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倫
有人說,閱讀是世界上最美的姿態。
于是我尋了一汪清泉,手捧一紙書卷,去體味最美的姿態。只是,這天,夏得顯然。不知是室外的燥熱與嘈雜,還是這卷書不合我意,我心浮躁難安,總也不能沉浸于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放下手中的書,走向熙攘的大街小巷。原本稀疏的書店里,讀者更加零散。在浮躁之氣日盛的現代社會,真正能夠滌蕩人們躁動心靈的東西乏善可陳,喧囂的塵世,我們需要尋求一股清流,尋求一陣芳香。在這浮躁的現實中,在這機械化的生活模式中,我們需要一個可以靜心的港灣,一個可以產生共鳴的交集,找尋一方被遺忘了的凈土,重獲一種回歸的釋然。
七月,正是學生們放假的時間。在以往,大街上定是撒滿了調皮的身影。只是而今,走在大街上,除了忙于為生計奔波的路人,再無影像。他們都躲去了哪里,是人聲鼎沸的游樂場?是鳥語花香的田壟上?難道穿越時間無涯的荒野,萬物都轉向鋼筋水泥構筑的隔閡及與心靈的疏遠?
于謙有詩曰:“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超速的生活節奏,速食快餐,漸漸形成了一種速食文化,仿佛不拼命追趕就要被世界所拋棄,人們不甘于停下慌亂的腳步,于落地窗的百褶簾下,讓靈魂好好地找一個寄托,找一個可以傾訴的故人。而疲憊的人們需要的,似乎剛好如是。
琳瑯的載體讓我從濃縮的微小世界看到,完善,甚至重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只有認真感悟,用心體會,才能收獲專屬于自己的世界。一種價值觀,一種處世之道,甚至一本好書,一份美食,想要緊隨光影如梭的年代,打破思維定勢,在漆黑的夜晚給眾人點亮一盞小明燈,與我們盤膝而坐,相互娓娓道來,靈魂與靈魂相遇,進行一場時空之上的碰撞與交流。即使我們行走在荊棘叢生的征途,也會嗅到濃郁的花香,感覺到未來的無限可能。
清代女詩人席佩蘭在其《天真閣集》中有詩曰:“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素腕秉燭,燈如紅豆,一縷暗香,若有若無,流淌浮動,或香茗,或醇酒,情醉人亦醉。無可厚非,這種意象之美或多或少地來源于一次與自己投緣的精神洗禮。迷離之中,閱盡多少繁華滄桑,我們空對著黃昏的縷縷青煙,在夜晚凝視良久的碎星星,一直到瓷青的天里泛著淡粉。
我們渴望相互感知,而不是單向信息的獲取。恰如閱一本書,聽一首歌,品一壺茶,我們希望的是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悟出自己前行的方向。或許并非由于它文風幽默詼諧,歌詞瑰麗鋪陳,茶韻清香宜人。或許只是因為某一句話,某一個映象,抑或一個熟悉的人名、地方、景色、建筑、滋味……讓投緣之人不自覺地揚起嘴角,即使在七月這樣悶熱的夏夜,也能感到似有一股涼風,夾著荷葉的淡淡清香從湖邊飄來,吹走一整天的疲憊辛勞,煩俗盡消。
原來我已經信步走到了湖畔一隅,怪不得心神都沉靜了許多。但見一發須花白的老者手捧一潔凈的書卷,于垂柳湖邊,怡然賞讀,氣定神閑。不自主地走上前叨擾,發問。老者微微一笑,道:“一顆凡俗的心遇上一本好的讀物,自然會閱來神清氣爽,品來滿口留香。”我若有所悟,還想繼續問些什么,但是,老人又回到了他的世界。
誠然,生活中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時時處處存在,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多重面具面對這個琉璃的世界,在心靈深處是否還有一份對真善美的悸動?我們渴望舒心的生活,更渴望編織一個像江南的回廊一樣纏綿悱惻的童話。我們需要一種聲音時刻提醒并召喚出自己人性之中的那份純真,讓一種安定的幸福流轉于黎明氤氳的霧氣之中,隨之而來的還有山野里人間煙火的味道。
在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關頭,是時候來一次前所未有的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體驗,它或許缺少賦比興的手法,缺少實證研究的震撼,或許沒有多高的文學價值,但是你需要它,在這個熱浪翻滾的仲夏,黃昏離夢很近的時候,你遇見了它,閑步落花傍,纖手輕輕翻。你硬凈的身影像一大朵秀雅脫俗的梔子花,搖曳著輕靈的氣質,以及那與生俱來的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