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說,人是應該有一點精神的。一所大學就像一個人一樣,也應有自己的精神風貌、內在品質和氣度。而同人的成長一樣,大學精神同樣是在大學發展過程中逐步積淀下來的內在氣質,是學校發展哲學和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它外化為學校的學風、教風、師德、師風。在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培育新時期具有我國特色、學校特點的大學精神,是擺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通過培育大學精神,有助于在校園內積淀起具有教育熏陶作用、凝聚感召作用、激勵引導作用的治學思路,有助于在承襲與創新中弘揚先進的大學文化。那么,在大學校長眼里,大學精神應該是怎樣的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郵箱: liwenjun163@163.com
大學精神引領大學和社會的進步
郭東明 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
大學之所以能經久不衰、走向社會的中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學的精神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連理工大學60年的建設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大學應始終保持一種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學自治、學術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學精神的應有之義;同時,大學精神同時代、歷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連,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彰顯和體現,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堅韌精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些都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斷塑造和豐富。大學可以沒有圍墻,但是大學在精神、追求方面引領著社會的精神、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的發展。
大學精神的培育
周介銘 四川師范大學校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內正處于社會轉型的艱巨期,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競爭亦日趨激烈。置身于這樣的生態環境之中,大學要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大學培育與環境相適應的教育觀念、人才觀念、服務觀念、競爭觀念、創新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理念與精神文化,而這一切,正是培育大學精神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縱觀現代大學發展史,可以發現,作為以追求真理、傳承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己任的大學,若沒有積極向上的理想、催人奮進的精神,那將缺乏自我更新發展的生機活力。大學在促提高、謀發展時,只有樹立遠大的目標,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照耀下,才能于教澤綿綿,薪火相傳過程中不斷取得成就。
通過培育大學精神能夠更好地促進大學的協調發展。學校要謀求發展,不但要注重校園自然景觀的建設,更要通過傳承與創新,構建能反映自身特色,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的高校人文景觀。要建好一所大學,就要全面地梳理傳統的思想資源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要協調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共同發展。大學要以探索科學技術,解決現實問題為己任,但大學又決不是僅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和適應社會當前需要而設立。大學要傳授的是一代代學子一生都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方法和思想,它要探求人類最有普遍意義和恒久價值的真理,讓人們知道為什么和應該怎樣。所以,大學之謂大,非面積之廣,人數之眾,而是在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借鑒揚棄、革故鼎新的過程中,形成利人惠眾的品位與氣質,惟其如此,大學方能在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中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現代大學越來越重視通過塑造大學精神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大學的影響力大小是大學生命力強弱的標志。一所學校影響力越大,知名度越高,其發展空間就越廣,于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多。當前,很多大學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在對外宣傳時,不僅僅介紹自己的專業設置、師資隊伍,而且越發重視宣傳自己的特色、理念、精神、目標和價值觀,在介紹自己成績和實力的同時,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品位的展示。實踐證明,有特色的大學精神可以提高學校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為學校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培育大學精神已成為推進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從本質上講,培育大學精神就是提煉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構建先進的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要以切合實際、特色鮮明、促進內涵發展為出發點。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域外的先進理念是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新的社會條件下,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最重要的思想資源。大學文化建設的內容很廣泛,貫穿于大學活動的一切領域和環節,既是理論抽象,又是實踐操作,但其精髓體現在理念、精神等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上,越其如此,才抓住了大學發展的根本,根本固則枝葉繁,因此,大學精神在大學的生存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大學的靈魂,發揮著激勵意志、規范行為、凝聚人心的功能。
培育大學精神,關鍵要結合學校實際,獲得師生和社會的廣泛認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的理念與精神是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生長起來的。應在總結學校發展歷史,提煉學校發展經驗,反思學校發展問題,分析學校發展現狀基礎上加以歸納、論證,只有對學校的歷史與現狀作充分地研究,既重視傳統進行縱比,又強調借鑒進行橫比,分析與其他學校相比較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才能增強辦學理念對學校發展的導向性,培養起既尊重客觀規律又體現時代特點的大學精神。
總之,發展是大學永恒的主題。培育大學精神,當求真務實,立意高遠,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建設富有個性特色的大學文化,促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大學校長的好壞在于是否尊重大學精神
徐顯明 山東大學原校長
我認為,一個懂得大學規律的校長,他的首要責任是要堅定地守護住大學精神。這種守護必然要從他的管理權運行開始。那就是要打破對教授的“管理觀念”,樹立對教授的“信任”和“服務”觀念。校長行政管理的出發點是要尊重學術和相信教授。當大學校長尊重學術、信任教授的時候,教授就獲得了尊嚴感,各種權威自然會趨于平衡。如果一個大學里面的制度環境中存在不信任教師的因素,校長以“管教授”姿態自居,那么必然形成對大學精神的污染。
對教授的信任體現為對大學教授的“不管”上。山東大學有個做法,對經過學術委員會集體認可的一部分教授,實行一種不考核的制度,對于絕大多數的二級教授則是三年“自考”一次,方式是自己述職。哈佛大學的前任校長薩默斯被迫辭職的重要原因是他不尊重教授,進而大家公認其有違大學精神,干涉了教授的學術權利,過度擴張了校長的管理權。作為有過政府部長經歷的人,薩默斯公然去挑戰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是其在故意擴大權力評判。薩默斯認為大學養著那些沒有創造力的教授,是對大學資源的一種浪費。這完全是經濟學的觀點,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在這個意義上,他的確違背了大學精神。
鏈接
何謂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為大學使命。育人的重點,首先是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培養有抱負、有政治遠見、有廣博知識、有責任心的人。要教育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繼承前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報國之情,學習前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為民的品德。關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從于社會,服從于國家,服務于人民。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和信念是精神世界深層次問題,它取決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和科學的自然觀、歷史觀、社會觀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第三是培養愛心。要教育學生愛父母、愛生活、愛事業、愛祖國。第四是培養高尚的人格。堅持真理,胸懷坦蕩,高風亮節,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第五是培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但教育學生如何認知,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引導學生敢于奮斗,善于成才??傊说哪康木褪菍崿F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使我們的大學生“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成為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人,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成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
——摘自《大學的精神》,中國友誼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