的,比如考病句本身就是病。還有閱讀試題訓練,恰恰抑制的就是學生的閱讀興趣。
四、公民教育問題
要步入現代社會,沒有現代公民是辦不到的。現代化不是物質消費的現代化,而是人的現代化,觀念的現代化。但幾十年的教育,我們的觀念幾乎沒有什么改觀,問題不在教育本身,教育只是國家政治和歷史價值觀的投影,體制層面的改變現在看來還很難,但不代表教師無所作為,我覺得可以從微觀層面去改變,就是:改變自己的行走方式,改變自己的課堂,尊重學生人格,不搞教育專制;多讀書,多關心國家的事情和身邊的事情,對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要敢于質疑,自覺成為好公民。身在體制內,心可以在體制外,以民間的姿態,慢慢去改變。政治可以改變權力運作方式,但社會的改變是緩慢的,它依賴于人的內心,依賴于文化。所以搞教育的人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腳踏實際,這一點,馬小平老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教育需要合力,在說到教育的時候,我們許多人總說沒辦法。在現有體制無法撼動的現實情況下,每一個教育者其實都是教育改革的一份力量,推動自己就是推動世界,因為你自己其實就是體制,就是歷史,就是文化。先救出自己,再去救孩子,做一點算一點,不要太在意功利目的。只要做起來就有用,在沒有付出努力之前,誰也沒有資格說無力。
也許我看不到自己的收獲,在荒誕和絕望里的掙扎也許像堂吉訶德一樣可笑,但是,我相信,教育是生命的燈,只要有人行動起來,黑夜中一定會有人和你一起出發。
(墨 丁摘自《學習博覽》2013年第2期 )
責編: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