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磊, 吳秋珍
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嬰幼兒較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僅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多數是1~6個月的小嬰兒,發病與該年齡支氣管的解剖學特點有關。細支氣管壁有中性粒細胞浸潤,細支氣管黏膜上皮退行性變、壞死,細支氣管內中性粒細胞聚集,但是這種改變也可發生在哮喘、有害氣體吸入及結締組織病等,故歸入“非特異性細支氣管炎”范疇[1]。疾病一般呈自限性,陣發性喘憋常持續3~5d,全病程7~14d。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其首位病原,占總病原50%~80%,其次是人偏肺病毒占3%~19%,尚有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而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和新發病毒(如博卡病毒)等也可導致毛細支氣管炎[2-4]。
目前治療現狀是控制喘憋,解除呼吸困難,保持氣道通暢和濕化治療,對癥治療包括預防和糾正酸中毒和心力衰竭。常用霧化吸入治療毛細支氣管炎的方法有:射流霧化,包括壓縮泵或氧氣驅動射流霧化;超聲霧化。關于選用指征及吸入方法,目前國內無相關診療規范或指南。自2012年來筆者收集兒科普通病區及NICU/PICU病區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毛細支氣管炎60例,應用利巴韋林等短期氧氣驅動射流霧化吸入治療,與應用利巴韋林等空氣壓縮泵射流霧化吸入治療進行對照研究,現將診治經過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2-09/2013-02河南省寶豐縣人民醫院兒科收治毛細支氣管炎患兒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1d至6個月;體質量3~8kg。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兩組患兒年齡、性別、體質量、病情輕重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兒入院時一般指標比較(n,n=30)
1.2 診斷標準 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 版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5];采用血清酶聯免疫法檢測呼吸道合胞病毒抗體陽性。
1.3 納入標準 (1)符合毛細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2)呼吸道合胞病毒抗體陽性;(3)年齡≤6個月;(4)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其他原因合并肺炎,如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喉軟骨軟化癥、哮喘合并感染等;(2)過敏性咳嗽、胃食管返流等;(3)未完成療程。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氧氣驅動射流霧化吸入生理鹽水2mL加入利巴韋林針劑(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批號:12092731)6mg,每2小時1次,氧流量8L/min,配合氧氣驅動射流霧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批號:C581761)0.5mg加入生理鹽水1mL,每4~6小時1次。布地奈德混懸液(澳大利亞阿斯利康有限公司,批號:LOT312900)0.5mg加入生理鹽水1mL,每4~6小時1次。對照組給予空氣壓縮泵射流霧化吸入利巴韋林針劑、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布地奈德混懸液,用法及用量同觀察組。兩組重癥患兒均給予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兩組療程均3~7d。
1.6 觀察指標 觀察呼吸、心率、三凹征、肺部啰音及胸片、血常規等輔助檢查及療效。
1.7 療效判定標準 (1)顯效:治療3d內氣促、喘憋緩解,肺部哮鳴音和濕啰音減少或消失;(2)有效:治療3~7d后,患兒咳嗽減輕,氣促、喘憋緩解,肺部哮鳴音減少或消失;(3)無效:治療7d后,患兒咳嗽、氣促、肺部體征無變化[6]。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珚±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 Mann-Whitey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體征改善時間及病程比較 觀察組氣促/喘憋、心率、三凹征及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3例發生心力衰竭,發生率6.67%,對照組10例發生心力衰竭,發生率3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主要體征改善及住院時間比較(珔±s,n=30,d)

表2 兩組患兒主要體征改善及住院時間比較(珔±s,n=30,d)
注:與對照組比較,at=27.53,48.19,4.33,22.03,5.27,P<0.01。
?
2.2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n(%),n=30]
表3結果說明,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射流霧化吸入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霧化吸入方法,其原理是高速運動的壓縮氣體通過狹小開口后突然減壓,在局部產生負壓將藥液吸出并形成微粒,其中大藥物微粒通過擋板回落至儲藥池,小藥物微粒隨氣流輸出,藥物微粒的大小與氣流的壓力與流速相關,增加氣流速度可使霧化量增加,減小藥物微粒,縮短霧化時間,使患者的依從性更好。在應用射流霧化吸乳器時藥池的液量要充足,一般用量為2~4mL。對于喘息急性發作狀態、呼吸困難的患兒,建議使用氧氣作為驅動力,在霧化的同時又能補充氧氣,必須強調氧驅動霧化吸入的氧氣流量宜為6~8mL[7]。近年來射流霧化吸入治療下呼吸道感染越來越受到關注,在采用射流霧化吸入時,應盡量采用密閉式面罩,遠離面部的開放式面罩會減少吸入肺內的微粒藥量,呼吸節律對吸入藥物微粒亦有影響,兒童哭鬧時吸氣短促,藥物微粒主要以慣性運動方式沉積于口咽部,因此最好在安靜狀態下吸入。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氧氣驅動射流霧化吸入利巴韋林配合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吸入對癥支持治療,起到間斷正壓吸氧,緩解毛細支氣管痙攣,減少炎性滲出、促進氣道黏膜修復和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生長的作用,對進入體內的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能具免疫作用及中和抗體作用。從而使氣促、喘憋緩解,肺部哮鳴音和濕啰音減少或消失;主要體征改善時間縮短,呼吸和心力衰竭發生率降低,能明顯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Zentz SE.Care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bronchiolitis:a systematic review[J].J Pediatr Nurs,2011,26(6):519-529.
[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ronchiolit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ronchiolitis[J].Pediatrics,2006,118(4):1774-1793.
[3]陸權.全面認識兒童細支氣管炎[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10):722-725.
[4]Fitzgerald DA.Viralbronchiolitisfortheclinician[J].JPaediatr Child Health,2011,47(4):160-166.
[5]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74-1206.
[6]鮑春.丙卡特羅輔治嬰兒毛細支氣管炎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1,4(19):41-42.
[7]申昆玲,李云珠,李昌崇.糖皮質激素霧化吸入療法在兒科應用的專家共識[J].臨床兒科雜志,2011,29(1):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