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體育、藝術、家政在課程中應該占有更大的比重。它們是教授人們如何生活的,而其他課程是教授人們如何工作的。二者比重的逆轉應該開始了。
——鄭也夫(摘自2013年5月23日《南方周末》)
今天中國人的創造力、想象力萎縮,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與文言傳統的斷裂有關?
——王麗《一門“語文課”就夠了嗎》一文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回到源頭,重新認識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并建議在此基礎上重建中國基礎教育母語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將文言和白話分科,分別編寫教材,分設課程目標,高考時增加文言文比重(摘自2013年5月15日《中國青年報》)
在農村,固然少有學生學過鋼琴,有些學生甚至不會使用電腦,這些當然都屬于素質的缺陷,可城市學生不熟悉牛羊雞豚,缺乏關于農作物的常識,也沒有直觀的關于機械、農藥、化肥的概念。他們甚至成長到18歲,還未看見過燦爛的星空。應該說,因不了解自然而造成的素質缺陷是更嚴重的缺陷。
當然,不能否認農村素質教育的薄弱,問題應出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育理念的誤區,即教育決策部門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解,是城市型的。許多人實際上認為城市學生的素質是素質,而農村學生的素質就不算素質。其二是師資短缺,即靠什么人來把農村中沉睡的素質教育資源激活起來?農村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按照農村的特點來開展。當教育體現出因地因人差異,才能稱為素質教育。把城市教育的標準硬性搬到農村,這才是對農村學生最大的不公平。
——浦家齊(摘自2013年5月27日《中國青年報》)
在以升學率為目標的所謂重點中學里,你看到的學生從醒來到睡下,全部的生活都處于課堂的學習中,為了競賽成績、考試分數進行所謂的軍事化管理、高強度的重復訓練,你能體會到競爭的殘酷和教育的偏離。在毫無生氣的普通高中學校或職業學校中,你能感受到學生普遍存在的厭學和對前途失望的情緒。
所以,對大部分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而言,他們回顧成長經歷,在家里沒有感受到父母的精心養育和親情的歡樂,在學校沒有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師長的關心,反而是充滿了挫折、痛苦、憤恨和絕望,設想一下,他們能普遍成為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嗎?
事實上,無論是什么名牌中學,現在津津樂道的高考分數和競賽成績是以喪失國家未來人才的競爭力為代價的。從本源上來說,這并非教育,這至多算是做工程、做“產品”。當然我們也可以找到在目前教育模式下很多精英分子成長、成功的例子,但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全體成員的素養。我們今天掌握的科學技術能做到“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但為什么我們的衣食住行、基本生活環境卻毫無安全保障,人們時時處在恐懼之中?這不正是前二三十年基礎教育的低水平造成的惡果?
——鄭方賢(復旦大學附中校長。摘自作者在“第四屆著名大學中學校長峰會”上的發言,原載2013年5月27日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們應當樹立這樣的教育理念: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我們的學生不一定都能學有所成,但我們可以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擁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情和對人生的自信,這也許就是根本意義上的成功教育。每一所學校都應當提出這樣的工作要求——讓孩子高高興興進校,充滿希望離校。
在當前并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下,學校和教師不能只把自己看成教育制度的螺絲釘,沒有反思,變相甚至直接去做有違教育規律和人的內在發展規律的事情,甚至還覺得這是為了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學校和教師唯分數馬首是瞻,片面追求升學率,一味增加學生作業負擔,勢必會造成學生的厭學和輟學。以分數為唯一標準劃分所謂的“優生”“差生”,必然使一部分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和希望。
大環境的改變,大體制的改進,從來都是由小環境、小制度的改進來推動的。改變不了大環境,我們就努力改變小環境;改變不了別人,就一定堅守住自己。從下課不拖堂做起,從不搶課做起;從不得不面對考分的壓力,但不和同事進行分數競賽做起;從布置合理的作業,不給學生增加負擔做起……
——劉立啟(摘自2013年6月14日《中國教育報》)
責編: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