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亞
青海師大二附中的張姓老師2分鐘內打了學生8記耳光,陜西子長縣秀延小學老師體罰學生當場扒褲,安徽7名學生因打架被集體罰跪操場1小時……
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近一段時間,教師體罰學生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與網絡,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教育懲戒這個傳統話題的思考。老師們對教育懲戒有什么看法,教育究竟需要怎樣的懲戒?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調查。
■
“最頭疼的是學生犯下錯誤的時候,要不要懲罰,如何懲罰?僅限于口頭說教,大多數時候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但孩子又打不得、罵不得,否則稍有不慎就會惹下大麻煩。”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廖老師向記者訴苦。
調查發現,體罰、辱罵學生的現象在我省已經非常少見,老師普遍存在的困惑是學生犯錯誤時要不要懲罰、如何懲罰。
在記者選取的樣本中,在要不要懲罰方面有過猶豫的比例占56.1%,認為可以適當體罰學生的比例只有4.1%,而在如何懲罰方面存在困惑的占75%。調查結果顯示,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現在不少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
2012年10月份,軍訓剛剛結束,某農村學校七年級的一個班上,學生一上自習課就亂哄哄的,班主任說了好次,都起不到什么效果。“沒有一點威懾力還是不行啊”,班主任火了,隨即要求全班學生到操場上站軍姿。誰料到10分鐘左右,一名男生突然倒下,臉色發白,嘴唇、耳根都沒了血色,怎么喊都不應聲。班主任當場就嚇出了一身冷汗,背起學生馬上往附近的診所跑,醫生連忙掐人中、摸脈搏、聽心跳,學生醒來后被連喂了兩杯糖水,休息了半個多小時才有所恢復。“現在想起來都后怕,以后我再也不敢隨便懲罰學生了。”
2012年11月15日,某學校出現了一例打架事件。老師發現后及時制止并把雙方喊到了政教室談話。其中的一位學生因打架時受了委屈,覺得政教主任的處理不公平,當時就哭著往窗戶上撞,幸虧旁邊的老師眼明手快,一把拉住才沒有出事。
類似于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近年來,因懲罰造成不良后果被媒體曝光和教育主管部門嚴肅處理的案例還真不少。
“不是我們不想管學生,怕惹上麻煩事,沒辦法,只能明哲保身!”一位曹姓老教師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批評和體罰都是有風險的,但學生的行為實在過分,怎么辦呢?調查結果顯示,這時大多數教師(84.3%)都會拿出絕招,那就是把皮球踢給家長。打個“小報告”反饋一下或者干脆把家長請到學校決定如何處理。
■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唐德認為,老師們之所以存在顧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教育類法律并沒有對如何懲戒有更詳細的規定也是重要原因。
在韓國,幾年前,就通過了《教育處罰法》,規定準許使用長度不超過100厘米、厚度不超過1厘米的戒尺,如對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
在日本,法律規定,必要時可以依據監督機關的規定,對學生實施懲戒,但不得實施體罰,并對哪些行為屬于體罰做了較明確的說明。
在美國,教師的懲戒權包括:言語責備、剝奪某種特權、留校、懲戒性轉學、短期停學、開除。
一說到懲戒,很多人會把它和體罰聯系起來。湖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常思亮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體罰式教育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惡習,操作不當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也容易產生各種隱患。而懲戒不等于體罰,不是傷害,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而是指通過懲罰措施進行警戒,以使其改正錯誤。“懲戒是一種特別的教育,它和我們常說的賞識、激勵、表揚、鼓勵等方式一樣,目的是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
“懲者,以正其心也。”常思亮認為,全社會都在致力于消除“體罰”,但連帶著把“懲戒之樹”連根拔起也是不明智的。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科一段關于教育懲戒的論述指出:“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種懲罰制度有助于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養學生抵制引誘和戰勝引誘的能力……適當的懲罰,不僅是一個教育者的權利,也是一個教育者的義務”。
現供職于湖南省教育學會的特級教師李志宏認為,教育離不開懲戒,正如教育離不開賞識一樣。如果說教育是一張紙,那么,懲戒和賞識就是這張紙的正反兩面。懲戒和賞識都是教育者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事實上,大多數老師、家長也都認為教育不能沒有懲戒。記者隨機采訪了30名教師、30名家長和30名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結果顯示,93%的教師、70%的家長、63%的學生,都認為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了它的作用。
■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那么,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懲戒呢?
