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竹青,蘇天照
(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
研究生是學術研究和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是科技創新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高質量的科研結果產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水平。我國自1999年開始實行研究生擴招政策,擴招政策背景下,研究生人數持續攀升,而連續幾年的擴招所帶來的研究生學術失范等質量滑坡現象越來越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概括的說,學術失范行為是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數據,篡改數據和剽竊三種行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學術成果、偽造學術履歷等行為也可包括進去[1]。因此,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形成嚴謹的學術作風成為為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本次調查對象是山西醫科大學在校研究生,調查主要圍繞目前研究生對學術規范的意識情況、導師在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學術失范具體表現形式、引起學術失范的原因等問題進行調查。問卷共設計35個問題,34個選擇題,1個論述題。
本次研究采取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2012 年11月發放270份問卷,根據分層抽樣原則在一、二年級中隨機抽取調查對象,回收有效問卷251份,有效率達93%。其中男生93人,女生158 人。利用Excle與SPSS進行數據整理分析。
3.1.1 學習與科研過程中學術規范意識情況
對251名調查對象的調查中,有29名調查對象表示學習與科研過程中總有學術規范的意識,占總人數的12%;132名調查對象表示學習與科研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有學術規范意識,占53%;70名調查對象表示只是偶爾注意,占28%;20名調查對象表示完全沒有意識,占8%;說明調查對象中的學術規范意識有一定的基礎,超過了半數,見圖1。

圖1 調查對象學習與科研中學術意識情況
3.1.2 日常學習與科研行為調查
從圖2可以看出,在平常的學習與科研中,調查者完全自覺主動的檢索并學習文獻的有31人,僅占總人數的12%;多數時候主動進行學習與科研活動的有51人,占20%;調查者中主動進行文獻檢索與學習的占32%(包括完全自覺主動與多數時候主動)。另外,251名調查者中有159人平均每周學習文獻1次或不看文獻,占總人數的63%;76名調查者1周2~3次,占30%;說明調查者學習文獻頻率普遍較低,見圖3。

圖2 調查對象檢索并學習文獻的自覺情況

圖3 調查者學習文獻頻率
調查顯示,調查對象中僅有25人(占總人數的10%)明確表示不會用網絡下載的方式完成作業,而104人(占總人數的42%)會用網絡下載的方式完成作業,118人表示會視情況而定(占總人數的48%),表明90%的調查對象在平時的學習中并未嚴格遵循學術道德規范,見圖4。

圖4 調查對象利用網絡下載完成作業情況
251名調查者的調查中,有187人認為導師在平常的學習與科研活動中的表率作用比較好,占總人數的75%,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形成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并且被問到導師是否有過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方面的指導時,193人(占77%)表示有過學術道德及學術規范方面的指導,58人回答從來沒有過指導。見圖5、6。
251名調查對象中,75人(占30%)承認自己或周圍的人有過篡改、偽造數據的行為;55人(占22%)有過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的學術失范行為,有43人(占17%)表示發表論文中有“搭便車”的現象;38人(占15%)存在一稿兩投或一稿多投;有30人(占12%)當“槍手”或請別人當“槍手”,僅有10人(占4%)表示會通過網絡及其他途徑購買他人學術產品,見圖7。

圖5 導師的表率作用圖

圖6 導師對研究生學術道德與規范指導情況

圖7 學術失范具體表現行為所占比例

圖8 引起學術失范的原因
圖8所示,社會風氣不良與科研壓力過大成為引起研究生學術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人數分別有64人、61人,占總人數的25%、24%;而其他原因依次為對學術道德規范了解不夠、評價制度不合理、不會沒辦法、利益趨勢。表明現如今社會大環境對學術道德的影響比較大,其次是科研壓力的影響成為學術失范的又一重要原因。
同時,80位調查者(占32%)認為論文發表數量對學術失范非常有影響,論文的發表數量作為評價研究生科研質量的指標之一,同時也是科研壓力的一個重要來源,見圖9。

圖9 調查者對論文發表數量與學術失范關系的觀點
本次研究針對研究生學術道德的現狀進行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學習與科研活動中的學術規范意識有一定的基礎,但仍有部分被調查者意識比較薄弱(包括僅偶爾注意學術規范和根本沒有這方面意識)。對研究生日常學習與科研行為調查發現研究生中主動進行文獻檢索與學習的共占 32%(包括完全自覺主動與多數時候主動),表明研究生學習與科研過程中的行為多數比較被動。日常的學習與科研中學習文獻頻率較低,且 90%的調查者在完成作業過程中會采用網絡下載的方式,并未嚴格遵守學術規范。
導師作為研究生學術生涯的主要接觸者,必然成為學術道德形成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導師在學術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較好,導師對研究生學術道德方面的教育,對研究生學術道德形成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研究生在學術活動中,學術失范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為篡改、偽造數據,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兩投或多投,發表論文中“搭便車”現象,當“槍手”或請人當“槍手”及通過網絡及其他途徑購買他人學術產品等。其中篡改、偽造數據和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成為最主要的行為表現。
調查顯示,社會大環境和科研壓力成為主要的影響因素。而論文的發表數量作為現如今評價研究生科研質量的指標,更多的高校將其作為研究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使競爭力增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壓力。而科研壓力過重可能會引起研究生學術失范行為的出現,導致其學術道德失范現象。
意識是社會道德與規范的內在支撐,是重要的價值觀念基礎,培養研究生學術規范意識是形成良好學術道德的基本工作。因此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應從入學之初開始,甚至可以從本科入學開始。首先通過發放入學前學術道德及規范手冊,對其內容進行宣教,并針對學術失范案例及懲處辦法進行專項宣講,從而提高研究生學術道德及時刻嚴格遵循學術規范的意識;其次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對研究生開始學習與科研生涯的誠信度進行記錄。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嚴格遵循學術規范、形成良好學術道德的重要因素。嚴格的說,要絕對禁止失范是不可能的,個人的越軌行為有其突發性,關鍵是不能讓失范行為積累成為一種社會風潮,成為一種理性化的有預期的習慣化行為[2]。因此,對研究生科研行為進行嚴格的監督顯得尤為重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規范,例如平常作業、考試、互聯網及圖書館應用,論文發表過程中的引用規范等,只有將這些細節行為逐步規范,形成良好的科研習慣,才是最防止科研不端行為發生的有效措施。同時,高校建立專門的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檢察部門對研究生科研行為進行嚴格有效的監督,并建立起有效合理的獎懲機制,也是防范研究生科研不端行為發生的有效途徑。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傳統名校的成功經驗來完善我們目前的不足。如普林斯頓大學在本科生學術管理實踐中能關注學生自律精神的培養, 追求學術規范標準的細化,實現學術規范管理的規范化與制度化,決不姑息對學術失范行為的懲治[3]。
借鑒國內外高校科研評價的成熟經驗,對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合本學校現狀制定多樣化,多維度的科研評價指標。研究生在進行科研及相關活中嚴格遵循研究標準,培養自律精神,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提升研究質量。
[1]孔玲燕,袁曦臨.國外學界對于“學術失范”問題的認識及其應對措施[J].新世紀圖書館,2012,(7):3-8
[2]許竹青,丁美超,蘇天照.護理學專業研究生學術失范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13,15:1461-1462.
[3]郭 潔,郭 寧.美國傳統名校是怎樣捍衛學術誠信的——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學術規范管理制度評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8,(7):76-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