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人,就是照片的本身
明星時尚攝影師Mario Testino剛剛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影展。期間,超模Erin Wasson對其進行非正式采訪,Mario Testino被問及他是用什么方式讓自己所拍攝的人物呈現出如此美妙的感覺時談到:
“我認為,這些照片雖然是我拍攝的,但其中所表達的東西并非是關于我的,而是關于照片里的那個人。舉個例子,就像為戴安娜王妃所拍攝的那張照片,觀者想了解的是她本人,而并非是作為拍攝者的我。我想,只要能注意到這一關系,就能把照片和其中的人有機地聯系起來,這就是從正面去感受其中的角色。我發現在當今時尚攝影界中,很多人忘記了照片的本意,照片中的女人,就是照片本身,而并不是我們藝術加工的。我們作為時尚攝影師的工作僅僅是根據個人品味來完善被拍攝者的形象。”
不要讓隨意性變成攝影的策略
連州國際攝影年展策展人段煜婷在接受《東方早報》采訪時這樣說:
“如果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攝影都是有故事的,有情節的,那么看到一個沒有故事和情節的,你就會覺得十分新鮮,這樣的攝影,會贏在新鮮感上,但他們沒有可模仿性。攝影師通過一系列的照片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觀點,隨意是一種攝影師表達的態度,某種程度上,它是一種更為開放的態度,這種開放的態度使得攝影者可以不在乎所謂的攝影規則,光影構圖等等,更加自由放松地進入獨特的個人體驗中,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這種隨意性變成一種所謂的攝影策略,使得所謂的‘私攝影’滿天飛。雖然這是國際流行的范式,都在學習私攝影的鼻祖美國女攝影師南·戈爾丁‘自己記錄自己的歷史’,但學得并不到位,有很濃的文藝腔。”
紀實攝影“七條金科玉律”?
無論什么行當,人們總是喜歡總結一些條條框框。在曼谷工作的路透社攝影記者Damir Sagolj近期分享了他在業界工作多年的心得,被人歸納為紀實攝影的“七條金科玉律”:
1.預期:第一條法則就是要先對拍攝主題有認識,并預知主體會何時出現。如果你不了解所拍攝的主題,當它一出現時,你只顧著調校快門光圈,就來不及有反應去拍攝了,能做到人機合一,方為最高UqxbMP9gYsm7fJXdQSSiMSWv6RXVvu3KOYGS5bMNrcE=境界。
2.研究:所有新聞和故事,并非在你到達現場的一刻才發生,預早了解,找出一個你要拍攝的主題去將事件呈現給觀眾。
3.與人溝通:攝影記者在重大新聞發生的下一刻就會身處異地,你在當地可能沒有朋友,也未必懂當地語言。如果不和當地人建立關系,行動力和作品深度都會大大減弱。
4.分先后次序:當你置身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在你眼前可能有過百樣吸引你拍攝的主題。在把握每一分秒拍攝的同時,更重要是了解事件的全貌,并找出應該優先拍攝的主體。
5.練習:努力達到人機合一的境界。在事件發生時,你能迅速做出反應。比起不斷追求最新型號的單反,更重要的是你清楚現有相機的能力和設置。
6.互動(Interact):和其他在場的攝影師互動。他們往往能為你提供不少有用的資訊。
7.隱形(Be Invisible):攝影師盡量不要出現在他人的私人空間,一旦對方注意到你的存在,就不可能拍出自然真實的作品了。
用手機捕捉你平時不注意的細節
雖然單反相機價格已經日漸“白菜化”,但它卻絲毫不會阻礙手機拍照這個用戶群體的持續擴大。理由很簡單,你不可能時時都帶著單反,但確實可能要時時都帶上手機。
2012年11月24日至12月4日,北京798藝術區亦安畫廊舉辦了一場主題名為“生花”的手機攝影作品展,其中一位參展攝影師蔡雅妮對于使用手機拍攝有這樣的體會:
“手機拍攝的最大優勢無疑是方便,可以隨時拿出來進行取景并按下快門。其實,拿什么樣的相機,就去拍什么樣的照片,有些時候,拍攝的題材往往會被你手中的器材所引導。如果你用手機去拍照,可能就會發現很多平時你不是非常注意的事情,從而慢慢的養成了一個善于捕捉生活細節的良好觀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