首先聽聽學生們的心聲,30名學生中有20名表示,自己最討厭被老師通知家長,當犯錯誤時最渴望的是和家長、老師平等交流。如果家長和老師采取居高臨下式的說教或者打罵,有18名同學表示會對著干。這30名同學都認為,老師和家長如果能顧及自己的想法,能站在學生和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更喜歡。
教育是一門藝術,懲戒更需要藝術。
在山東濰坊早春園小學,一種“綠色懲戒”舉措受到了普遍認可。學生在校內、校外違紀,聽到的不是“你到辦公室來一下”,而是你自己選擇一種懲戒方式。在這所學校,學校將懲戒制度在家長會中和家長、學生一起討論,討論通過后,向全校師生公開公示,由學校大隊部具體組織實施。違紀學生可以接受這些懲戒方式,也可申請其他懲戒方式。違紀學生完成懲戒后,由班主任將違紀、懲戒及懲戒效果等有關情況交到大隊部。
俗話說,“有言在先,挨打不冤”。唐德認為,早春園小學模式的成功在于,懲罰規則是和家長、學生一起討論制定的,而且在如何接受懲戒方面,也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
常德市工農小學,曾經有一位低年級的學生對螺絲帽十分感興趣,有一段時間他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把看到的螺絲帽擰下來,甭管是窗戶上的,自行車上的還是什么機器上的。校長謝英得到同學們的舉報后并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去“采訪”一下修車的師傅、工人叔叔和自己的爸爸,問問螺絲帽有什么作用。采訪之后,這位學生對謝校長說,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小小螺絲帽有這么大的作用,后來他再也不亂擰螺絲帽了。
常思亮認為,學生自己獲得的感悟和體會勝過老師千言萬語,學生犯錯了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明白到自己做得不對,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懲戒方式。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傅維利教授認為,不論采取何種懲戒方式都要以“不損害學生的人格尊嚴”為前提。如何科學實施教育懲戒,他還總結出了幾條原則和尺度。
首先是堅持慎罰原則,傅維利認為,懲罰是一個極易產生副作用的雙刃劍。教師或家長懲罰學生很容易給孩子提供一種攻擊性行為的習得模式。因此,一定要始終秉持慎罰的態度,把懲罰控制在恰當合理的范圍和量度中。
其次,要堅持指向過錯原則。這一原則指的是懲罰要始終清晰地指向過錯行為,不對過錯人產生歧視,除了懲罰措施本身之外,過錯人應享有與其他人同等的權利和待遇。
再者是及時與堅定原則。“及時”指的是懲罰的決定一旦作出,就要及時實施。這樣做有利于將懲罰清晰地指向過錯行為,而不是某一個人。“堅定”指的是除非懲罰本身有不當之處,懲罰一旦實施就要堅決執行,不能出現無故中途停止或前后不一致的情況。這樣做既可表明教師和家長對過錯行為的堅定看法,而且可以清晰地昭示懲罰本身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從而使孩子從中感受到紀律和社會法律的嚴肅性和不可侵犯性。
還有靈活性原則和保持關愛的原則。“要針對不同的時間、場合、違規程度,以及被懲罰對象的性格類型,機智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懲罰方式,而不能一成不變、千篇一律。”傅維利說,國內外無數成功的教育案例都證明,在懲罰實施后仍對受罰者保持關愛,通常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責 編: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