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方

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坐落于法國楓丹白露,成立于1957年。作為一所充滿創新活力的商業學校,她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追隨國際化的浪潮,不斷創新辦學模式,積極開展全球化合作,一躍成為世界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獨立商學院之一,也是歐洲最受尊重、歷年排名首位的商學院。
建立全球化商學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百廢待興。兩位在哈佛商學院供職的法國教授認為,歐洲的振興需要一批合格的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于是萌生了創辦商學院的念頭。經過與法國政府及投資方歷時3年的反復交涉,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在法國皇室行宮所在地楓丹白露正式成立。
1998年,亞洲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同年,歐洲工商學院正式開啟了它的全球化發展之旅。讓人大感意外的是,她的第一個海外合作伙伴是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對此,歐洲工商學院管理層內部褒貶不一。反對者認為,歐洲依舊是世界經濟的中心,如果將教學活動的中心轉移到亞洲,很可能讓學員在歐洲市場內失去競爭力。支持人士則認為,亞洲雖然正面臨巨大的經濟危機,但在危機過后的經濟復蘇期,必然需要大量的商業人才,此舉將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最終決定啟動 “全球商學院”計劃。
2000年,歐洲工商學院正式啟動了在新加坡校區的MBA項目,由此開始了全球化的商業教學活動。據悉,該項目采用集中錄取流程,申請人的咨詢會得到統一的答復。項目中至少有一個階段的教學活動會在另一個校區內開展,如果有剩余的名額,學生可以選擇在另一個校區繼續學習。學習期間,學院鼓勵學生轉校區學習,以體驗到不同區域的生活和文化。今天,隨著亞洲經濟的強勢復蘇,新加坡校區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每年約70%的學生會主動申請去新加坡校區學習,有20%?25%的學生選擇在新加坡校區內完成項目的全部教學活動,有35%?40%的學生會在新加坡校區內完成項目的大部分課程內容,而新加坡校區的大部分學生選擇去法國校區學習。
在課程設置方面,新加坡校區雖然大體上與歐洲校區相同,但也會根據所在區域以及整個亞洲地區的商業情況開設部分有針對性的選修課,從而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亞洲經濟的真實情況。同時,新加坡MBA項目設有企業參觀與訪問環節,并且會經常邀請新加坡知名企業的領導者到校演講,并鼓勵學生到當地企業從事項目研究和實習。
由于身處多元文化之中,歐洲工商學院一度面臨著文化交融問題。對此,學院管理層有著自身獨特的看法。他們認為,文化學習是有針對性的,學院并不是培養文化專家,而是商業專家。因此,對于文化的學習是以全面了解而不是深入掌握為原則的。此外,鑒于學生們來自于世界不同的國家,彼此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及文化障礙。對此,歐洲工商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專業心理輔導,以幫助他們適應多元的學習環境。
如今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已經從根本上擺脫了“歐洲中心主義”的形象,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全球化商業學校。而全球化的教育模式的確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在全球化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們不僅能夠更為全面地了解亞洲地區的經濟及商業情況。同時,能夠更為直觀地了解到亞洲地區的文化,從而在今后更好地適應亞洲地區的工作環境。
謀求全球化合作發展
作為世界著名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既是成熟的管理理論的傳播者,又是先進的管理思想的倡導者。在堅持全球化發展戰略的同時,學院管理層敏銳地意識到,只有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到適合的合作伙伴,才能夠將全球化順利地推行下去。
2006年,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與著名的沃頓商學院結盟,并成功開發了 “MGEC市場競賽”合作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兩所學校的共同發展。2007年,雙方又合作成立了“歐·沃國際研究和教學中心”,從而使雙方師資實現了“在同一個平臺上從事教學、科研”。目前,共有40多位教師和10多位博士生參與了國際研究和教學中心的研究工作,并且發表了上百篇涉及創業、市場營銷、戰略管理等方面的學術論文。
同時,兩所著名商學院還在美國、歐洲、亞洲等地開設了以全球客戶為對象的高管培訓項目及公開課項目,采用模塊教學模式,很好地滿足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企業高端人才的培訓需求。
