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琛


自2002年7月成立以來,淄博職業學院確立了“立足服務區域經濟人才需求,以工為主,商為特色,工商結合,藝術、外語等人文學科協調發展,建立綜合性、國際化、高技能教學型職業學院”的辦學定位,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努力探索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效果,深受社會廣泛好評。
找準問題 探尋對策
辦學中,淄博職業學院堅持育人至上、治校從嚴的方針,始終把辦學質量置于首要位置,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努力實現從課堂教學型向技能型教學的轉變。
近年來,學院積極開展校企聯合,成立了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建設指導委員會,100多家企業成為首批理事單位,在北京、廣東、濟南、青島等省內外多家企業建立了72個實習就業基地。在此基礎上,學院將學歷教育與資格培訓緊密結合起來,山東省勞動廳、淄博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國際商業美術組織等都在學院設立了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可以對30多個門類的技術技能進行培訓,并頒發職業資格證書,畢業生均能取得不同類型的職業資格證書。
由于綜合素質高,實踐動手能力強,學院許多學生畢業后很快成為企業骨干,走上領導崗位;許多畢業生自主創業,創出了突出的業績。畢業生就業率年年在90%以上,不少專業學生未等畢業就被用人單位“搶購”一空。
盡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學院仍然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諸多問題,一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學院雖然與部分合作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并簽訂了合作協議,但沒有實質性的合作或合作內容很少。通過調研發現,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在于合作初期缺乏調研,不管可行性如何先簽訂好協議,至于到時候企業能否提供實習崗位、學校能否提供技術服務、學生是否對企業感興趣等等,均缺乏詳細的論證;二是訂單式培養缺乏系統的設計和要求。統計表明,雖然目前學院部分專業已與企業開設訂單班,但這種“冠名班”僅限于提供獎學金、提供實習場所等方面的合作。而基于訂單培養所需進行的課程設置、產學研等深層次合作涉獵不多且缺乏統一的要求。
此外,學院還發現在校企合作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不足,對學生的培養更多集中于崗位特定技能和行業通用技能方面,而對學生“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略顯不足。
可喜的是,針對在校企合作運行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學院及時調整工作思路,通過建立校內準工業園和創業孵化園,零學費培養等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改革求變 變中求新
2012年7月20日,由淄博職業學院牽頭組建的淄博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山東萬杰醫學院、淄博市化工行業協會、山東東岳集團等70余家院校、行業協會和企業成為理事單位。
緊接著,學院又設立了校企合作與就業指導處,負責校企合作工作計劃的制訂、組織實施和項目統籌,并協調教務處、科技規劃處、資產處、財務處等相關處室,依據相關規章制度對各系(院)具體校企合作項目進行立項審批、過程督導、項目驗收、成果展示宣傳等具體工作。
在此基礎上,學院以專業建設為載體,積極吸納企業、行業協會參與,按照專業大類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集團核心成員成立科技研發中心,推動校企產學研合作。
實行學分、工作量及獎勵三兌現,科學激勵、穩步推進。學院學生參加專業實訓、頂崗實習、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經考評合格都給予相應學分,對于技能競賽、創新成果獲獎還會取得一定的獎勵學分。授課或指導老師除了按規定核計日常及加班工作量,還在競賽獲獎后分別取得相應綜合工作量和對應級別等次的科研獎勵,校企合作、工學研結合工作由此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針對專業教學、技能實訓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的缺陷,積極推動“校中廠”“廠中校”等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學院根據專業及相關專業群建設的要求,整合資源,引進企業技術、設備和管理,建成現代技術制造中心、表面貼裝(SMT)技術實訓基地、中國聯通淄博分公司呼叫中心、山東魯信稅務師事務所、淄博正諾工程材料檢測中心、生物食品研究所等“校中廠”,煙臺富士康工業園、圓通速遞學院、海信電器等“廠中校”,營造真實職業氛圍,逐步建成了融教學、實訓、培訓、技能鑒定、生產、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校內外實訓基地,通過實驗、實訓、實習、創新制作等多種教學形式,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全力打造“雙師型”師資品牌。結合專業設置,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原始學歷本科以上、有專業技術專長的雙師型教師,并從大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聘請了部分高精尖人才為兼職教授或顧問。鼓勵教師進修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教師參加各種研討會,學院還分批選派部分骨干教師到德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外機構進修培訓。加快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的合作步伐,以科研戰略帶動人才培養。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雙師型”師資隊伍已初步形成。
創新企業頂崗實習模式,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煙臺富士康學生頂崗實習項目是學院創新頂崗實習的一個典型案例。雙方自2009年起就在專業課堂教學、生產性實訓實踐教學、畢業設計、就業等一系列教學環節進行了探討合作。50%以上的學生月工資達到2500元/月,實現了培養模式創新、管理機制創新、教學設計創新、考核模式創新,一批優秀實習學生脫穎而出,并不斷有學生走上了技術管理崗位。對富士康實習學生的調研顯示出4個滿意:企業滿意、學校滿意、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目前,“富士康模式”已在淄博美林電子(64人)、齊魯制藥(28人)、海信電視(600人)等多家實習企業運作,并在全院推廣。
實現學生校園內就業。實踐中,學院在引企業進校園的基礎上,開創了“一體雙贏三合四融”校企合作模式。“一體”就是在校園內以優惠的條件引企業進校園建設信息產業園,并將專業教師的辦公區也置入產業園區,實施同區辦公,營造企業、教師、學生融為一體的校企合作環境;“雙贏”就是學院為企業提供低廉的房租、免費的服務,給予企業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與研發資源的支持,企業為學院投入資金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提供實習和就業崗位、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這種合作方式實現了校企雙方的雙贏;“三合”就是通過簽署《校企合作協議》,建立校企雙方“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的三合一體運行機制,明確雙方的職責,共同完成相關的校企合作項目;“四融”就是通過雙向合作、雙向兼職、雙向保障、雙向互補來實施四個融合,即學校教學和企業運營、學校教師和企業員工、學生學習和頂崗實習、教學資源和研發資源的四個深度融合。
校企無縫鏈接,“零學費”培養模式助學生優質就業。實踐中,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與魯中財會培訓中心、遠方大酒店合作實施了“1+2零學費”工學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酒店管理專業60%以上的學生參與實施了該模式。“零學費”培養模式是學生三年學費全部由酒店提供,學生第一年在校進行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訓練,第二、三年到酒店邊工作、邊學習。實習期間,用人單位負責食宿,并提供生活補貼,學生畢業后自主選擇留在實習酒店就業或另外擇業。
事實證明,校企雙方只有互相支持、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才可以為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