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要釋放改革創新這個國家的最大紅利,干部是決定因素。提拔重用改革明星,破格使用清廉干部,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
現在,除要繼續提倡“老黃?!本?,還必須果斷地把那些“庸吏”們調整下去,把一大批有魄力、真改革、敢創新的改革家充實到主要領導崗位上來。
事實告訴我們,敢于創新的好干部,主政一方時,從來不計個人得失,勇于擔當,承擔責任,獨當一面,駕馭全局,厘清千頭萬緒,破題改革,解決復雜問題,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順民意,得民心。
今天, 改革再起飛,我們在干部使用上不應該、也不要搞千人一面。要本著對民族、對國家、對同志負責的態度,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去。對銳意改革、勇于創新的干部一定要破格重用。一段時間以來,勇于改革的干部,因為他們個性鮮明、說話直接,可能“不會做人” ;也因為他們做事有魄力,雷厲風行,可能“不夠靈活” ;還因為百姓呼他們是改革家,稱他們是清官,為民服務的官。如此,他們得罪了不少善于推諉塞責、文過飾非、好大喜功、自吹自擂,通過關系包裝、偽裝、化裝成功升遷上位的“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干事”的庸官?;蛟獾接构偃后w的嫉恨,在推薦選拔干部時,他們的得票自然不會高。
被稱為“改革家”的干部,最大的特點是有才,最大的優勢是能干。他們德才兼備,以德為首,才德并舉。唯其有才,不可放松對德的要求,唯其能干,更應嚴格監督。對他們大膽使用,同時嚴格監督,他們一定能干事,干成事。
鑒別誰是改革型的干部,實績是最終的試金石。習總書記說過一句話,小康不小康,關鍵在老鄉。任用干部也一樣,能用不能用,關鍵聽老鄉。
希望組織部門更多地傾聽民意,知人善任,讓干部中的改革家,有機會,有舞臺。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全心全意為老鄉服務,為小康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