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編輯作為照片在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總是在做著相似的選擇題:哪位攝影師?這張還是那張?放前還是放后?一系列的圈選之后,最終決定照片將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
看似是一些簡單的問題。在和一些剛入行的應聘者溝通時,也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挑好看的圖我還是會挑的。”可實際上并非如此。圖片編輯需要更早就介入拍攝工作中,甚至在攝影師出發之前。
今天說的這個故事——倒霉的法新社攝影師——也許恰好能解釋圖片編輯的選擇有多么重要。這個事情發生在倫敦奧運會前夕,在現在這種快節奏下,幾個月前發生的事情已經顯得有些古早,不過教訓永不過時。
這名被稱為是“著名的、個性十足的當代報道攝影師”Joe Klamar為法新社工作,受邀前往美國奧組委舉辦的媒介峰會,拍攝了一組美國奧運冠軍的肖像,之后淪為了廣大網友的嘲笑對象。
從網友傳播的照片看,那些慣常以英雄偉岸的形象展現在公眾面前的奧運冠軍們,在照片里,顯得表情木訥,笑容呆傻,說得不好聽點,一臉蠢相。我們看尚且如此,作為同胞的美國朋友看到后,更是忍不住義憤填膺,對攝影師群起而攻之。
其實這名攝影師并不真的那么糟糕。
沒過幾天,法新社編輯Marlowe Hood對這一事件做出了回應,這位編輯還配發了一組照片,與網友挑出來那組在照片的選擇上和編發順序上都有所不同。Marlowe Hood分析了這場爭議產生的可能原因,列舉了來自不同立場的評論,還有攝影師Joe Klamar的解釋,以及負責這位攝影師的圖片編輯的回應,相對比較客觀和全面(值得一提的是,這名編輯也是美國人)。這篇文章發表在他法新社的博客上,名為《像素和虔誠:拍攝奧運冠軍偶像》(Pixels and Piety: Photographing Olympic Icons)。
我第一眼看到Joe Klamar的美國奧運運動員的照片,并不明白人們的怨氣從何而來?至少就我所見的,Joe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為我們帶來不加掩飾、并且有洞察力的照片,他在用他的相機觀察,并非只是拍一組體育圖片。
但是我是一個美國人,看照片的同時心里一個小小的聲音在說:“這是褻瀆。”雖然我半輩子都居住在海外。
我一下想到早在獨立戰爭時期就出現的作為美國愛國主義象征的那個符號:一面黃底旗幟,上面有一個卷曲的美國西部響尾蛇和一行字“別惹我” 。我覺得,Joe的照片就是冒犯了某條不可見的底線,這條響尾蛇被激怒了。(完全坦誠地說:Joe是我一個同事,雖然我從來沒有見過他。如果不是想到我所說的那些,我會認為這些有爭議的照片拍得了不起。)
那些在相關評論中和推特上隨處可見的刻薄話大都在不斷地質疑Joe的專業性。比如Carrie Wenzel憤憤不平地在一個攝影網站里留言道:“我用手機都拍得比他好。”
剛開始這些爭議還主要發生在專業圈里,直到幾天前社交新聞網站reddit.com上出現了新的動向。攝影愛好者們也卷入其中。“……他在努力嘗試用一些新的方式拍攝,利用陰影隱藏一些細節,利用視野和透視得到夸張的變形。天哪,這讓照片變得更糟了…看上去糟透了。”一個帖子說。
“攝影師拍這組照片時顯得力不從心。這些是呈現出我們最佳運動員的重要照片。”Joy V表達了明確的憤慨。“至少有好幾張照片都被Klamar拍成了‘斷手斷腳’的——不管有沒有影棚經驗,都不應該這么拍。”署名為Strontgorrth的人補充道,“沒有圖片編輯會使用斷手斷腳的照片,根本無法使用。”
但是最后一句斷言明顯錯了。Joe的照片被法新社的數十家大客戶選中,其中包括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網站CBS.com,它登出的美國奧運選手組照中,34張中有27張來自這位攝影師。顯然客戶們認為攝影師做得沒錯。
Joe的圖片編輯也這樣認為:“派Joe去拍這個活兒就是為了要這樣的照片。”法新社負責北美地區的圖片編輯Mladen Antonov解釋說,“我們選擇Joe是因為他的能力,他會用與眾不同的眼光,非常規的、更獨特的角度觀察世界,我們想要一些不那么俗套的照片,并且我們得到了!”