與此同時,學院的合作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學員們的就業傾向。新加坡校區成立后,畢業生們的就業情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新加坡校區成立之初,大約有80%的學生畢業后選擇在歐洲市場就業。如今,這一比例降到了40%左右。從某種程度上講,雖然歐洲經濟危機是導致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重要因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合作發展模式為學生在其他地區的就業創造了可能。
事實上,企業在經濟危機之中更加需要有頭腦的商業人才來力挽狂瀾。學生們之所以選擇在亞洲市場就業,是因為在亞洲市場中,他們可以獲得更好的競爭優勢。為此,學院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使他們有機會和當地企業的高層直接溝通,為日后順利進入企業核心層創造了可能。此外,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還為學生們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課程,讓他們能夠充分地融入當地社會,并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環境。
當然,由于亞洲企業的工商管理意識仍舊不是很強,很多企業不愿意高薪聘請高端MBA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們在亞洲的就業。對此,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準備謀求更大范圍的辦學合作,并致力于在亞洲地區拓展就業渠道,以進一步提高自身在亞洲工商業界的影響力。
賦予學生全球化視角
近年來,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積極致力于開發全球化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學院的全球化發展戰略。在學院的管理者眼里,所謂全球化的教學模式,就是讓每個學員能夠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因為他們今后所要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面臨的是一種全球化的競爭壓力。在此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獲得成功,沒有一種文化能夠成為主導。
因此,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課堂上,并不存在所謂的主流聲音。由于學員們來自于不同國家和地區,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不僅如此,他們都有過在不同校區學習的體驗,對于不同的商業環境有著自身獨特的見解。因此,這里的教師從來不指望能用一種統一的思維從事教學活動。
今天,面對歐洲經濟危機的挑戰,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積極調整課程方案以及具體的課程設置,從而使學生具備更強的應對能力。首先,學院為學生創造了跨文化與跨地域體驗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機會了解全球不同市場的情況,從而更為深入地了解風險管理、公司治理、薪酬設計、監管制度等方面的最新內容。其次,學院積極與歐洲、北美及東亞公共政策領域內一些頂級學院開展合作,雙方共同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不同市場設計的MBA、MPA項目,并且頒發雙學位證書,旨在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再次,學院根據當前經濟危機的情況設計了公司治理與項目融資,以及商法與政府規制等課程,通過分析經濟危機中涌現出的新案例,讓學生掌握風險分析、經濟危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學院加強了商業與公共政策領域中的課程,積極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其更為深刻地理解私營經濟與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最后,學院開設了商業倫理課,并且將其作為重要課程,投入了大量的師資力量。該課程分為4個模塊,每個模塊為4個課時,分別于MBA項目的不同階段講授,以整合性案例的模式,與商業模擬訓練等方面的教學活動共同實施。學院管理者認為,事實上,當今的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商業倫理所造成的。從業者如果只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而不考慮長遠,那么經濟危機的悲劇將會重演。
如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每月會舉行一次“國家文化周”,并且要求所有的學生參與,以分享他們的文化以及當地的商業習慣。據悉,文化周不僅內容相當豐富,而且主題非常多元,其中不僅有歐洲國家的文化活動,也包括非洲、亞洲、南美洲等地區的文化內容。例如,在摩洛哥主題周上,學生們會根據該國風俗習慣動手搭建帳篷,并在帳篷上裝上煙囪;在德國主題周上,學院則為學生們提供正宗的德國食品……所有的主題周活動,都是由學生來唱主角,讓他們能夠真正感受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盡管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很少聽到所謂的“全球化課程”,但是所有的課程無不充斥著全球化的氣息。因此,這所學校從根本上而言就是一所全球化的學校。對于學校的創辦者而言,培養學生具備全球化的視角,遠比開設所謂的全球化課程更加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