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三畏
媒體評論員
必須建立“共享的醫療保障體系”
何三畏
媒體評論員
坐等現實的矛盾解決,在極度不平衡的現狀里,等待“籌資水平”的統一后才辦事,就沒有事情可辦。
近日有媒體傳出一條“9省市試點跨省就醫即時報銷”的消息。如果你知道中國現在有兩億多人口在流動,其中大部分在跨省流動,你就知道這條消息的重要性了。但是,隨后又有消息說原消息“不實”。《新聞晚報》報道稱,沒有“試點”一說,而且“全國性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暫無制度性安排”。
我認為后一種說法更可信一些。表面上看,“跨省就醫即時報銷”是一件很基礎的工作,離全民向往的免費醫療,還有很遠呢。它肯定是很難的。不是難在技術上,技術上一點不難。它難在全國各地的“醫保政策方面存在諸多差異,藥品目錄、待遇和籌資水平等方面還未統一”。
上述“差異”在短期內難以“統一”。例如,在醫保待遇上,同一地區有農村人口和城鎮居民的差異,國家機關公務員和一般企事業單位員工的差異。在地域上,有東西部的差異,西部農村和長三角地區、西部縣城和大型特大型城市的差異。這些差異,一部分是政策性的,但也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最后落實到“籌資水平”的“硬道理”上。這怎么“統一”呢?
所以,“跨省就醫即時報銷”“暫無制度性安排”,是實話實說。因為如果上述問題都解決了,中國的城鄉二元分割、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許多結構性的矛盾都解決了。所以,不能指望上述問題“統一”了之后,才來談“醫療保障”。
這里需要一種積極的心態,不要只從各地的“籌資水平”上考慮,要考慮到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的進步。必須假設在將來,國家有財力支付“免費醫療”。有人相信,即便現在,在有效的統籌和配置之下,就已經有可能。只要有國家支付的免費醫療,(哪怕是比較低水平的,但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中國公民跨省就地就醫的結算方式,就可以一律“上掛”了。
當年貧困地區為義務教育苦惱,后來國家規定,九年制教育一律由國家付賬,就跟各地的義務教育的“籌資水平”無關了。剩下的問題是什么呢?教育和醫療的問題有相似性。義務教育免費后是學校配置的平等和均衡,醫療免費以后,也是醫療設施的平衡的問題。
因此,現在就應該大量興建“公立平民醫院”。這些醫院以一定的標準,分布于全國各地。這些醫院就是保障所有人的生命權的設施。它不設門檻,不看身分,平等施治。當然,這只是一份基本的醫療,要享受“高人一等”的醫療服務,個人花錢去非國家財政投入的營利性醫院。就像義務教育學校必須平等,要享受更好的教育,得交學費去私立學校一樣。
現在就應該從這個角度去迎接全民免費醫療的到來。坐等現實的矛盾解決,在極度不平衡的現狀里,等待“籌資水平”的統一后才辦事,就沒有事情可辦,最后連“跨省就醫即時報銷”都不能實現,那什么時候才有現代醫療保障體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