在這里打斷一下,從上面可以看到,至少有十幾個圖片編輯認可這組照片。他們并非看不到網友所說的那些問題,只是對他們來說,那些并不一定是問題,相反可能還是這組照片的特別之處,是經過思考和設計的幽默感。
Joe的圖片編輯Mladen Antonov則談了他為什么選擇Joe來完成這次拍攝——這也正好是圖片編輯們常做的另一項選擇。不過并不能就此判斷,法新社的圖片編輯們做了所有該做的事。
Joe會以這樣的方式拍攝這組照片,也是一種機緣巧合。
“我以為自己就是去記者招待會抓拍一些臺上的運動員,拍一些頭像供圖庫當作資料使用。”他解釋說,“我確實對可能搭建影棚毫無準備(我根本沒想到還可能搭影棚)。”這是法新社第一次應邀拍攝美國奧組委的媒介峰會,該峰會于去年五月在達拉斯的希爾頓酒店舉行。
Joe為這次拍攝準備了兩個機身和三只鏡頭(17-35、70-200和300毫米定焦鏡頭),還有一只閃光燈和12寸手提電腦。當他到達時他驚恐地發現,其他一些來自通訊社和媒體的同行已經建起了臨時工作影棚,用著專業燈光、背景布,甚至還有道具助理。“我非常尷尬,我不太會用影棚。”Joe在電子郵件里告訴我們。
一名來自美國奧組委的新聞官很同情他,幫助他協調與另一位攝影師共用一個影棚空間。“他當然擁有使用這個影棚空間的優先權,但是他確實非常和善,允許我也在這個影棚拍照片。我們慢慢學習怎樣和平共處,一起工作。”Joe回復。
大部分情況下,攝影師與運動員的交流時間只有一兩分鐘,運動員們也對這樣的安排感到困惑。因此Joe不得不發揮創意,隨機應變。“我事先并沒有特定的計劃,只能邊試邊來。但這并不是什么大問題,畢竟我們的工作中大概有一半的情況都不得不即興發揮以適應現場條件。”
從Joe的這些解釋來看,很顯然,他的圖片編輯在與他溝通時出現了問題,他們的信息并不暢通。
不過,圖片編輯的選擇還是沒有被網民完全認可。在這篇博文下面的評論里,一個署名為dbphotography的人說:“我最大的疑問是,整個過程中圖片編輯都去哪了?為什么會讓這個要拍攝人物肖像的攝影師產生完全不合常規的、先入為主的概念?……為什么不派個更加擅長拍肖像的攝影師去呢?……在我看來,這真是浪費機會!”
Marlowe Hood在接下來的文章里列舉了更多來自不同立場的聲音,也讓我們對這場爭論能夠看得更為全面。
Joe無視了大多數批評,只想要澄清他并沒有故意丑化這些運動員——他對這些運動員持有最高的敬意。“我唯一的目的是想要展現運動員們令人關注的、特別的一面,他們因在相關領域做到最好而獲得聲名。在我們有限的合作時間內,他們也愿意配合我的想法。”
他也指出圖片編輯們(法新社的客戶)可選擇的范圍很廣,這些照片有的莊重,有的時髦,有的很官方,并非所有的都標新立異。他沒有做出道歉,他說:“我是為新聞通訊社工作的,我不是在拍耐克廣告。”
網上的一些評論看起來是支持Joe的說法的。“我不是一個專業攝影師,”署名為jhydrazi的網民在reddit.com上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反駁:“但是這些照片看起來并不壞……實際上,它們有個特點,看起來感覺非常真實,真實。”
另一條評論同樣引人關注:“在當下這個與過去全然不同的時代里,我們不再非得接受那些用特效,PS修出來的美了。攝影師和藝術工作者們一直在那樣表現著美感,可是我們絕大多數的觀眾其實更愿看到的是在鏡頭前最真實的那一幕。”
上帝保佑。
無論Joe的作品優勢何在,那些常對喬作品提出惡意指責的人們聲稱:他的攝影已“觸碰”到了美國人的敏感神經,顛覆了美國國家形象。美利堅奧運運動員被星條旗包裹著已經成為國家形象的象征。并且如果美國觀眾認為某人是在對他們心中存在的崇高價值進行褻瀆,寬容的他們也會頓時不再以幽默的眼光來欣賞喬的作品了。很明顯,這所謂的“褻瀆”并不是喬的本意。但就是有些人要去這么理解它。
“太可怕了,”注釋寫著專業攝影師的Kirra說,“下一次請雇用我(拍攝這類照片)。這種(褻瀆)對我們國家和我的職業來說都令人難堪。”
這個特別尖刻的評論員不停地挑剔Joe的作品,與此同時,另一個網友在評論中鼓足勇氣問道:那么,你會怎樣讓他們擺姿勢呢?名為“服務和保護”(注意名字)的攝影師回復了這個問題——他的名字上有他的作品鏈接,這位攝影師所拍的運動員都被國旗相應的紅白藍色所包圍,散發著充滿崇敬的金色光環。(各有所好。)
“他們拍攝的是世界上最精英的一些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們為了某項運動已經進行了數年的專門訓練,也許甚至是他們的整個人生。”thang1thang2在reddit.com上憤怒地說。“花費了無數個小時,汗水,磨練,決心,用以提升技巧。這張照片應該代表他們畢生的榮耀。”
這一點說得很對。但話又說回來,或許這正是Joe所完成的工作。
顯然,在編輯看來,Joe的拍攝雖然倉促和粗糙,但絕不是敷衍了事。他動了腦子,思考了這組照片的主題,并努力用自己的方法實現它。幸運的是,圖片編輯們看到他的思考,并且成功地將這種思考傳達給了一部分觀眾。
攝影博客1416教室上有一位來自臺灣的雜志攝影師認為,Joe的照片“雖然普通,看似無厘頭與業余的拍法,但卻有另一種味道,會吸引我看第二次。”選擇了Joe的圖編們也許正是看中了這種“味道”。布景好、燈光好的照片就是好照片?借用開頭我常聽的那句話說,這些大概只能算是“好看的圖”。對于好壞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公認的一點,好照片應能給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這場爭議中Mladen Antonov們基本都做出了至少令各自客戶滿意的選擇。但如果他們能夠事先多做一些溝通,讓攝影師在出發前就能明確自己的真正任務是什么,并且有時間做更充分的準備,也許將會得到更加理想的結果——充滿“味道”,同時讓美國網民們也滿意的照片。
也許怎樣定義自己的工作才是圖片編輯們最應該要做的選擇題。選擇把自己當作如流水線般的新聞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那也只能得到如流水線產品般的照片。當攝影師將一組飽受爭議的照片放在你面前時,你確定自己真能發現照片背后真正的價值嗎?