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全球知名的學習公司培生集團近日在它與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教育論壇上,發布了一份名為《國家/地區教育績效啟示》的報告。其中指出:正如芬蘭和韓國這兩個教育強國展示出的不同方法一樣,通往教育成功的道路有千萬條。
這份報告同時提醒各國政府官員,在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中,“需要謙遜一些”,要牢記正規教育機構的能力有限。它引用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系教授沃斯曼因的話說:“很多事情(學術成功的決定因素)都不是政府行為所能控制的,更多地取決于千家萬戶和社會的運作方式。”
瘋狂課外班讓韓國學生最痛苦,平等教育讓芬蘭才子難出頭
這份報告由英國雜志《經濟學人》信息部編寫,是名為《學習曲線》的廣泛定量定性分析計劃的一部分。“學習曲線數據庫”匯集了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量有關教育投入和產出的國際可比數據。這些數據的提供方都參加過PISA或TIMSS(指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測試。由于在認知能力和教育程度兩個方面都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芬蘭和韓國在教育指數上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地區。報告的編寫者們試圖發掘這兩國教育系統之間的共同規律,但最后發現的是二者之間的千差萬別。
譬如,人們通常認為韓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有嚴格的課程安排,以死記硬背的知識為教學重點。韓國教育系統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驚人。結束學校一天的課程后,大部分學生都會去私立學校或私人培訓中心上課。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數據,2009年,韓國15歲學生中有68%的學生在私立學校學習韓語,77%的學生學習數學,57%的學生學習自然科學,還有67%的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近年來,韓國政府開始擔心這些課外學習過于繁重,規定私人培訓中心晚上10點后必須停業,但政府仍需派出警力巡邏,以關閉那些打著自修館幌子實際上進行非法培訓的私人培訓中心。
而芬蘭教育系統,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舒華茲教授眼里,“是一個優秀的學校系統,孩子們入學時間較晚,上課時間很短,而且沒有家庭作業,老師也很少站在教室前面的講臺上授課。據估算,意大利的孩子要比芬蘭的孩子多上3年學。”PISA數據也顯示,芬蘭學生很少上課外輔導班。報告指出,芬蘭的教育系統更關注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而不僅僅是對課本知識死記硬背。這種做法得到國際教育行業的普遍贊譽。
韓國以不同于芬蘭的方式取得了教育上的成功,代價是學生們的快樂。報告指出,研究經常發現,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所有國家中,韓國青少年是最不快樂的。芬蘭的教育也絕非完美:平等主義教育系統只能確保所有學生平均成績總體較好,卻無法幫助那些極富才華的學生發揮其潛能。
細心的研究者還是發現了這兩個迥異的教育系統的共同之處,包括政府對教育行業重要性的認可,以及在教師的招聘和培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此外,兩國教育系統都注重培養學生的遠大抱負和強烈責任感。但兩國對此的傳授方式卻各不相同。“在韓國,責任感主要通過測試進行推動,而在芬蘭,責任感則是來自同齡壓力的一種個人理想信念,但效果是非常相似的。”
吸引最優秀的人成為教師,應成為各國教育系統的追求
盡管,沒有一劑藥方能適用于所有國家/地區的教育改革,但“教師至關重要”這一觀點已獲廣泛共識。
報告提及最近一項基于覆蓋約250萬美國兒童數據的研究,它發現:拋開其他因素影響,那些外界認定教學效果更好的老師所教的學生更有可能“讀大學、進入名牌院校、獲得更高工資、住在高級社區(獲得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擁有更多的退休儲蓄。同時,青少年懷孕的概率也更低”。
