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顯秀 段青梅
(青海紅十字醫院,青海 西寧810000)
顳頜關節紊亂癥是口腔科的常見疾病,本病以開口及咀嚼困難為主要特征。我科采用物理因子中頻電加電針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門診治療的60例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1]:有顳頜關節勞損史及外傷史,關節彈響或關節活動受限,患側顳頜關節處有明顯壓痛點或條索結構。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齡17~50歲,病程5d~4個月。觀察組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齡16~49歲,病程5d~5個月。60例患者病變部位均為單側。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及病變情況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中頻電治療,取3cm×3cm電極片置于患處,選擇功能性電刺激處方,頻率為4kHz,波形為正弦波,方波,三角形波,電流輸出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每次20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觀察組在與對照組相同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電針治療,取穴:下關、頰車,合谷,進針口連接華佗牌SDZ-IV型電子針療儀,選用連續波,輸出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每次40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1.3 療效標準[2]痊愈:關節疼痛彈響消失,下頜關節活動正常,張口及咀嚼時疼痛消失;顯效: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好轉:關節疼痛彈響部分減輕,下頜關節活動有所改善,張口咀嚼時疼痛減輕;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3.1 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有單側缺牙、殘冠等可造成偏側咀嚼,而偏側咀嚼時雙側肌肉的張力處于不平衡狀態,形成下頜運動的不協調,應積極治療原發病,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3.2 心理護理 及時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讓其了解病情進展及治療過程,并告知該病愈合良好,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3.3 糾正咬合紊亂 此病與愛食堅硬食物造成張口過大,過度咀嚼,致使肌肉、韌帶、關節受到創傷有關,糾正不良咬合習慣,限制過度開口及咀嚼,避免硬食,治療期間注意下頜制動,以利于損傷的恢復,逐漸減輕或消除刺激肌肉的緊張因素,使關節處于相對松弛狀態,關節解剖關系達到平衡。
3.4 避免寒冷因素影響 寒冷可引起肌肉痙攣,受寒后不要立刻做咀嚼運動,以防肌肉、韌帶損傷。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癥發病原因與精神因素、咬合因素、不良咀嚼習慣、關節負荷加重、外傷或寒冷等有關,一般采用非手術治療。中醫認為,顳頜關節疼痛是陽陰經風毒傳入,經絡凝滯而成。針刺是以“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下關穴是足陽陰經穴,位于下頜關節處,是陽陰筋經;合谷穴是手陽陰原穴;刺之能疏通手足陽陰經,通絡散寒止痛。電針具有操作簡便、刺激參數規范的優點,可促進損傷神經局部炎性水腫的消退,對血液循環和血管舒縮功能有調節作用,可改善患處的炎性滲出,促使有害物質的清除及排泄,達到治療本病的作用[3]。由于中頻電刺激后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環,使組織內神經纖維間水腫減輕,組織張力減輕,病灶區缺血缺氧狀態消除或減輕,使體內一些血管活性物質得以消除,從而起到了止痛作用[4],同時,中頻電治療可鍛煉骨骼肌,起到提高平滑肌張力的作用。
[1]馬緒臣,張震康.顳下頜關節病的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9.
[2]楊立.電針配合半導體激光治療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癥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28(7):6787.
[3]高希言.針灸學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66.
[4]南登崑.實用物理治療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