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華 李翔
近年來隨著生活質量及生活節奏的改變, 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 且其中約有40%~5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存在高血壓[1]。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與多種因素有關, 臨床研究表明靶器官損害、胰島素抵抗、血壓晝夜節律紊亂等均是影響本病的危險因素。如果血壓不能有效的控制, 會導致腎小球血管進一步粥樣硬化, 加速糖尿病惡化進程, 所以對于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壓臨床意義重大。
本文通過使用氨氯地平聯合厄貝沙坦治療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 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2例;年齡在42~75歲, 平均(60.5±3.7)歲, 病程在(10.5±3.5)年。入組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及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②排除繼發及惡性高血壓。③排除1型糖尿病。④所有患者均排除腫瘤、肝腎功能異常等嚴重疾病。⑤所有患者入組前均未經過系統治療。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及血糖血壓水平、病情嚴重程度等基線特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組患者均進行健康生活方式及運動方式的宣教, 鼓勵患者積極運動, 以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在此治療的基礎上, 檢測血糖, 調整胰島素等降糖藥物的劑量, 盡量控制血糖在穩定的范圍。針對高血壓的治療, 對照組給予厄貝沙坦150 mg口服, 治療組在口服厄貝沙坦的基礎上聯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 mg, 1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8周。
1.3 觀察項目 觀察治療8周后, 治療前后血壓、24 h尿蛋白的變化。
1.4 療效評價標準[3]顯效:血壓及HbAlc水平均達標。有效:患者血壓未完全控制, 收縮壓下降>20 mmHg, 舒張壓下降>10 mmHg, HbA1c稍高。無效:血糖、血壓無顯著變化。總有效率為顯效及有效百分比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臨床指標變化 治療8周后, 兩組的血壓、24 h尿蛋白均有下降, 但治療組的下降幅度更顯著, 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治療8周后兩組各項臨床觀察指標的變化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2% VS 7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
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的發病率增高, 越來越多的影響因素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高血壓、糖尿病均是增加心血風險的獨立因素, 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于2型糖尿病的治療,大量的臨床研究報道表明, 除了控制及檢測血糖, 減少血糖對周身血管的損傷外, 血壓的控制更為重要, 臨床治療中應重視合并高血壓的治療[4]。本臨床研究中的氨氯地平及厄貝沙坦均為臨床常用的降壓藥, 應用多年, 安全性良好。氨氯地平為CCB類降壓藥, 通過抑制鈣離子內流心肌細胞而降壓, 厄貝沙坦為ARB類藥物, 能夠作用于血管壁的靶點上,舒張血管, 降低血壓[5]。這兩種藥物均有良好的降壓作用,并且藥物聯合應用能夠加強降壓作用, 較單一藥物有效, 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的血壓、24 h尿蛋白水平均有下降, 但治療組的血壓、24 h尿蛋白水平下降幅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2% VS 78%,P<0.05), 說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進行厄貝沙坦與氨氯地平聯合療法, 可有效降低血壓水平, 改善患者的糖代謝,臨床效果確切, 值得臨床推廣。
[1]朱禧星.現代糖尿病學.上海: 上海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0:312.
[2]趙連山, 王席玲, 李長生.厄貝沙坦聯合氨氯地平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刊, 2010, 12(8): 578-582.
[3]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1,19(8): 701-743.
[4]于衛剛, 程艷.纈沙坦預防老年糖尿病腎病的研究.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 2010, 44(3): 256-259.
[5]江世亭, 湯仁禮, 余賽英, 等.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療效觀察.山東醫藥, 2010, 50(21):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