報告認為,吸引最優秀的人才成為教師應該成為各國教育系統的努力追求。吸納優秀教師從招賢納士開始。報告以芬蘭和韓國這兩個常被引為教育成功的典范的國家為例,它們每年分別從排名前10%和5%的優秀畢業生中招收教師。“在這種情況下,金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僅僅是一個誘因,而且還是表明教育地位的信號。”報告說,韓國政府為教師支付高工資(其教師的平均工資是全國平均工資的兩倍以上),體現了教師工作的重要性。但令人意外的是,研究發現,教師的薪資與教育成果關聯甚微。在學習曲線庫的數據中,各級教育的教師最高和最低薪資(以占國民平均收入的百分比計)與認知能力的傳授(以標準國際測試衡量)都沒有長期關聯。加拿大學習委員會前任主席卡彭先生在接受《經濟學人》信息部的訪談時表示:“教師必須獲得合理的高薪,但工資與其他因素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這些因素包括“提供合適的培訓”以及“把教師當作專業人士來對待”。報告認為,教師培訓需要堅持不懈。因為沒有哪位老師在大學所學的課程能完全適應幾十年的工作內容。前國際勞工組織教育部專員賴特里先生指出:“持續的專業發展和專業自主可以成為提升學習成果的強大動因。”他也認為,教師必須被視為有決斷力的專業人士,而不僅僅是技術人員。
如何讓學生從容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好的教育能讓個人和國家受益,這一點毫無疑問。研究甚至發現,在大多數國家/地區,人的知識水平與其預期壽命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查閱大量文獻并統計后還發現,一個人受教育的年限越長,其在“婚姻和育兒”方面作出的決定會更明智。教育還會讓人更有耐心、目標更明確,并且降低參與冒險活動的可能性。研究比較有代表性地表明,教育時間每增加一年,年收益就增加8%~10%。
但以下這個結論值得注意:受教育年限超出學生最終所從事職業的需求會大幅降低教育回報。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小學教育回報明顯下降,原因可能是許多國家(地區)在教授識字和算術這樣的基本課程上花費的時間過長。
哪些適當的教育內容最能確保未來經濟增長?如何更好地增強學生實力,讓他們從容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報告認為,這些問題也是一些比較成功的學校系統(特別是在亞洲)改革工作的重點。
新加坡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李盛光教授在接受訪談時說:“如今很多職位頭銜都是1995年沒有的,很多技能也都是新出現的。我們預計,這種趨勢在未來會發展得很快。”在過去的10多年中,新加坡教育部一直致力于對未來形勢的預測,以便確定接下來幾年可能需要的技能,并相應地調整教學內容。一個重大的變化是,據李盛光教授介紹,自1997年以來,新加坡教育開始從教授死記硬背的知識轉變為扎實奠定數學、自然科學和文學基礎,同時教會學生如何理解和應用信息。“我們認為這種轉變有助于學生獲取知識、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都是 21 世紀極其重要的人才素質。”
教育改革沒有萬靈之藥
《國家/地區教育績效啟示》為各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5點啟示——
一、沒有萬靈之藥。研究發現,單靠為教育投入資金很少能取得成果,而單靠對教育系統進行個別改革(無論多明智)也很少能取得大的成效。教育需要整個系統范圍內長期、一致和集中的關注才能獲得提高。
二、尊師重道。優秀的教師對高品質教育至關重要。發掘并留住他們并不是薪水高低的問題,相反,教師需要被當作有價值的專業人士,而不是教育大機器中的一個技術人員來對待。
三、文化可以被改變。教育系統所處的文化假定和價值觀氛圍所具有的支持力或破壞力比教育系統本身還要大。使用這一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并根據需要努力改變消極因素對引導成功的成果非常重要。
四、家長既不是教育的敵人,也不是教育的救星。家長無非是希望他們的子女獲得良好的教育,因此來自家長的變革壓力不應該被視為敵意的信號,相反,這其實表明教育資源供給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另一方面,家長的投入和選擇也不是靈丹妙藥。教育系統應該盡力使家長掌握最新動態,并與他們攜手并進。
五、教育要面向未來,而非僅關注當下。如今的許多職位以及擔任這些職位所需的技能在20年前根本不存在。教育系統需要考慮現在的學生在未來需要哪些技能,然后相應地傳授這些技能。
(摘自2013年1月21日《中國青年報》)
責編: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